郏县历史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仝楼村
仝楼,因仝姓建村之始建有楼房故名。仝姓,历史上并不姓仝,该姓源于史学家太史令 司马迁。因司马迁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了汉武帝,被下狱受腐刑并株连 九族。他的一只后人为逃避株连,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只改“司马”姓 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重修太史庙记》一文中曾有记 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 姓埋名,以避家难。据此,仝楼村的仝姓,应为洛阳“同”姓的一个分支流入郏县的后 裔。 村内现存有古寺庙、古河道、古树、古桥涵、明清小巷及村西南新发现的汉墓群等。
主要乐器:它用鼓、铙、镲、锣等乐器合奏
4、钧天台
黄帝赴崆峒山拜访广成子,驻跸郏县钧天台,奏钧天广乐。 郏县钧天台2004年被列为平顶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钧天广乐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钧天广乐作为伏牛山文化圈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受到国家 的保护,确立了郏县钧天台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发祥地的地位。
绿道思考
同为线型分布,可考虑将万里茶路、驿 站、茶馆、南水北调灌渠等融入其中
口袋公园主题定位
小卢寨村
小卢寨村紧邻青 龙湖,在青龙湖 设有郏县戏曲擂 台,村民日常生 活中喜好民间戏 曲、锣鼓艺术、 社火表演等
访人文历史 展古村新貌
钧天广乐
形容优美雄壮的乐 曲,另黄帝赴崆峒 山拜访广成子,驻 跸郏县钧天台,奏 钧天广乐。应情应 景的同时彰显小卢 寨村民生活富足, 民俗多样
郏县大铜器
豫剧、曲剧等戏 曲艺术
钧天台
仝楼村
仝楼,因仝姓建 村之始建有楼房 故名。仝姓源之 司马迁,后人为 避祸迁居此处
古道热肠
仝楼村位于古万里 茶道之上,古有村 南金庙“赊茶亭” 为客商歇脚饮茶, 南来北往;今有为 “南水北调”总灌 渠奉献土地、保驾 护航,无不彰显当 地人民助人为乐、 大公无私的古道热 肠精神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 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 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 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 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 国歌剧”等。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 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 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 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 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2006年, 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仝姓之源
赊茶亭(万里茶 道)
古今文明交汇 (南水北调、万 里茶道)
马鸿庄村
马鸿庄村位于郏 县渣园乡中部, 唐代北平郡王马 燧后人马鸿在此 建村,故名
马氏故园
人杰地灵
马燧(726年-795 年),字洵美,汝 州郏城(今河南郏 县)人,其后人马 鸿在此建村,故名 马鸿庄;马鸿庄的 剪纸艺术、打铁技 艺、石作艺术体现 了村民的心灵手巧、 勤劳聪慧,承载了 濒临失传的中华民 族传统艺术,彰显 了马鸿庄的人杰地 灵
全县挖掘整理出的7大类(民间文学、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传统游艺竞技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 艺、传统医药)12项(郏县方言、小李庄高跷、曲 剧、张良摆山阵、叶氏剪纸、张氏玉雕工艺、赵氏 石雕工艺、老土布纺织技艺、魏氏祖传烧伤膏药、 徐氏正骨膏药、刘氏推拿疗法、陈氏祖传骨伤膏药)
门楼牌坊思考
姓氏、村名、图案、建筑材料等
剪纸艺术 打铁、石作技艺
5、剪纸技艺
剪纸,是郏县最具特色的古老民间艺术之一。郏县 马鸿庄剪纸艺术,从建村之始就代代相传。据村内 老人讲,村里建祖师庙时,墙上规整的壁画,传说 就是村里的巧妇们先用纸剪好镂空图案,贴在墙上, 然后用各种颜色填充而成。郏县剪纸传人通过对生 活的体验观察,再通过细心琢磨,用灵巧的双手, 赋予一把剪子无线的生命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 热爱。展现的是栩栩如生、各有寓意的画面,承载 的却是濒临失传的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挖掘整理出的7大类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游艺竞技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2项郏县方言小李庄高跷曲剧张良摆山阵叶氏剪纸张氏玉雕工艺赵氏石雕工艺老土布纺织技艺魏氏祖传烧伤膏药徐氏正骨膏药刘氏推拿疗法陈氏祖传骨伤膏药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 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 “曲子戏”。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 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 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 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的 ,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
7、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马鸿庄村
马鸿庄村位于郏县渣园乡中部,唐代北平郡王马燧后人马鸿在此建村,故名。村背依 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南带北汝河,东面紧邻滬涧水(青龙河)与对岸凤凰山相望, 村内村外现存有古寺庙、古河道、古树、古桥涵、唐代地道、地窖、明清小巷、马燧 衣冠冢及2002年新发现的汉墓群。根据马氏碑铭和《郏县地名志》(1989年本记载), 建村时间为唐代,后有张姓迁入,清代王姓于村围墙外建房自成聚落。 马燧(726年-795年),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岳麓山道林精舍之创 建人。 马燧少与诸兄一起学习,又攻兵书战策,多谋略。
一、村落形成
1、渣园乡来历
北宋末年政治家崔郾(yǎn),字德符。号婆娑,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颍州阳翟(今禹 州市)人,后因王安石变法失败,遭受贬官迫害,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贬至绩 溪县(今安徽绩溪)令,不久,因病告归,于郏城西购地数亩,筑园名婆娑,静居十余 年。在此隐居期间,崔郾在院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花卉,纵情于自然。然而黄土埋不 住金子,免官后的崔郾并没有被遗忘。十余年后,“(郾)召为殿中侍御史。钦宗立, 授右正言。”直至晚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管嵩山崇福官,命下而卒。” 人去楼空的婆娑园渐趋衰败。《郏县地名志》载,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寸以园为名,称“婆娑园村”。到明末,婆娑园成了“花生卧榻无人扫,鸟倦还飞不计 贫”之地。院中瓦砾狼藉,渣滓遍地,人称“渣滓园”。清朝之后,随着口语的演变, 当地人渐渐把“渣滓园”叫成了“渣园”。
2、南水北调郏县段
国家级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渣园乡并经马鸿庄、仝楼、小卢寨东去,村域内 有南水北调青龙河虹吸桥、南水北调灌渠等,南水北调风景游览区在建。
Hale Waihona Puke 3、郏县大铜器郏县大铜器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是中原民间艺术珍品,始于东汉晚期,距今有1700 多年的历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5月,曹操与刘 备争夺汉中,襄樊大战获胜后,曹操在郏县长桥乡青龙寨(摩坡)给将士庆功,命郏县 人和宫中乐师打铜器助兴,以鼓士气。从此,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代代不绝。 到明清时,打铜器已演变为驱邪消灾、祭天唤雨、婚姻贺喜、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解 放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佳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现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金庙
金庙位于马鸿庄村与仝楼村之间,始建于明代。 金庙西南开门,紧邻明清年间由福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古茶道。院内建有祖师庙、 火神庙,以供村人祈福纳祥,求吉避凶,满足精神慰藉。广生殿前设有“赊茶亭”,为 过路客商提供便利。
二、当地历史文化研究
1、万里茶路郏县段
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有一 群山西商人通过一条古商道,往俄国运送了25万 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这 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 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途经江西、湖南、湖 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 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 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 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 。这条万里茶路就经过渣 园乡内的小卢寨、仝楼、马鸿庄西去,仝楼与马 鸿庄之间的金庙设有“赊茶亭”,供来往客商休 息、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