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以前,无别行之本。

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朱熹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撰《四书章句集注》,始列为《四书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以前,无别行之本。

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朱熹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撰《四书章句集注》,始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意为“大道之学”。

本书的作者,众说不一,约为秦汉之际的儒家著述,是今古文学相同之作。

一说是孔丘学生曾参所著,然与《大戴礼记》第四十九《曾子立事》等篇不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计有《大学章句》 1卷,《四书或问》计有《大学或问》2卷。

《集注》版本颇多,如清乾隆年间《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光绪年间金陵书局刻本等。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与,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

孔丘学生。

孔丘称其“能通孝道”。

(《史记·仲尼弟子》)。

提出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吾日三省吾身”、“犯而不校”等主张。

相传孔丘之孙孔伋(子思)曾受业于他。

因传《大学》为其所著及理学“道统”说的影响,后被尊为“宗圣”。

《大学》篇,凡1700余字,要旨纲领有三、条目有八,其意见于篇
首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强调了“大道”应自明“明德”,从自新处着眼,以达到至善的地步。

阐述了如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应“皆以修身为本”。

“知本”则“知之至”,知既至,则“君子必慎其独也”,而修身又在“正其心”。

反映了中国儒家的政治与伦理哲学思想。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深远。

例如,唐代韩愈就认为修身、治心是存于内之“仁”,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见于外之“义”,仁义结合便是“道”,用以对抗佛教“只欲治心”、“不欲治世”的理论。

宋代理学推崇“格物致知”的研究,朱熹注《大学》,作“补格物致知传”、十分强调“即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奇之”、“豁然贯通”等“格物致知”程序,认为这是启发内心直觉的手段。

明王守仁则从“致知”引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即理”,认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用以反对朱熹“即物穷理”、心理支离的理论。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讲演中认为《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是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是应当要保存的。

《大学》向附《小戴礼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记,北宋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一卷,另著《中庸广义》一卷;程颢《改正大学》与郑玄注、孔颖达所疏之本有所异,程颐的《改正大学》又与其兄不同,但二程所强调的《大学》为“入德之门”,“致知格物”为“本”的观念,又为朱熹《大学章句》、《大学或问》所宗。

明王守仁有《大学问》一书,为解答其门人提出有关《大学》的问题,主要发挥“致良知”说。

清末陈确则异军突起撰《大学辨》,揭露《大学》非“圣经贤传”。

以批判宋明理学。

目前对《大学》的研究,在汇集历代研究成果方面,尚缺乏系统而整体的研究,开拓新路的著述,尚为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