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多想以仕途为依归,但有的是天生的文人秀才,即使遇到了甚至拥有了政治空间,也终无建树,如曹魏时期的曹植、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李白之类;有的满腹经纶,甚至初露政治才干,但却没有机会或身不由己,终以文人学者名世,如贾谊、辛弃疾、顾炎武之类;有的因主客观条件具备,得以风云际会,遂成为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智士或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如郭嘉、诸葛亮以及唐太宗身边的十八学士等等。

知识分子命运如此同途殊归,抛却客观因素不论,其主观上大体源自政治器识上的差异。

所谓政治器识,应该包括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等等。

关于文人秀才搞政治的毛病,毛泽东曾有两次鲜明的论说。

1959年6月,他同吴冷西谈到《人民日报》的工作时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

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没有要点,言不及义。

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1975年又同身边工作人员讲: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

因为秀才有两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文人相轻嘛。

两次所谈,直指一些知识分子所缺少的政治器识。

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拥有智慧和才华,拥有智慧和才华,也不等于具备政治识见和谋断能力。

从知识分子到政治家的转变,需要机缘,更需要主观的努力和实践的历练。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须有某种自觉,培养出必备的政治器识。

宋代有个叫刘挚的学者,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算得上朝廷的重臣,他经常告诫晚辈,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意思是知识分子应该把气度与见识放在第一位,一旦被称作文人,就没有什么值得显扬于世的了。

他是把文人秀才和从政之士分得很清楚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从《宋史》里读到刘挚这番话,感慨万千,在一封拒绝为他人去世的母亲写传记的信中说:仆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

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

毛泽东赏识的知识分子,是他1945年4月24日在七大上谈到的:能说明中国的革命运动,说明这个运动的各个方面,说明它的内部联系,包括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整个革命工作的各个侧面及其内部联系,并总结经验,把它提高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说明革命各个方面的内部联系并提升为理论,不是普通知识分子所能为,非有政治器识不可。

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从政,纵使以理论见长,也需着眼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懂得社会实际的情形,具有社会实践的经验,才能创造出有助于实践的理论。

对此,毛泽
东1958年6月说的一句话切中肯綮:单从学院中过来的哲学家大都不行,必须务点实。

马克思因为是搞革命的,才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大政治家,毛泽东早年既研读和崇尚过宋明理学和心学,也研读和崇尚过明清的实行之学。

像颜习斋提倡的要在行字着力,以及试观天下秀才晓事否?读书人便多愚,多读更愚之论,毛泽东是知晓的。

他在《实践论》中多次提及知行问题,强调既要知,也要行。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毛泽东颇为推崇的一个。

顾炎武虽不以政治才干名世,但其器识却远非一般文人秀才可比。

他有政治抱负,也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对时事的深刻洞见,只是缺少机缘时会而已。

这不仅因为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后世学子敬慕,更在于其讲求经世要务、民生利病的治学之道,在于他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明亡后又参加抗清斗争的政治实践,在于他后半生遍历华北各地,结交豪杰义士,观察山川形势,了解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