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概论课件客观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页,共26页。
❖ 2、成立刑法上不作为的条件: ❖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 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 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 ④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即有履行的能力 ❖ (3)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义务。
❖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 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 在表现。
❖ 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 方法、时间、地点等。
第10页,共26页。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含义
❖ 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 违反刑法规范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 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 行为。这种危害性在法律上表现为违反刑法规 范性。
第11页,共26页。
❖ 其次,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 配下的行为。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主要 有以下几种:
❖ (1)人在睡梦中或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 动。
❖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 (3)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第12页,共26页。
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行为
❖ 思想犯并不构成犯罪。 ❖ 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意志,而是由于不能抗
❖ 无犯罪对象——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非 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
第6页,共26页。
❖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 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 了主人的财产权利(犯罪客体),但作为犯罪 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 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的东西好好保护,以 供自用或卖得高价。
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 关系:犯罪人往往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
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

第4页,共26页。
❖ 区别: ❖ 第一,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
则未必。比如,同样是盗窃电线, ❖ 某甲盗窃的是库房里备用的电线——盗窃
罪, ❖ 某乙盗窃的是输电线路上正在使用中的电

第7页,共26页。
❖ 第四,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 象则不是。
第8页,共26页。
❖ 第五,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 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
❖ 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 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 者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
第9页,共26页。
犯罪客观方面
❖ 第二, 在故意犯罪中,以发生严重物质性危害 结果的可能性,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
❖ 第三, 对危害结果未作任何规定的,这是指危 害结果是非物质性的犯罪的情况。
❖ 第四, 绝大多数的故意犯罪中要求一定的物质 性危害结果。如果该种危害结果没有完全发生, 那么,这种犯罪就没有既遂。
❖ 第五, 在一部分故意犯罪中,将某种特定的物 质性危害结果是否发生,作为构成此罪和彼罪的 界限,以及从重处罚的条件。
❖ 在这一案例中,在一般情况下一拳是不会 致人死亡的,但恰巧被害人有心脏病,而且又 没能及时送往医院,否则被害人是可以得救的。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行为人的击拳行为与被害人 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正是在被 害人具有心脏病和交通堵塞等具体条件下,造 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第26页,共26页。
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只要发生的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的危害
行为所引起,则其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存在因果 关系。(如“把人气死”)
至于行为人能否预见、是否应当预见, 则不是刑法上因果关系研究的范围,而是犯罪 主观方面的问题。
第22页,共26页。
(2)具有相对性
对因果关系来说,相对性表现为原因和结 果是特定的,即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 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17页,共26页。
❖ 事后,一名下地干活的农民发现了孩子,然而 此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后经法医鉴定,婴儿 系肺羊水吸入,吸入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死亡。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赵 某、王某、张某无视国法,对于刚刚出生的婴 儿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三被 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遗弃罪。鉴于三被告人当 庭均自愿认罪,故对三被告人所犯罪行均酌予 从轻惩处并适用缓刑。最终判决三被告人有期 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拒的外力作用而实施某种行为的,不是刑法上 的危害行为。 如:甲和乙在河边说话,丙想把甲杀死,用力猛 推乙,乙不由自主地撞到了甲身上,把甲推到 河里淹死了。如何认定乙推甲下河的行为?
第13页,共26页。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

作为

不作为
❖ (一)作为
❖ 1、概念
❖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刑法所 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18页,பைடு நூலகம்26页。

第二节 危害结果
❖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 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 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损害。

二、特点:

(一)原因的特定性

引起危害结果的原因只能是危害行为。

(二)结果的客观性

(三)结果的现实性
第19页,共26页。
❖ 第一, 在过失犯罪中,将实际造成一定程度的 物质性危害结果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
第20页,共26页。
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一、概述 ❖ 刑法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
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 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 必要条件。

第21页,共26页。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 (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 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
线——破坏电力设施罪。 ❖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
关系不同:一是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一是危 害公共安全。
第5页,共26页。
❖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 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 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 有犯罪对象——走私淫秽物品罪、故意伤害罪、 抢劫罪等
死亡由心脏病引起,故乙的杀人行为与甲 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第24页,共26页。
(4)条件性 作为原因的危害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
下引起危害结果发生。 如:甲和乙吵架,甲想打乙,乙向后躲闪,
被身后的的树拌倒,头恰好撞在一块石头上, 死亡,甲和乙的死亡有无因果关系?
第25页,共26页。
❖ 比如,行为人与被害人产生争执,向被害 人胸部打了一拳,致使被害人的心脏病发作, 在送往医院的途中遇交通堵塞而不治身亡。
❖ 作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即刑法禁止做而 去做,即“不当为而为之”。
第14页,共26页。
❖ (二)不作为 ❖ 1、概念:
❖ 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 不作为违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 为”。
❖ 第261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 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16页,共26页。
❖唇裂被告女人婴王出某与生张两某系天夫被妻遗,在弃已经父有母了奶一个奶活被泼可判爱刑的
两岁小女儿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想要一个儿子。 ❖ 2005年12月19日,怀胎十月之后,张某生下一名婴儿,
但是让他们二人和奶奶赵某失望的是,张某生下的又是一名 女婴,同时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这名女婴系先天性唇裂 和六指。由于生活并不富裕,加之孩子是一名先天不全的女 婴,于是他们萌生了将孩子遗弃的念头。12月21日下午16时 许,奶奶赵某亲手将用红色花棉被包裹着的出生仅有两天的 孙女遗弃在朝阳区崔各庄乡北皋村南边的小树林旁边,包裹 了还塞上了少许零钱、一条纸尿裤和卫生纸等物品。
刑法概论课件客 观详解演示文稿
第1页,共26页。
(优选)刑法概 论课件客观
第2页,共26页。
❖ 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指一种犯罪直 接侵犯的客体中只包括了一种具体的社会 关系。
❖ 复杂客体:指一种犯罪直接侵犯的客体中 包括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第3页,共26页。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
如:医院里药剂师甲和乙吵架,导致乙发错药, 丙按医嘱,喂给丁喝药,丁死,丁母因此自杀, 丁父发疯。
甲——乙———丙———丁——丁父母

(发错药) (喂药)
第23页,共26页。
(3)顺序性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结果不可能在原因
之前存在。 如:甲深夜1点心脏病突发死在床上,其
仇人乙不知,凌晨4点从窗口潜入欲杀害甲, 黑暗中在甲要害部位连捅数刀后逃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