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心理学》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讲稿
2003-2004(一)
孔燕
•时间:2003-2004(1)
对象:MPA
•学时:共60学时
•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材:《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活动
成绩记载:平时发言,参与活动,15%
论文40%
期末考试45%
参考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01
•3《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4《西方心理学史》车文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5《实验心理学》杨治良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2
•6《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04
•7《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05
•8《心理测量与考试―能力和行为表现的测量》
•(美)Lewis R. Aiken 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01
•(详细请见微笑在线 )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1 心理学是什么
•每当提起心理学,人们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感到“新奇”,什么“心理,还有个学!”
二是感到“神秘”,心理学可能就是街头的“相面术”、“唯心学”。

显然,这是一种误解。

1.1.1 概念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 psycho—灵魂,从精神出发,研究“心”,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们将”心”的探讨作为主要的哲学命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对“心”很看重。

凡与心有关的字多半都有竖心旁或心底。

如:“情”,“思”等。

•17-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理的研究,尤其对大脑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脑对意识心理的作用,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从阐释心灵的学问转为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Behavior是由观察所见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70年代: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概括一句话: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1.2 心理学是科学
•科学就是要查明事务之间的确定的因果关系,心理现象和任何其他现象一样,服从因果规律。

1.2 心理学史简介
1.2.1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384-322,古希腊)-人类本性,记忆功能
•笛卡儿(Ren’e Descarts,1596-1650,法国)-心支配身
•洛克(John Loke,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
1.2.2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
和生理学源头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国)-遗传,环境和个体的关系,生物学缪勒(Johanes Muller,1801-1858,德国)-大脑分区功能
•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德国)-色觉,听觉理论
•费希纳(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德国)心理物理学
1.2.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2.4 学派林立
•铁钦纳(Edward B.Titchener,1867-1927,美国)-结构主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功能主义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
•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德国)-完形心理学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人本心理学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美国)-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
1.3 心理学的任务,目的,对象•一任务:探索心理规律
•二目的:探求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4 心理学分类与研究领域•五大理论
•1,行为论
•2,精神分析论
•3,人本论
•4,认知论
•5,生理科学观
八大主题
•1,心理的生理基础
•2,感觉和知觉
•3,学习心理
•4,身心发展
•5,个别差异
•6,动机与情绪
•7,社会心理
•8,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的分类-心理树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罗森塔尔效应
☞外部影响:文化、权威、媒体
☞个人偏差:个人信念、个人特点
–观察者偏差:听、看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期望偏差
–安慰剂效应
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理论框架
☞标准程序
☞代表性样本
☞客观测量
2.2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研究
心理测验
☞描述研究
2.2.1 实验研究
☞形成理论假设
☞变量操作化
☞程序标准化
☞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
☞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
☞检验
(1)形成理论假设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被试的反应变量
可乐口感测试中的自变量、因变量。

饥饿的老鼠更容易学会走迷宫
(2)变量操作化
☞操作定义
–自陈报告
–行为测量
–生理测量
如何衡量“喜欢喝”?
老鼠怎样才算饥饿?
学习效果如何测?
(3)程序标准化
☞控制变量
☞控制组:实验研究的典型特征
预防偏见: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有求必应效应(告诉学生:某组老鼠更聪明)
☞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
(4)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随机分配(随机误差)
☞对等匹配(系统误差)
☞混淆变量
–对因变量能产生影响,与自变量作用相混淆
(5)进行统计分析
☞两大类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
☞简介
–趋中测量
◆平均数:一视同仁
◆中数:中庸之道
◆众数:少数服从多数
–变异性
–检验
(5)举例:趋中测量1,2,2,2,3,4、5,5,6,7,8
平均数:4.09
中数: 4
众数: 2
说明:描述某群体的总体属性有多种选择
(5)举例:变异性
☞A组:60, 70, 80, 90, 100 80
☞B组:70, 75, 80, 85, 90 80
☞A组变异性:15.8
☞B组变异性:7.9
资料: 标准差
☞S=√∑x2/N
☞X-距离平均数的差异(X-x)
☞N-样本的大小
(6)得出结论
举例:依恋的本质
☞人工猴
–食物猴(温度、牛奶)
–软皮猴(温度、更好的触觉)
☞社会从属需要是独立于对食物的需要之外的.
--马斯洛—在低级需要满足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的高级需要.
应用1:实验方案的设计
☞问题的提出(假设)
☞确定自变量、因变量
☞实施方法
-被试抽样、分组
-情境选择、设置
-拟定指导语
☞数据处理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应用2:实验报告的撰写
☞题目
☞引言
☞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2.2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优点:
–明确因果关系
☞缺点:
–无法研究复杂现象
准实验研究:对变量控制相对较少。

–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只看现象未见本质
2.2.3 心理测验
☞定义:心理测验是在标准情况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关键词:行为样本
标准化
☞类别:
目的-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性向测验,人格测验,
职业测验
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材料-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功能-成就与预测测验,难度与速度测验,普通与诊
断测验
经典心理测验举例
☞智力: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韦氏智力测验(WAIS)
-瑞文推理测验
☞人格: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艾森克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施测注意事项
☞施测前主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测验时应有良好的环境
☞主试和被试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主试要详细记录被试的各种反映
2.2.3 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非
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

包括:
–案例研究
–自然观察
–调查研究
–相关研究
2.2.
3.1 案例研究法☞深入地研究一个被试或一小组被试。

–Freud的精神分析法
–临床个案的分析(割裂脑、失语症)
☞优点:探索性;解释意义。

☞缺点:样本偏差、主试偏差。

(滤色镜)
◆不完全归纳
2.2.
3.2 自然观察法☞深入地观察自然情境中的现象
–社会现象:游行、灾荒等。

☞样例:
–进化论的观察法
–Piaget 用观察法研究儿童发展
☞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2.
3.3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指对大样本被试询问态度或
行为方面的问题。

☞具体分类:问卷法和面谈法
☞关键技术:
◆确定样本;问卷(访谈)设计。

☞优点:快捷、数据量大。

☞缺点:诚实;自陈偏差。

2.2.
3.4 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决定两个或更多变量的关联
程度。

☞优点:探索性;建立预测模型。

☞缺点:非明确的因果关系
2.4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理论框架是否成立(假设、变量等)?
☞样本是否选取得当?
☞测量和程序是否合适?
☞结论是否合适(有无其他说法)?
☞结论的普遍性如何?
☞研究有何意义?
☞研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结语:方法比较
实验法表现因果关系通用性、复杂现象、
洞悉意义
案例法:揭示心理动力概括性、重复性、
复杂现象研究者偏见
理论探索不能明确因果关系自然观察:自然现象概括性、重复性、
研究者偏见
理论探索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调查研究:大样本态度和行为自陈偏见
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变量间的相关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基本术语
☞主试
☞被试
☞信度
☞效度
☞自变量
☞因变量
☞混淆变量
☞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
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3章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本章概要
●The Nervous System and its Basic Units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
●The Endocrine System
内分泌系统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举例)
心理遗传学的研究
●选择性交配
●孪生子研究 {同卵
{异卵
3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身心关系
●外伤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活动是否导致脑结构或功能改变?
第4章感觉和知觉
本章概要
⏹感知觉的性质
⏹感觉的度量
⏹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
⏹知觉
1 感知觉的性质
1.1 基本原理
物理世界<==>心理世界
⏹物理和心理现象不一定一一对应
◆错觉和幻觉
⏹感知觉是主动的过程
◆选择性、意识监控(缩小或放大)
⏹感觉适应生存发展
◆青蛙:bug detectors
◆兔子:hawk detectors
◆人类婴儿:面部表情识别专家
◆两眼的位置:前方Vs. 边侧?
感觉有多种渠道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机体觉
⏹第六感觉?
1.2 感觉的定义
⏹感觉:
◆感官收集环境信息的过程
⏹知觉: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3 各种感觉道的共同特点
⏹物理刺激==>感觉信号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事物。

⏹感觉似乎不费力,但要求决策和选择。

⏹低调处理富余或持续不变的信息。

2 感觉的度量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信号侦察论
⏹特殊感觉现象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2.1 绝对阈限
⏹阈限(threshold)
⏹绝对阈限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阈限
⏹受体:神经系统中的专门细胞,对不同
的能量形式作出反应,并在邻近的神经
元上产生动作电位。

◆------传感器------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事物。

绝对阈限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物理能量)。

⏹绝对阈限不“绝对”
◆个体差异(期望、动机、疲劳)
◆情境
⏹操作定义: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
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2.2 差别阈限
⏹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
◆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韦伯定律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韦伯定律 (Weber Law)
⏹差别阈限与刺激量呈正比关系
(I2-I1)/I1=K
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不能在连续意义上比较不同的心理量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视觉(亮度)1/60
⏹动觉(重量)1/60
⏹痛觉(皮肤灼痛)1/30
⏹听觉(音调)1/10
⏹触觉(皮肤压力)1/7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
⏹味觉(盐咸味)1/3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S=KlogI+C
⏹S=KI b
◆b<1 等同于对数定律(物理量快于心理量)
◆b>1 心理量增长快于物理量
2.3 信号侦察论
信号侦察论
⏹绝对阈限绝对吗?
⏹判断的必要: Sensitivity Vs. Response bias
⏹信号侦察论的基本假设
◆感觉能力短时间不会有多大变化,但判断标准却可以随时变化(愿望、奖惩等)
2.4 特殊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感觉后像
⏹感觉积累和融合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感觉敏锐程度的变化
⏹感觉的迟钝(通常)或敏锐(暗适应)
⏹进化的意义
◆静止对象
◆钝痛与剧痛
◆眼动克服适应
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
时间,此为感觉后像。

⏹后像有正负两类
感觉积累和融合
⏹感觉积累
◆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感受性因此而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感觉融合
◆感受器将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红+绿光=黄光)
感觉对比
⏹马赫带现象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2.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Wilson(1979):双听实验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3 视觉
⏹视觉系统
⏹视觉刺激
⏹色觉理论
⏹主要视觉现象
3.1 视觉系统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视觉中枢神经机制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区别
◆形状
◆连接方式
◆功能(看显示屏)
◆分布
⏹中央窝、视凹、盲点
⏹个体差异、年龄差异
眼睛的盲点
为什么不觉有盲点?
3.2 视觉刺激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光波:波长400-700nm
⏹波长(频率)与颜色
⏹光波强度与亮度
⏹光波的纯度与颜色饱和度
3.3 色觉理论
⏹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
◆三种基本颜色(组成其它颜色):红绿蓝
◆三种颜色感受器(RGB)
◆G. Wald(Nobel):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
⏹Hering 拮抗说(后像与色盲)
◆黑-白系统
◆蓝-黄系统
◆红-绿系统电视编码和解码
3.4 主要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
⏹后像与颜色对比
⏹色觉缺陷与色盲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感受性提高(唯一)
⏹明适应
⏹补色
4 听觉
⏹听觉生理系统
◆耳朵的构造与功能
◆听觉神经系统
⏹听觉刺激与听觉现象
◆频率、振幅、复杂度
◆音调、音强(响度)、音色
⏹听觉理论
听觉理论
⏹地点说
◆共鸣说
◆耳蜗、基底膜、柯蒂氏器
⏹频率说
◆排射理论(volley principle)
5 其他感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触觉
◆痛觉
◆温觉和冷觉
⏹机体觉
◆动觉
◆平衡觉
5.1 嗅觉
⏹嗅球、嗅膜
⏹嗅觉适应
⏹嗅觉功能的进化
◆第二嗅觉系统(无意识)
◆不经过丘脑中继,与味觉和情绪联系。

⏹你要注意:保持芳香和整洁!
5.2 味觉
⏹酸甜苦咸
⏹味蕾及其分布
⏹味觉与其他感觉的相互影响
⏹进化功能
◆两种神经通路:丘脑-皮层;边缘系统(无意识)
◆防止摄入有毒食物(很小婴儿吃甜不吃苦)
5.3 肤觉
⏹触觉
◆两点阈限
⏹温觉与冷觉
◆生理零点
◆冷与温两种神经元
⏹痛觉
痛觉
⏹没有特定外在刺激(自由神经末梢)
⏹控制阀理论(Melzack & Wall, 1965)
◆两种神经纤维(L,S)
◆L传导触觉信息和尖锐的痛--快!
◆S传导钝痛和烧灼感-----慢!
◆L和大脑可以关闭阀门
◆幻疼:L受损,阀门关不上。

⏹人格、文化因素(生孩子)
5.4 机体觉
⏹本体感觉(肌肉、关节等)
⏹平衡觉(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
6 知觉
6.1 知觉的定义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有时很小
⏹知觉的生理机制
◆侧抑制、感受野、色觉拮抗理论
6.2 知觉的组织性
⏹图形-背景
⏹知觉组织的规律
⏹知觉常性
⏹知觉性错觉
图形和背景
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
⏹相似性
⏹接近律
⏹连续性
⏹简洁律
⏹完型()
知觉常性
尽管感觉到刺激在变化,但知觉相对稳定
⏹颜色常性
⏹大小常性
知觉性错觉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部分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另一部分---- 可能是更重要的的一
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思维。


---- William James
6.3 知觉的解释性
⏹不可能图形
⏹少数知觉是无意之中完成,但多数?
⏹经验的影响
◆C.M. Turnbull(1961)
⏹动机的影响(投射)
◆硬币的大小(不同家境下的小孩)
感知觉先天还是后天?
⏹Blakemore & Cooper(1970)
◆猫(5 个月的实验)
◆每天5 小时置于圆桶中(竖条或只有横条)
◆头戴大圆领(看不见自己)
◆不能知觉竖条或横条纹
主要术语和复习题
⏹感觉
⏹知觉
⏹绝对阈限
⏹相对阈限
⏹暗适应
⏹错觉
⏹心理学通常研究哪些感觉?
⏹人是怎样产生颜色知觉的?
⏹知觉具有什么特点?
第5章记忆

本章概要
•记忆系统
•记忆中的构造和再构造过程
•提取
•如何改善记忆?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1 记忆系统
记忆三个子系统:
•感觉登记 (SM):不到1秒
•短时记忆(STM):20-30秒
•长时记忆(LTM):可毕生不忘
•工作记忆
–人们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因为它的作用就象心理的概要记事簿,通过它人们某个瞬间在意识中保持有关的信息,记录和解决问题。

1.1 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存在的依据
–George Sperling(1960)
•字母矩阵(呈现15 -500ms)
•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
Sperling(1960)的结果
•整体报告法
–回忆不超过4 个字母(33 %)
•部分报告法
–回忆4 个字母中的3 个(75 %)
–如果声音延迟太长,回忆迅速下降
•说明: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
1.2 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指将信息在意识中大约保持20-
30秒,然后要么进入LTM,要么遗忘。

短时记忆的特点•有意识的主动加工
–干扰减少回忆量(Peterson & Peterson,1959) •提取快捷
–办公桌桌面与文件柜
•顺序保存
•容量有限
–餐馆长凳
Miller(1956):神奇的7+-2 DJIBMNYSEWSJSEC
•因人、因事而异
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控制•复述
–维持性复述
–精细复述:意义
•组块(Chunking)
–将信息存储单元加大(7 -80 数字)
–专家和大师的组块能力
组块
1.3 长时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间复述
–近因效应:没有后来词的排挤干扰
长时记忆系统•外显记忆: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述
–语义记忆:一般性世界知识和事实
–情节记忆:个人体验的特定情节或事件
•内隐记忆:意识不到,但通过行为表现
–程序记忆:如何做(驾驶、滑冰)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启动效应
•先前对同样或类似信息的接触,促进了
特定信息的加工。

•Bowers & Schacter(1990):24 词的词表
–BEASON CHECK PENNY
–READY CHEESE PENGUIN
词干补词任务(12 个老词干,63 个新词干)
词表用词量:控制组12 %,实验组30 %。

编码与长时记忆•编码:变为易记住的表征形式
•多重表征和表征形式
–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复述和加工水平
–Craik & Tulving(1975):加工水平说
2 提取•任务:回忆与再认
•编码:编码特异性与提取
•遗忘:遗忘的原因
回忆与再认•回忆:从LTM中即刻提取信息
•再认:明确某种事物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填空与选择题的差别
TOT现象(Tip-of-the-tongue)
编码特异性与提取•编码特异性原理:信息编码方式与提取
方式之间的匹配
•情境(提取线索)
–听课与考试在同一教室比较好
•状态依赖记忆
–潜水员水下记忆单词
遗忘•Ebbinghaus(1885)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理论
–干扰理论
•正向干扰
•逆向干扰
–动机性遗忘
•童年遗忘症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表征
•心理表征
–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心理模型
•两类心理表征
–感觉表征:以感觉方式来储存信息
–言语表征:以言语来表征存储
(自由、真理)
表象
表象
感觉表征
•图标存储(Iconic storage)
–如Spering的实验
•拟声存储(Echoic storage)
–Moray 等人(1965) 四耳人实验-- 听觉感觉登记
•照相记忆
•味觉
•情感
3 记忆的重构
•图式
–图式是有关特定情境或方面的一般知识
•图式对记忆的影响
–信息的编码(语言冗余度)
–信息的重构
–信息的提取(缺省值)
•记忆重构与证人证词== 》
Cooper & Shepard(1973):字母旋转•判断是正常还是镜反像R
•等同心理上将R旋转
•PET脑成像下,知觉和想象字母R,激活
同一皮层区域。

字母R旋转反应时
加工水平说
•结构水平
–刺激的物理特征(大小写)
•语音水平
–是否压韵
•语义水平
–意义理解(填空)
信息在LTM如何存储?
•连接网络
–连接或联想(学习)
–如:厨房用品
•节点
–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思想、表象、概念、命题、感觉、情绪等)•层次网络模型
•扩散激活模型(Collins & Loftus,1975)
扩散激活模型
•熟悉效应
•典型效应
•逻辑和非逻辑的联系
•Freedman & Loftus(1971)
–说出一种水果,名称以A 开头。

–说出一种以A 开头的水果。

4 如何改善记忆?
•多渠道:记忆子系统(其他心理过程)
•地点标定法
•关键词法
•SQ3R(元认知策略)
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如何加工信息:
划线、做摘要、列提纲、网络框图
术语与复习题
•维持性复述
•组块
•内隐记忆
•倒摄抑制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举例说明如何改善记忆?请说明所依据的概念或理论。

第6章思维和语言
本章概要
•思维的基本单位
•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
•语言
1. 思维的基本单位:表象、概念和命题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概念和归类
•命题
1.1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心理表象
刺激的视觉(其它感觉)表征
•心理模式
●帮助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表征系统
1.2 概念和类别
•概念
●概念是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事件的心理表征•归类
●将相同的客体归组,排除其它客体的过程
●归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归类的意义:简化
•清晰和模糊概念
●汽车
●好事
概念形成的心理历程
1.3 命题
能够独自成立的,能判断真伪的论
断,是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2. 思维基本形式
----推论、问题解决和决策•推理
•问题解决
•决策
•干扰理性思维的因素
•用电脑模拟思维
•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的分歧
2.1 推理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样本机率)
●源于观察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逻辑性推理
●源于观念
三段式演绎推理三段论
Syllogism: 所有A是B
C 是A
C 是B
三段论推理
•未婚者都不戴结婚戒指。

•小李未戴结婚戒指。

•所以,小李未婚。

•卡片一面是数字,一面是字母。

•如果卡片一面是字母A,另一面就是数字3。

•要验证第二个命题,必须翻哪张卡片?
2.2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换以实现目标的过程•三种成分*
•问题解决的步骤
•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区域无问题
问题解决的步骤•Holland et al.(1986): 四个步骤
•两种状态之间的差别
•识别和选择可能的算子
•应用算子 (Subgoals)
•继续使用算子直到差异消失
•完好定义的问题与定义模糊的问题
●数学问题 Vs. 恋爱对象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信息和标准)
●隔壁宿舍喧闹声太大
问题解决策略
•规则算法(Algorithms)
●指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按步就班。

•启发法(Heuristics)
●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认知捷径
♦经验原则(Rules of thumb)
♦假设检验

2.6 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的分歧•理性决策者只存在于实验室中
•决策中可能有很多意识不到的动机、情
绪等非理性成分
•Wilson & Schooler(1991)
评定几种草莓浆,之前给理由
Wilson et al.(1993):选艺术画,给理由,不满意
♦理性、意识思维不一定是行为最佳指南

3. 语言
•语言和思维
•将声音和符号转换为意义
•从咿呀学语到逗乐
•非言语交流
•语言是否为人类独有?
3.1 语言和思维
•语言指符号、声音、意义及其结合规则
的系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形式
•Whorf (1956)的假说:
语言塑造思维 Vs.
思维塑造语言
3.2 将声音和符号转换为意义•语言的要素
音素, 词素, 句子( 短语), 语法
•口误(语言要素的误置):平行、多层加工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上下文联系和意义
•转换语法:语言获得装置(N. Chomsky)
●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3.3 从咿呀学语到逗乐
咿呀学语(6-12个月)
单词(1至1岁半)
电报语(18-20个月)
•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因倾向(强化不到位;明显的阶段性;儿童创造词句)
●环境影响(强化、模仿)
•语言发展是否有关键期?
●2 -5 岁,语言功能单侧化完成
3.4 非言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