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为留守孩子撑起蔚蓝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美乡村教师为留守孩子撑起蔚蓝天空
事迹概括:
他是一个从外省市来到河南濮阳,通过层层选拔,考上的农村特岗教师。
他,城市出生、城市长大,年纪轻轻,却扎根黄河滩区,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为留守孩子解惑,让青春之光在最需要的地方熠熠闪耀。
事迹介绍:
杨承,男,汉族,1987出生,甘肃省天水市人,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濮阳县徐镇镇前范寨村小学校长。
2009年,22岁的杨承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了农村特岗教师这一神圣的岗位,从喧闹的城市来到黄河滩区的一所小学。
杨承记得,从乡里出来翻过黄河大堤,通过一大段弯曲的村间小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破旧的瓦房。
走进一间潮湿、拥挤不堪的小房子,便是他们6位教师办公的场所。
“我们学校有在校生150多名,5个教学班,共有5位老师,有3名教师已接近退休年龄,每个老师包一个班……”听着校长的介绍,看到眼前的一切,杨承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眼眶中不时泛出泪花。
这难道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校园吗?这难道就是我发誓挥洒青春与汗水的栖息地吗?杨承真的有点后悔了。
他真的无法接受这一切,但校长的一番话却让他决定留了下来。
“别看学校小,但在这里读书的都是来自周围4个自然村的学生,我们是带着4个村庄上千名父老乡亲的期望在教书啊!”听着校长诚挚的话语,一股力量和担当从杨承心底油然而生。
他向校长承诺:“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无悔。
我愿意留下来,我愿意带孩子们一起成长。
”
杨承到达学校的当天,校长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没来得及买床,晚上就难为你了,几张桌子拼凑一晚上吧,我们这里的条件确实艰苦,真是委屈你了。
”就这样,他在临时的宿舍里(电教室)凑和了一晚上。
他不停地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走下去,成功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和勤奋努力的人。
”望着乡村的夜空,他握紧了拳头。
六市小学距离集市有5公里,买菜是个大问题,特别是雨雪天。
有一次,他仅靠四个土豆、两颗葱维持了一周。
就这样,杨承慢慢适应了环境,慢慢地学会了生活,慢慢地度过了起初的几个月。
杨承害怕冬天的夜,冬天的夜特长、特静,但最难熬的还是刺骨的寒冷。
电教室房间大,窗户又透风,即使生着一个炉火,也不暖和,陪着他作伴的两个孩子也冻得瑟瑟发抖。
后来,学校买来了电热毯,他们三个挤在一张“大床”上,才不太害怕天黑。
碰巧,这一幕被前来查岗慰问的县教育局副局长闫庆节发现。
闫局长对镇中心校校长孙贯林说:“你咋这么残忍,把一个外地的孩子弄到这么艰苦的地方,要想办法尽快把他调走。
”杨承忙说:“孙校长让我到这儿,是想锻炼我。
再说,我在这儿已经呆了半年多,对孩子们有感情了,真不想离开!我走了,还得找老师过来。
我既然决定扎根徐镇,就不想走了。
我一个人在这儿也方便,我能给孩子们做饭,剩我自己,饭都不想做。
”
杨承在接近三年的特岗生涯里,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时时让他感动,让他流泪。
那是刚刚任教的第三个周末,杨承去了市里,突然下起了大雨,没有带雨伞的他只有躲在商场里转悠,但是转到天快黑了雨还没停,就这样他冒着雨跑到了车站坐上了回学校的汽车。
车在弯曲的大堤上行驶着,天已经黑了下来,但就快
到学校所在的地方时,司机师傅说:“这位老师看对学生多好吧!学生打着伞在大堤上接老师了!”杨承朝前一看,远远地站着几个学生,都打着伞在那儿焦急地站着。
当他从车门下来时,忍不住眼泪和外边的雨水汇在一起往下流。
孩子们朝着车停靠的地方跑来,只听见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以为你不来了,我们等了你好长时间了。
”杨承激动地回答:“傻孩子们,我怎么会丢下你们呢!”
杨承包班三年级,当初次看到一个个胆怯害羞的眼神,一张张黑乎乎的脸蛋时,他坚定地对校长说:“这30个孩子你就交给我吧,我会带好他们的。
”他和学生约定“永不放弃、永不抛弃”,并在班内醒目位置贴上了这八个字,激励着他和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
为了搞好教学,学习化学教育的他必须付出比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点成绩来才能无愧于那些关爱他的人,除了准备教学外,还经常向本校老教师“取经”,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县里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法中学习、提高。
由于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学校根本没有上过音乐课,孩子们根本不知道音乐的“乐”是读“le”还是“yue”。
杨承当时不停地问自己,是什么让农村与城市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差别?不就是缺少给他们带来外面精彩世界的老师吗。
“城乡的巨大差距,着实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我愿成为学生认识外面世界的眼睛,开启一扇扇心灵的窗口……”杨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眨眼间,元宵节到了,他正在与同学聚会,电话响了,是校长打来的,校长告诉他,中心校要将他调至一个环境较好的学校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承再没心思聚会,躺在床上时刻想着他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就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刚刚到学校时,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国歌时,当杨承解释到:“我们的祖国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班上竟有一名学生举手说他知道“共”、“和”都用加法,当时的杨承啼笑不得;学校的操场小的根本无法上体育课,经过杨承的建议与学校努力,在学校后边的小树林旁创建了一块小场地供全校上体育课与课间操,就这样学校有了孩子们甜润的歌声和欢快的笑声;想起孩子们在体育课与音乐课以及组织的拔河比赛、元旦联欢会、朗诵比赛上开心的每一刻,躺在床上的杨承嘴角不时露出笑容。
对于调离这个消息他总希望是假的。
经过艰苦思想斗争,杨承再次来到了的校园,见到了可爱的孩子们。
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的家长。
这些家长杨承太熟悉了,生活中他们给了杨承许许多多的关爱,时常送来自己家的米、面、花生等农产品,而且只是悄悄地放在窗台转身就走了。
平时在街里见到他们总是叫杨老师,甚至更亲的叫小杨,每每都询问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家长们聚到杨承面前,学生张晓宁的爷爷说:“杨老师,首先感谢你对孩子们一个学期来的照顾与爱戴。
经过你一学期辛苦的教学,孩子们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个人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懂了许多,包括为家长洗脚,给家长帮忙干家务等等,而且还了解了不少外边的新世界。
我们今天来只有一个目的,听说你要被调走了,我们只想把你这位好老师留住。
对于你的调离,家长们准备给上级教育部门写个联名信让你留下来。
倘若你感觉我们这里居住条件太差,那么我们每家拿出几块砖给你建一间新屋子。
”听到这里,杨承流泪了。
有几个孩子扑到杨承的怀里抽泣地说着:“老师,别走!”其实杨承在家时就已经想好了,决不会离开这些孩子们。
当他把想法郑重宣布后,那些家长鼓起了掌。
村委会主任走过来双手握着杨承的手说:“我代表全村的村民感谢你的决定。
”
杨承特岗生涯已经三年多了,在这里,有苦也有乐。
杨承深深爱着孩子们,
孩子们也用一颗纯真的童心爱着杨承,依赖着杨承……
杨承说:“感觉濮阳人很好。
过段时间,镇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好了,想让父母搬到濮阳来安家,至于给孩子们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能不能产生效果我不能保证,但我能保证的是教育是个良心活,只要我用心去站好三尺讲台,问心无愧,总有一天会桃李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