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4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沿海低地被
淹没。(1)、(2)题较基础,(3)、(4)题难度较大。分析图,由④→③→②→
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
【学习心得】
通过本题的解答,我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的气温距平为正值,这说明1月 均温偏高。其中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由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由于我 国北方城市供暖主要采取燃煤措施,故集中供暖一方面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 大气环境质量,另外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3)题,回答本题应注意从能源开发 和利用的角度考虑。 答案:(1)偏高 青海 (2)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①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 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易错警示:本题第(1)题很易被中间横线所迷惑,误认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而 选偏低。第(2)、(3)两题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答案不全,分析不透彻。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应 用。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 率提高 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 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有(多选)
()
A.荷兰国土的面积可能减小
B.中国农业区向北扩展
C.南极地区冰川增多
D.北欧地区山地雪线下降
(2)当前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
要原因是
()
①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②森林减少,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③动物减少,动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④人口剧增,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
3.人为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
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发达国家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家。
答案:C
4.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部分行业损失较大,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保险业——自然灾害增多,赔偿增多
B.旅游业——全球变暖,出游人数减少
答案:(1)B (2)D
全球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
1.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另外,全球变暖还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2.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 的____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及图表资料的判断、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雪融化、冰川减少、雪线上升、海平面 上升、陆地面积缩小,另外,会造成高纬度某些地区适宜农作物生长,而我国位于中、 低纬度,所以B、C、D三项错误。第(2)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燃 料和森林面积减少。 答案:(1)A (2)A 规律总结:联系法记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2005年1月北方15个省(市、区) 气温距平(℃)和采暖耗能变率(%)
(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 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 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 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命题立意:本题以“低碳生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气候变暖的有关认识,以及获取 信息和读图能力。
状况无变化。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
也将明显上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案:(1)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2)森林被大量砍伐 (3)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
④③ (4)ACE
热点考向1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案例】 读全球气温变暖趋势图,回答(1)~(2)题。
(1)如果人类继续任温室气候排放,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特别说明:(1)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环境的影响: ①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②陆地污水排放受阻;③土地盐碱化;④海岸侵 蚀加强;⑤风暴潮作用加剧;⑥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⑦洪涝灾 害加剧等。 (2)防御全球变暖的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提高能源 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第 节 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导学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想一想:全球变暖会有哪些影响?
核心突破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的是
()
解析: 坎昆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的问题
答案:C
2.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积雪融化,雪线上升。
答案:A
1.据路透社2010年12月3日报道,三大计算并评估全球变暖趋势的主要机构表示,
到目前为止,2010年是在追溯到1850年的温度记录中并列最热的一年。据此回
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
①气候的周期性波动 ②人口过多,呼吸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 ③海平面上升
④人类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全球变暖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
电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自然原因是气候的周期性波动,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温室气
体以及大面积毁林。(2)减少汽车尾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热点放送系列★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
【热点材料】 材料一 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2010年12月11日凌晨终于画上句号。会议通 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决议,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决议坚持了《公 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
保了 明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应该说能不能够继续坚持减排,关键就是发达国家必须要率先大幅度进行 减排。 【关键词语】 1.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 2.决议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4.减排 【命题视角】 1. 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 考查可持续发展思想
【创新设计】
阅读以上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坎昆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29日,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月亮宫”酒店迎来《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坎昆会议在减 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等议题进行国际谈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材料二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C.林业——全球气温的升高和干旱问题增加了引发野火的机会
D.渔业——二氧化碳多,海洋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解析:全球变暖对旅游业影响不大。
答案:B
5.坎昆会议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等议题进行国际谈判,发 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结合材料二回答: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谈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原则。 (2)怎么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解析: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但发达国家在历史上 和当前资源消费上都是主要的,因此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1)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2)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 务;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 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 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