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15年高三4月学业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4月学业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36小题)
1.《十二铜表法》第3表载:“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在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这段材料表明()
A.司法具有公正性B.维护贵族的特权
C.保护债权人利益D.古代法律的残酷性
考点:罗马法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十二铜表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债权人”并不一定是贵族,故排除B项;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在家中拘留”可知该项规定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故本题应选C项。

2.联合国将中国的安阳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根据是该地发掘出重要的文物。

该文物是()
A.B.
C.D.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自19世纪末起,在今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故本题应选A项;B项应发掘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与题目中的信息“安阳殷墟”不符,故排除;C项出现于秦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殷朝”,故排除;D项出现于原始社会,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殷朝”,故排除。

3.雅斯贝尔斯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欧洲的古典文明首推()
A.日尔曼文明B.古罗马文明
C.腓尼基文明D.古希腊文明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公元前6—前5世纪,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人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逐渐形成并达到顶峰,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被马其顿王国所灭,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湮没。

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A项开始于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建立、B项开始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故排除;C项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初奴隶制城邦的建立,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800年”,故排除。

4.孔子思想中,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B.义C.礼D.信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孔子使社会等级化和秩序化的“礼”的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用之来统治人民,故本题应选C项;封建王朝之所以频繁更迭,其主要原因为统治者的暴政,即违背了“仁”、“义”、“信”的要求,故排除A、B、D三项。

5.观察下图,按标号地域的建国时间排列,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D
试题解析:
题目中的①②③④地域分别为南宋、蒙古、金和西夏。

分别建立于1127年、1206年、1115年、1038年,故本题应选D项。

6.伏尔泰评论某国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

”材料中的“这个国家”应该是()
A.17世纪的英国B.18世纪的美国
C.18世纪的法国D.19世纪的德国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即“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故本题应选A项;18世纪的美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不存在“君主”,故排除B项;18世纪的法国仍为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19世纪的德国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君主的权力仍较大,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不符,故排除C、D两项。

7.1915年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其中“现行国体”是指()
A.君主立宪制B.君主专制
C.民主共和制D.元首制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政体,故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8.18世纪英国国会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

”这一规定造成的主要后果是()
A.奴隶制度在英国盛行B.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D.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考点:工业革命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18世纪英国......法令规定......
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可知该项规定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故本题应选C项;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来,英国一直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开始于1640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故排除;此项规定只针对长期不工作的人,故D项的表述错误。

9.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知识结构示意图①和②应分别填上()
A.独立战争、南北战争B.南北战争、俄1861年改革
C.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D.南北战争、彼得一世改革
考点: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废除黑奴制度;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故本题应选B项。

10.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这次攻占首都的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建八国联军侵华,并攻占清王朝的首都北京,故本题应选D项;A、C两项均未攻占北京,与题目中的信息“首都被敌人攻占”不符,故排除;B项发生于1856—1860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故排除。

11.图中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日尔曼人的征服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进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故本题应选B项。

12.1919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签订不平等条约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1919年......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来干涉纠正”可知此事应为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

该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应为“荒唐的中年、老年人”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故本题应选D项;A项主要发生于清朝末年、B 项发生于1917年、C项发生于1915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19年”,故排除。

13.从左图中封面部分截图可以推断,该书名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B.西风东渐与近代日本
C.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D.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
考点:明治维新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西风东渐的19世纪”、“文明开化”、“鹿鸣馆”可知此应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上的“文明开化”的政策,该政策促进了日
本的近代化,故本题应排除A、C两项,选择B项;明治维新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题目中只涉及文化领域,故排除D项。

14.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天赋人权B.自由平等
C.社会契约D.分权制衡
考点:启蒙运动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本题应选C项;题目中未涉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以及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排除A、B、D三项。

15.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考点:罗斯福新政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可知该项举措有利于解决失业危机和保护环境,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对农业危机的解决,题目中未涉及,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并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困扰,故B项的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D
项的表述错误。

16.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欧洲()
A.政治霸主地位丧失B.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思潮盛行D.殖民体系完全崩溃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题目中的“灯光”即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一战”严重摧残了欧洲的经济,美、日等国崛起,导致欧洲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A、C、D三项均为“二战”的影响,与题目中的信息“1914年......欧洲......战争”不符,故排除。

17.下图中的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A.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民国七年(1918年)”、“北极下来的新潮”可知此应为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故本题应选C项;A项发生于1921年、B项发生于1936年、D项发生于1924—1927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民国七年(1918年)”,故排除。

18.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

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B.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D.国共合作的顺利开展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此应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该运动由国共两党合作进行,故本题应选D项;A项发生于1919年,早于国民革命的时间“1924—1927年”,故排除;B项开始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项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均晚于国民革命的时间“1924—1927年”,故排除。

19.强调记事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曾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的著名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光C.刘知几D.梁启超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其著作《史通》中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强调记事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曾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故本题应选C项。

20.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

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

这是由于实行()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农业合作化D.公私合营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可知此应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属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C项,选择D项;A
项完成于1952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1956年”,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重工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

21.“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B.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
C.倒幕运动的新兴地主代表D.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
考点: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可知此人应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倡导者,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均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题目中的信息“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不符,故排除。

2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启蒙运动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即已出现不同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现象,故A项表述错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B项表述错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表述错误;启蒙
运动期间所倡导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等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故本题应选C项。

23.有人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的派别是()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即“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本题应选C项;顽固派主张以传统的儒学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即“只保大清,不保中国”、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即“主保大清,次保中国”、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制,即“只保中国,不保大清”。

均与设问要求“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4.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

该学者认为()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而内部充满活力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一致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连续不断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传统中国是......木乃伊......冬眠鼠”可知该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发展具有停滞性的特点,故排除B、D两项,选择A项;题目中未涉及传统中国与古代埃及间的比较,故排除C项。

25.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进化论”的影响B.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考点:进化论
答案: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该思想的传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排除B、C、D三项,选择A 项。

26.“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其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

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美苏从盟友变成对手B.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考点: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对苏联政策......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其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即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所实施的“冷战”政策。

该政策使得美苏两国由二战时期的盟友变成对手,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最终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结束。

故A、B、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与设问要求“不包括”不符;C项建立于1944年,早于该政策推行的时间“二战后”,故本题应选C项。

27.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A项应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项应为1958年的“大跃进”、C项应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D项应为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和2001年申奥成功。

故由设问要求“20世纪80年代”即可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2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________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这里“________”和“另一场战争”分别是()
A.1918、“一战”B.1919、“一战”
C.1945、“二战”D.1945、“冷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故“________年”应为“1945年”;二战结束后,为争夺世界霸权,美苏两国展开了长期的“冷战”,即“另一场战争”。

故本题应选D项。

29.下图中的文字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个毛驴拉不动”,类似题材的漫画在中国某个时代大量出现。

这个时代是()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图片中的信息“‘大跃进’时壁画”可知该漫画开始出现于1958年,此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故本题应选B项;A项完成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早于“1958年”,故排除;C项应为1966—1976年、D项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均晚于“1958年”,故排除。

30.以下为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表格可以判断得出的是()
A.国际贸易发展缓慢B.世界各国贫富差距缩小
C.经济发展差距缩小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表格中不同类型的国家进出口依存度在1980—1996年间均呈上升状态的信息可知此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本题应排除A项,选择D项;表格中未涉及不同类型国家间贫富差距的比较,故排除B、C两项。

3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的较长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官僚机构对皇权有分割制约作用
B.君主独裁局面没有实质发生
C.集体议政一定程度防止决策失误
D.中央集权体制遭遇严重挑战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答案: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可知官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B、C两项次之,题目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故D项的表述错误。

32.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
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
考点:辛亥革命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D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B、C两项次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的表述错误。

33.“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英国()
A.减少了因国家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社会动荡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开启了议会民主制
C.推动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D.政治变革为工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故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A、D两项次之;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688年前后”,故C项的表述错误。

34.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建立欧洲统一市场,实现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时,决定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

对上述条约内容的解读,最深刻的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
B.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C.使欧洲发展进入到全面合作的新时代
D.使入盟各国丧失了民族性和独立性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