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郑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三明市郑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

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子里,他背靠着墙壁,头发大部分已成白色,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墙壁。

他是个瞎子。

巷子很静,偶尔的,有老太太买菜,提着篮子走过;有老头散步,拐杖敲着石子路,一路敲过去。

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墙头几朵花儿,在零零散散地开着。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条凳子上。

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腿边,间或叫两声,声音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的。

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

女人俯下身子问:“老人家,太阳很大,你怎么不回家?”
老人摇着头,他在等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向远方。

走时,说他很快会回来的。

现在,他在等那小子。

老人嘟囔着,口水流下来。

有人告诉女人,老人有老年痴呆,不听人劝。

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过头来,深深的巷子中,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

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子口,面前放着个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

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铺下来。

老人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他雨衣下的一角里。

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

老人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

女人叹口气,悄悄走近,拿了些钱放在老人面前的碗里。

老人一惊,醒了道:“山子,你回来了?”女人不说话,悄悄转身离去。

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不是的,是我做梦,梦见山子回来了。

”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
的。

再次经过时,已是江南的暮春。

老人面色灰黑,两腮塌陷,头顶上稀稀疏疏地长着能数得过来的几十根白头发,虽是坐在凳子上,但能看得出,他的腰弯得厉害,头挺着都有些艰难。

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根棍子。

黄狗也不在了。

老人听到脚步声,侧着头问:“山子,是山子吗?”
女人涩着声说不是的,是过路的。

然后放了些钱,转身轻轻走了。

巷子中,只剩下老人,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时,我捧着信,泣不成声。

是的,我就是山子。

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

那个老人,就是我爹。

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

临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爹,我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

”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会很快就回来啊?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子中,爹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没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我出狱时,又是杏花春雨天,细雨蒙蒙地下着。

我没有丝毫停留,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子——爹日夜留守的巷子。

天青色的烟雨里,巷子中空空的,没有一个人。

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的放着,已经淋湿。

有过路老人告诉我,这凳子是一个老人的,他在这儿等他的儿子,可最终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我站在那儿,泪水滑落下来。

突然跪在凳子前,喊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江南雨啊,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 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看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B. 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的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C. 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很少说话,很少动一动,像个泥塑,这说明他内心是平静
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D. 小说以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和精神上的煎熬。

5. 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
6.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4. B
5. (1)点明了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 (2)渲染了悲凉、沉闷的气氛(3)具有象征意义,深化小说主题(4)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6. 示例一:是老人,小说以很大篇幅写老人,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山子,使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出狱,老人的苦苦等待其实是对犯罪分子的警示。

示例二:是山子,尽管小说前半部分山子没出面,但他是老人要等的人,这是对山子的侧面描写,整篇小说其实都是在写山子的心理变化。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有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女人,她关心着老人,也关心着狱中的山子,是她让山子知道了老人的境况。

C项,从大黄狗的叫声中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焦急和不平静。

D项,小说的主题是警示犯罪分子,他们的行为害人害己,还害了自己的亲人。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

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这段写景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江南的小巷”,这是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为老人的活动提供场所;“很深很深”“细麻石子……”,这些内容渲染了沉闷的气氛,暗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同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比如本题中,因处于开头,故这段对江南小巷的描写,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场所,同时用小巷的特点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20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巴别尔
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

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

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

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

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

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

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
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

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

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

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

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

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

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

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

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

我梦见了六师师长。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

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

“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

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

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

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

’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

(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

(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

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参考答案:
17.(4分)“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 (4分)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

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 (6分)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

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 (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独特冲击感,而且用之前的写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个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
(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需要自身的坚持和创新,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都表明,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B.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C.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D.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D 8. AE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三则材料都表明”不当,并非三则材料都涉及“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这些内容。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不当,应该足引起政府的重视。

C项,“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不当,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D项,“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不当,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二只足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B. 表官职升降任免调动常用的词语有“迁、贬、徙、黜、左迁、出”等。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翰林学士”。

贬:降低官职。

如“坐贬夷陵令”。

黜:废掉官职。

如:“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左迁知制诰”。

C.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

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 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5.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

6. 下列选项中括号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岂非人事哉(古今同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今异义)
B. 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做动词)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
C. 身死国灭(被动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D. 忧劳可以兴国(使动用法,使…….兴)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
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参考答案:
4. C
5. C
6. A
7. (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

C项唐代的白居易应为柳宗元。

5.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C项的“组”在这里指绳索。

6.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A项的“人事”是古今异义词。

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一句中,“岂”难道;“抑”或者;“本” 推究。

第二句中,“忽微”细微的事情;“智勇”人的才智勇气;“困于所溺”被动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9分)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

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

拜参知政事。

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

”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

”忽辛遂伏辜。

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日:“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朕今从汝。

”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

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

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雄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