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 贝克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特一生行事低调,埋头创作,很 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国爱 尔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时代 的许多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 大战,对人类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劫难有一 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 旅居法国期间,他就曾经参加过巴黎的地 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 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 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 事专职的文学创作。早年的这些阅历使贝 克特的作品始终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状态 作为思索和描述的对象。
作者评价
贝克特后半生定居法国,却始终没有取得法国国籍。而由 于贝克特使用法语而不是盖尔语进行创作,他的祖国爱尔兰也 拒绝承认他的国民身份。贝克特的思维始终是欧洲的、国际的, 而不像他的同胞萧伯纳或叶芝一样,始终带有民族主义的狭隘 气度。
贝克特一生最高的成就体现在他对荒诞派戏剧做出的贡献。 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优秀剧作,使得荒诞派戏剧可以成为一个 独立的、壮大的文学流派跻身后现代主义阵营。尽管贝克特的 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争议,但他作为20世纪一流文学大师的地 位确是毫无疑问的。英国学者沁费尔如是评价:“就贝克特而 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 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 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 花明的新村。”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 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 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 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 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 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 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 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 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 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 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 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的影响。 而且,贝克特与他的母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曾在多部 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心理体验。即使在巴黎定居后,贝克特 每年都要回国探望母亲。然而,母亲对宗教的虔敬信仰却 并未影响到贝克特。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信仰是一种 无聊的感觉,因此我放弃了它。”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 开始,贝克特就喜欢新潮哲学,并对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 思潮产生浓厚兴趣。20年代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贝克特 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甚至专门撰写过题为《但丁、 布鲁诺、维柯与乔伊斯》(1930年)和《论普鲁斯特》 (1931年)的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日后贝克特创作的重 要理论支柱。
戏剧: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 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 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 《啊,美好的日子!》。《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 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立刻引 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倍受嘲弄, 甚至引发评论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美 国评论界讥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 评论界接受并赞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全剧的主 题就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 有出现。剧情上没有任何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冲 突,只有一些乱无头绪的对话。舞台的背景也显得简陋、压 抑,令人窒息 。
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波卓用一条绳子 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幸运儿拿着 行李,唯命是从。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 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 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第二 幕的内容仍然是狄狄和戈戈等待戈多,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场景的变化只是那棵树上长出了四五片 叶子。他们继续等待戈多,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 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作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 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只是波卓的眼睛瞎了, 幸运儿成了哑巴。最后又等来了那个男孩,他告诉 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他明天准来。两 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一、戈多究竟是谁
《等待戈多》中,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 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 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 有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来是暗指西蒙娜· 韦尔的《等 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 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 人》里一个在剧中从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 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人问作者,贝 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 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 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 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 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 “憧憬”。
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出版于1938年,在小说 中他构画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第一次较全面的 展示了贝克特对文学创作的思索。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 (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1953 年)。贝克特作为一流小说家的地位由这三部连贯的作品奠定。 这三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莫菲》是基本类似的,却在形式 上做出了很多革新。贝克特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派的元素, 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和情节已经被彻 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 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 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 质了。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 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 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等待戈多》简介
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 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 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 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 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为 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 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 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 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 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 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 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 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
我们需要退一步来看作品本身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作品里面是否有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元语言的戈多的客观对若把戈多的功能理解为把上述各个层面的二连接起来的那个一的功能那么在最大的方面亦即把这部戏剧的二幕连接起来的方面戈多的这一功能倒对应了第二幕开端处弗拉狄米尔所唱的一首关于死狗的歌谣的功能这首歌处于整部戏剧的中间位置在形式上把两幕既连接起来也分离开来
戈多是一种象征,可能是“虚无”、“死 亡”也可能是某种被追求的超验。戈多代表了 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未来若有 若无的期盼。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林斯认为: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 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 基本也都延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 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 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而由他 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 以看作是存在是那将要降临的, 还是我们要再等待的另一个呢?”剧中两个流浪汉必须忍受 的境遇,是以野蛮的方式残忍地生存。在这部比较富有人 性的剧本中,贝克特向我们说明了,没有什么法律比造物 本身更为残忍。而人在创造中惟一的位置,仅仅是出自他 故意恶意地将其他法律加之于其上的这一事实。但如果我 们设想有个神,有一个创造了人类所能忍受的无尽痛苦的 神,那么,正如剧中两个流浪汉一样,我们与他将何地何 时、怎样相见呢?对这个问题,贝克特用剧本的名字做了回 答。到剧终时我们仍然不知道戈多是什么人,就像我们到 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仍不会知道命运一样。在大幕徐徐 落下的时候,我们深切体会到一切残酷的力量,但我们也 明白了这一点:无论经过怎样的痛苦与折磨,有一种东西 是永远磨灭不了的,那就是希望。《等待戈多》清晰地描 绘了人类面对永远的、不可预料的等待,所作的形而上的 抉择。
Samuel Beckett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作者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 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 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院,获法文 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 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 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 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 哲学家笛卡尔,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 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 工人。二战结束后,曾短暂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 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作品列表
诗作:《婊于镜》(1930) 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 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
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 (1946)
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 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 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 剧本:《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 《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 (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 《歌饲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 (1964) 电视剧:《迪斯·乔》(1968)
写作特色
贝克特世界观的焦点在于两种不同的悲观,一种是轻易的、 不在乎思索一切的悲观;另一种是在无法避免的悲惨境遇中, 痛苦地面对现实而产生的悲观。前者的悲观由于认为一切事物 皆没有价值,因此有其极限;而后者则试图从相反的观点去解 释,认为既然没有价值可言,也就谈不上再降低其价值。我们 曾目睹了前所未有的人的堕落,如果我们否定了一切价值,堕 落的证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我们认识到人的堕落会加深我们 的痛苦,则我们更能了解人的真正价值。这就是内在的净化及 来自贝克特的黑色悲观主义的生命力量。而且,这种悲观主义 以其博大丰富的同情,拥抱了对全人类的爱。因为这种达到痛 苦顶峰的绝望已达到变化的极限,从而深知如果没有了同情, 所有的境界都将消失。贝克特的作品发自近乎绝灭的心境,似 乎已承担了全人类的不幸。而他凄如挽歌的语调中,浸满着对 受苦者的救赎和遇难灵魂的安慰。
作品创作
小说:语言与结构实验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 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 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 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 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 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 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 “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 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困 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 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 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 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