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研究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更加
全面,教师期望通过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来改善学校的管理效果,从而缓和紧张的
师生关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实施管理工作时,既
要认识自己的作用,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和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真正地做好自己的主人。

因此,本文从对
影响班级心理健康的因素入手,探讨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策略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学生的发展,除了提高知识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

在中学生的
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独生子女、家庭矛盾、不良社会现象、不良的网络信息等
因素的影响,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成长为合格公民、社
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是学校的一个软肋,尽管许多
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时间、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很少有人会
主动去做心理干预,往往会等到问题出现后再进行心理辅导。

为此,我们必须探
讨一种更符合目前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使其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

班级是
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班主任又是组织、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
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其更加贴近教学工作
的实际。

一、影响班级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自觉性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青少年以前,他们会受到他人不同程度的
影响,从而形成自我的特点:从青春期开始,他们就开始探索和确认自我。

这既
要全面评估自身目前的状况,明确自身发展的作用,又要在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
中所倡导的角色关系中做出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为青少年的
自主选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也增加了他们的忧虑,对“习得性无助”的发展
中存在着探究的好奇心,由于父母对学生自身需求的疏忽而导致的伤害累积,以
及同伴关系不能促进积极社会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都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较差。

教师作为一名职业人员,其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课堂上的同学们与老师的交流,不但培养了他们的知识、学习、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理念,还培养了他们的人格素质。

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
行为则是影响中学生发展的最直接、最显著的因素,而教育理念则是教师参与教
育的行为背景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态度、策略、方法和行为,并通过教
育行为间接地影响到班级的教育活动,从而对学生和班级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够深,对学生的需求较多,对
学生的约束较多,对学生的创造较少;标准较多,内化较少:注重管理而忽略情
感的扩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很多,但实际落实的却很少,因而
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还很薄弱。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普遍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但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
辅导,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难以有效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道
德教育中,注重形而上的因素,而忽略了人的心理经验;重视外部价值观的转变,忽略了道德教育从内部到外部的过程。

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中学生所能感觉到的是道德的约束,而非道德层次上的成长,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法
(一)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环境和气氛也会起到
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和行为,都会被周围
的环境所影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花草树木,校园口号,名人名言,都有很大
的作用。

可以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心理冲击,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可以营造出一
种气氛。

在学校里,教师要培养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积极、高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作为
一名老师,可以进行多种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创造快乐的气氛,促进师生
关系的和谐。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与同学们亲近,与同学们做好朋友,促进班级的融洽气氛。

(二)丰富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促进其模式的丰富。

主题班会是一
种常态化的管理方式,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制定主题,并充分发挥主题班会
的作用,将其融入到班级的管理之中。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有针对
性的班级心理咨询。

通过设置心理游戏、心理小品等形式,使初中生的学习和生
活环境更加贴近,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谈话、体验和感悟之中,从而解决他
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加强班会活动的组
织安排,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在主题
班会中,学生能够在主题鲜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情况下,成为
具有良好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一定技能和特长的人。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而这种思维方式又制约
着学生的自然发挥和释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会使学
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学生们对老师的任何要求都是消极的。

在新课程的环
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被动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的师生关系强调
平等和尊重,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倾听学生的观点,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
学策略。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双方要
平等交流,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用真诚的态度去感动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的
无私关爱。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其具有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等基本的交际技能。

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大大地提高。

结语
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的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找新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把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班内问题,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继琼.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罗晓轲. 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D].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8. DOI:10.7666/d.y1247526.
[3] 郑禄玉.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以贵阳二十三中为例[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