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肴知识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肴知识
1色是菜之肤,光是色之母!(色泽追求自然、靓丽)
2、香是菜之气(叫起即烹、成菜快上、传菜加盖)
3、味是菜之魂。
(味不正:调料质量、串味。
味纯正:单一烹制、强化原味、注重原材料和调料。
)
4、形是菜之姿。
(刀工成形、装盘造型、忌乱配、忌乱撒、饰求简)
5、器是菜之衣。
(器忌单调、器重搭配)
6、质地是菜之骨。
(现点急杀、烹必到味)
7、声是菜之音。
(响则能闻)
8温是菜之脉。
(热菜上桌烫且持续、冷菜上桌凉而不冰)冷菜15度、热菜70度、热汤80度、热饭65度、砂锅、煲仔100度。
9、营养是菜之本。
(注重营养搭配、食物之间相克原理。
)
10、卫生是菜之基。
各地的口味特点
南淡北咸,东甜西辣。
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1. 灯光;
2. 温度;(春、夏、秋、冬)
3. 颜色白色:纯洁、平和、安宁。
橙色:温馨、活泼、兴奋、热闹、健康。
黄色:明亮、辉煌、高贵、愉快、刺激。
绿色:宁静、自然、安全、和平、镇静。
蓝色:凉爽、沉静、理智、自由、轻松。
红色:热情、振奋、激励、欲望、躁动。
紫色:优美、高贵、雅致、神秘、优越。
4. 声音。
(员工工作的声音、背景音乐)
调味料的作用
食盐:增加适口性,提高鲜度,减少或掩饰异味,平衡风味,具有咸味,延长保持期。
(可分海盐、井盐、淮盐)
豆豉:提鲜,增加香味。
(可分阳姜、永川、干姜)
腐乳:增味、增香、增加色彩。
(可分香化、红油、香辣、臭、香油)
白糖:甜味,调复合味、矫味,去异味。
(可分蔗糖、绵糖、)
味精:提鲜(可分粒、末)
酱油:定味,增加色泽,增添香味,解腥解腻。
黄豆酱:去腥、膻,解腻,提鲜增香,增色和味。
蚕豆酱:去腥、膻解腻,提鲜、增香。
豆瓣酱:提鲜增香,提咸补辣。
甜面酱:增加香味,增添色泽,解腻。
鱼露:增味,增香,提高风味。
蚝油:鲜中带甜,鲜甜混为一体的浓厚滋味。
食醋:减碱,去腥,调香。
(陈醋、香醋、白醋、大红浙醋)
胡椒:去腥膻、提味、增香、增鲜、和味、提辣,除异味。
(白糊椒、黑糊椒)
花椒:除腥去异味,增香和味。
(大红袍、青椒、麻椒)
葱:增加香味,除去腥味。
(香葱、胡葱、大葱)
生姜:去腥除膻、增香、调和滋味、保鲜、防腐。
大蒜:增香、提鲜、除腥膻、解油腻、杀菌。
烹饪术语解释
焯水又称“出水”,是将原料置于开水或冷水锅中进行初步熟处理的一种方法。
过油用油为传热介质对烹饪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的方法。
小型原料从温油走过又称滑油大型原料从旺油中走过又称“走油。
挂糊烹饪前将原料均匀裹上一层糊液的工艺。
上浆用淀粉、鸡蛋、盐等与原料一起调拌,使原料外层裹上一层薄薄浆液的工艺。
上劲将加工成茸泥末的动物性原料加精盐、水、淀粉及其他辅料后反复搅拌,使之达到色泽发亮、肉质细嫩、入水不沉、不散状态的一种加工方法。
勾芡在烹饪过程中向锅中加入淀粉水溶液,使菜肴汤汁具有一定浓稠度的工艺。
/又称“着腻”、“着芡”、“拢芡”。
温油俗称三至四成,温度一般在70℃~100℃。
热油俗称五至六成,温度一般在110℃~170℃。
旺油俗称七至八成,温度一般在180℃~220℃。
滑锅将锅烧热,淋少许油把锅滑遍,再倒出油的一种方法。
炝锅又称“炸锅”,是指将姜、葱、辣椒末或其他带有香味的调料放入烧热的底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再及时下菜料的一种方法。
高汤又称“清汤”、“上汤”、“顶汤”,是指用猪骨、鸡骨、鸭架、碎肉头等原料熬制好的毛汤,加入和成稀糊状的、未加盐的鸡茸或肉茸处理,使之清澈如水、味浓而鲜的一种汤料。
奶汤又称“白汤”,原料加清水煨制而成的色泽乳白的汤。
码味在烹饪前将原料用调味品调拌浸渍入味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