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依据“589年”“陈后主”“北周外戚”等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南北朝对峙形成B.杨坚建立了隋朝
C.陈后主建立陈朝D.隋灭陈统一全国
2.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而中国大运河尤其以隋朝大运河著称。

隋朝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是()
A.便于军事力量调动B.解决了北方缺水的问题
C.便于帝王南巡游玩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这首《及第谣》中描述的制度及其正式诞生的时期分别是()
A.世袭制隋文帝时B.科举制隋炀帝时
C.科举制唐太宗时D.世袭制武则天时
4.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更看中门第。

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

这体现了科举制()
A.推动了贵族向平民转化B.简化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C.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D.保证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5.“隋文帝的基业,到隋炀帝手里,竟都败坏掉了。

”隋朝短暂而亡,主要是因为隋炀帝()
A.开凿大运河B.三赴流求
C.重用外戚D.统治残暴
6.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A.汉化改革,民族交融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D.封邦建国,巩固统治
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由此可知,唐太宗()
A.重视农业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
8.某作者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一书中,以三年之功,穷尽武则天一生所有留存至今的史料,还原了一个较真实的武则天。

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9.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

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10.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生动活泼地反映着生活。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写的城市是()
A.长安B.扬州C.洛阳D.琼州
11.据下面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C.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周边各族对唐朝富有吸引力
12.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下列不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的是()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民族交往密切
C.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水陆交通畅通
13.唐朝时将“龟兹乐、高昌乐、高丽乐、天竺乐”等国内众多民族乐舞和外国乐舞列于十部乐。

这反映了唐朝()
A.皇帝贪图享乐B.文化兼收并蓄
C.统治由盛转衰D.诗歌题材丰富
14.“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

这位僧人是()
A.杜甫B.玄奘
C.鉴真D.阎立本
15.《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的艰难历程。

其中的“西天”是指()
A.大秦B.天竺C.波斯D.大食
1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有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的商店,胜业坊有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交通异常发达B.科举制创立
C.商业经济繁荣D.农业生产发展
17.“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

”材料中的事件()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使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3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8.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黄巢起义B.藩镇割据C.朱温灭唐D.宦官专权
19.下图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替时间轴。

据时间轴可知,
五代时期()
A.经济发展迅速B.藩镇割据加剧
C.政权更替频繁D.国家疆域扩大
20.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下面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
A.争霸与争鸣的春秋战国B.秦汉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C.繁荣与开放的大唐盛世D.政权并立的魏晋南北朝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

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大得民心的原因。

(4分)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举出一个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4分)
材料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

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①”。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3)请写出材料三中的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日本有影响?(4分)
5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

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

材料
二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

(2分)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分)
(2)写出图中字母对应的地点或河段的名称。

(4分)
A:______________(城市)B:______________(城市)
C:______________(河段)F:______________(河段)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材料二中的“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诗中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
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7分)
材料三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dú)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摘自《贞观政要》(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的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内在关系,并简析其原因。

(3分)
7
答案
一、1.D 2.D 3.B
4.C点拨: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这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使选拔官吏的范围扩大到了普通士人,C符合题意。

5.D 6.C
7.A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故选A。

8.D9.D10.A11.C12.B
13.B点拨:材料说明唐朝时期,宫廷宴乐中包含了国内众多民族乐舞和外国乐舞,这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对国内众多民族文化、外国文化的吸收,不是皇帝贪图享乐,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诗歌题材,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C15.B16.C17.C18.B19.C20.C
二、21.(1)奉行节俭,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或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4
分)
(2)治国思想: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或用人注重德才兼备,2分)史实:重用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任举一例即可,2分)
(3)①:“开元盛世”。

(2分)原因:政府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并推广了
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任答两点即可,4分) 22.(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答出四点即可,4分)
(2)地区:印度半岛。

(2分)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2分)
(3)开放与交流。

(2分)
23.(1)隋朝大运河(2分)
(2)A:涿郡B:余杭C:永济渠F:江南河(4分)
(3)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分)原因:开通隋朝大运
河。

(2分)【答案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
帝的暴政。

【答案二】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朝开通大运河,消耗民力,加重百姓负担,致使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3分)
(4)有关系;(1分)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言之有理即可,2分)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