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
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1)B
(2)C
(3)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
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
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
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⑵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思考。
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追逐;“出”
(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⑴追逐“出”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
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
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