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中曲观后感【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雨中曲观后感【三篇】
【篇1】雨中曲
对于我来说,片中的歌舞有点冗长,让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时代练啦啦队的队形;那种灰姑娘似的温馨剧情,也常让我觉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Charming)。
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摄影棚拍摄的细节,片中可以看见很多棚内的道具、设备、灯光,也可以瞧见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员的动作、配音对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种‘幕后花絮’的特殊效果,满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intheRain,被归类成backstagemusical,也就是以剧中剧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后台的种种。
此剧中主角的身分设定为电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电影的制作过程和拍摄效果(特别是声音)。
片中轻松的谈论到电影媒体本身的特性和意义,触及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分界(ex:一开始男主角说的话和画面呈现出来的事实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说出对于电影表演的质疑、男主角死党唱的MakemeLaugh想为电影的娱乐性辩护等等)。
透过电影拍摄的过程来突显出这是一部“有关于电影的电影”。
有人说,‘关于电影的电影’是大师或是作者论导演才会触碰的主题,是严肃的对电影致敬及提问。
我不太懂它的定义或是深刻内涵,不过我觉得SinginintheRain常很巧妙的处理虚实真假彼此对映的趣味,唱唱跳跳,开开心心。
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for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intheRain以爱情通俗故事做为第一层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装,已经具商业卖点,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许多有趣面向和细腻考究,让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窝在家里看着漫妙的舞姿听着悦耳的歌声,就像是欣赏迪士尼卡通那样不用提心吊胆,有着理所当然的乐观:邪不胜正、困难终将必克服、离散的也必将团聚、爱情圆满、事业成功。
【篇2】雨中曲观后感
《雨中曲》(Singin"intheRain)诞生于1952年,正值美国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年代,中产阶级方兴未艾,“婴儿潮”正滚滚而来。
作为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经典歌舞片,《雨中曲》中尽情展现了当时电影/歌舞演员超群的表演能力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精良工艺;目不暇接的舞
步、眼花缭乱的剪辑、简洁完整的叙事、妙趣横生的台词,将近60多年过去了,《雨中曲》依然历久弥新,堪称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歌舞片。
但《雨中曲》的精彩并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登峰造极。
相信入门级别的电影爱好者都很难忽略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那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交界的年代,《雨中曲》剧情的主要冲突也是因有声电影的出现而产生的。
无声电影时期的银幕红星琳娜外表娇美动人,在好莱坞已拥有大批粉丝。
但随着有声电影的时代到来,影迷们迫不及待要在影院里听见自己的偶像开口说话,嗓音尖细、咬字不准的琳娜顿时傻眼,卡在了事业瓶颈。
而她与自己的银幕搭档唐、能歌善舞的小演员凯西之间的三角关系也令人啼笑皆非,是轻松娱乐的歌舞片里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
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不单为我们造了一个长达100分钟的明星梦,同时也包含了好莱坞对于自身明星制度的反思,乃至嘲讽。
无声电影时期编剧的反讽桥段。
默片阶段演员不用开口说话,字幕也只有寥寥几行,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只用重复几句简单台词,用来带入表演情绪即可。
而如今电影改头换面,编剧却依然按照老办法行事,演员一开口便是空洞直白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简直把爱情片拍成了弱智片。
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中,有心的影迷能看到导演有意设计了大量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嬉笑怒骂,自嘲、玩笑、各种梗层出不穷,普通观众固然看得开心,热爱电影史考古和钻牛角尖的影迷群体也都能乐在其中。
不过《雨中曲》中,歌舞和音乐元素或许比情节叙事更加重要。
歌舞不单单是这部影片的形式,更是剧情的一部分。
在琳娜无法胜任自己的角色嗓音之后,为何鬼灵精怪的男二号科斯莫一拍脑袋,就掉准枪头让唐把电影改成一部歌舞片?歌舞片是有声电影诞生后很快就出现的影片类型,这与当时美国音乐剧的兴盛密切相关。
音乐剧与歌舞片在英语中都是musical一词,为了区别舞台与银幕,往往把歌舞片称为“musicalfilm”,而音乐剧称为“musicaltheatre”。
音乐剧在美国真正脱离戏院杂耍、开始在乔治.柯汉(GeorgeM.Cohan)的基础上深根发芽也正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终在导演巴斯比·伯克利(BusbyBerkeley)手中达到巅峰。
音乐剧作为大众市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娱乐,有声电影最早完全将音乐剧照搬到胶片上,但随后也开始穿插电影的叙事逻辑,加入更多情节内容,而随着音乐剧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歌舞片形式也越发丰富,这两者可谓互相借鉴、彼此依存的关系。
在《雨中曲》的后半部分,导演将“剧中剧”《舞蹈骑士》(TheDancingCavalier)的开头部分完整插入正片,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事实上是在唐与科斯莫的脑海中实现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节奏脱节,让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
但在这剧中剧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最贴近真正音乐剧的十几分钟,剧情在最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只能看出一个故事大概:穷小子唐独闯百老
汇,名利双收后却依然得不了美人心。
但其中群舞、双人舞、独舞极为出彩,场面调度和舞台布景都堪比出色的音乐剧,而短短露面的美人赛德·查里斯(CydCharisse)则贡献了堪称全剧中最令人心醉的浪漫场面:飘逸的白纱在大风中包裹着她与唐两人,象征爱人之间的缠绵与柔情。
剧中剧也使用了电影拍摄中的经典致敬手法,重现了1929年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百老汇旋律》(BroadwayMelody)中的舞蹈场面,可见导演用心之精到,剧本之丰富,而《雨中曲》也绝非打打闹闹、纯粹逗乐的娱乐之作。
100分钟的影片说长不长,但看点颇多,一时也无法逐一道明。
有处细节不少观众都留心关注了,那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无声电影在影院上映时,银幕前的乐池中一个正规管弦乐队正跟随指挥给影片现场配乐。
这种形式的观影体验也许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便不再存在,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禁好奇当时电影院音乐的来龙去脉。
是否在大城市的当红电影院会专门配备一个乐团?乐手们的专业水平与薪资如何?电影音乐的创作又是怎样的行情?熟悉苏联时期音乐家的乐迷应该了解,在斯大林高压时期,自由的音乐创作举步维艰,不少作曲家便通过给审查合格后的电影谱写配乐,作为养家糊口之道。
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夫耶夫、哈恰图良都曾为电影配乐,不少也成为知名作品流传下来。
在有声电影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无声电影后,或许不少音乐人又要另寻出路。
【篇3】雨中曲观后感
《雨中曲》是音乐歌舞的杰作,也是一部关于好莱坞艰辛的佳作。
20年代末期开始有了电影,很多无声电影明星遭遇到了声音的考验,也产生了淘汰与幕后的掩饰工作。
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每一次都被影片中的欢乐气氛感染,尤其是男主角唐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的“雨中曲”,更是记忆犹新。
像疯子一样的快乐,我被感染了。
这部影片描绘的是表演歌舞杂耍的唐投身电影圈,有了更上一层的发展,然而跟他搭档的女明星却嗓音奇差无比。
最后只好由吉恩的女友凯西作幕后的配音。
观众搞不清状况,还对女明星敬佩有加,令她胜利冲昏了头,不承认黛比的贡献。
结果在一次随片登台的表演中,观众对女明星琳娜的声音差别疑惑不已,一致要求其唱歌。
触犯众怒的琳娜在众人设计下现场出丑,凯西反败为胜。
不仅拥有幸福的爱情,也拥有辉煌的事业。
从这部影片中,我读到了乐观的态度,不懈的追求,勇敢的创新。
演员身上散发着乐观的气息,当《战斗骑士》尝试改为有声电影时,由于有声技术不成熟,让《战斗骑士》一片惨败。
凯西和唐的朋友,给予唐最真挚的支持,并提出创意,从而使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清晨,共同用歌舞迎接美好的清晨。
唐的追求和坚持也是影片感染我的地方,从成为歌舞杂耍明星已是不易,然而他不满足于现状,来到好莱坞,从最苦最累的特技演员做起,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战斗骑士》让他名声大躁。
他也曾得意,然而凯西对他的不屑如一盆冷水,让他清醒,寻找自己的不足,像一
股动力,促他更加努力,也让他瞬间被凯西吸引。
面对观众的追捧,他没有侍宠而娇,这也为他在有声电影界再次成功埋下伏笔。
对于琳娜我们要以此为鉴,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刻苦改正。
更不可得意忘形。
无视他人的付出,轻视他人及他人的贡献。
骄傲使人落后。
因为得意忘形,她触了众怒,也导致他最后被迫出丑,她的结局可想而知。
影片最具感染力的一幕,也是整个影片最大的亮点,我认为莫过于唐在雨中的歌曲。
雨天带来的阴霾一扫而光,每滴雨滴都具有动感,一起飞舞。
那是困难中看到希望的快乐,阴霾中透过曙光的激动,还有来自爱情的幸福喜悦。
它们是遮不住的。
所以大雨遮不住唐脸上的笑意,即使天气阴沉,他心中却充满阳光。
所以即使被当作“疯子”,他也要唱出心中的喜悦。
影片结束了,但是他给我们的启示还在。
他给我们的快乐还在。
原来快乐会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