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上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上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
1. (4分) (2015高三上·平和期末) 简答题。
(1)
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正把倒在血泊里的卫队长抬走,教士早已无影无踪了,房间深处临河的那扇窗户敞开着,人们捡到一件斗篷,猜想这斗篷是军官的。
她听到周围的人在议论:“是个巫婆刺杀了一位军官。
”选段中的“军官”是谁?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来龙去脉。
(2)
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您去过医院了,大概那儿的人对您谈起了我……”
“哦,那是您的事,”涅赫柳多夫皱起眉头,冷冰冰地说。
选段中的“我”是谁?请简述她在监狱医院里所遭遇的那件事的情节。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2. (2分) (2019高三上·上高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 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
(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3. (11分) (2017高一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
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
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
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
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
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
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
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
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
“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
”我有点替他着急。
“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
”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
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
“好了。
”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
”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
”他说,“给两块钱吧。
”我说,“给你五块。
”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鞋匠菩子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
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
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
”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
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
”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
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
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
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
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
”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鞋匠菩子沙克阅读附答案文章鞋匠菩子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
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
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
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
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
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
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
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在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B . 菩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
C . 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贏得了客户的信赖。
D . 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2)开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3)鞋匠菩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
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
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 . 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
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 . 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 . 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 .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 . 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 . 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 . 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5. (17分) (2017高二上·益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憷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丛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 . 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C .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环堵:环绕,缠住。
D . 使从事于其间,今己显闻显闻:显达闻名。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 .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 .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 .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
B . 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
C . 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 河北,省名。
与《鸿门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
他仰慕西汉著名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乡里的游侠都尊奉他。
B . 方山子有壮志难酬之苦。
他壮年的时候想通过读书来驰名当代,但他看清了世道凶险,于是就萌生了隐居的想法。
C . 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
他在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房,吃素食,悠游自得。
D . 方山子有异人之处。
他出身功勋之家却没有置身官场,家境殷实却放弃荣华富贵,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悖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
6. (13分) (2017高三上·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①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
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
帝发怒,遂收考诏狱。
结以罔上不道。
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
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②之言。
”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
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
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①阿母:汉安帝的乳母王圣。
②刍荛舆人: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B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C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D .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 . 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 .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 . 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舅大鸿卢耿宝、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入朝为官,杨震都没有答应。
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且让这两个人十天内都得到提拔。
B . 河间的男子赵腾上书指陈政事得失,顺帝大怒,就把赵腾关入监牢受审,以欺君犯上的罪名结案。
杨震上折救赵腾,请皇上保全他的性命,以鼓励百姓发表言论。
但皇上没有同意。
C . 延光三年春,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
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
皇上回京后,当夜派使者收回杨震的印绶。
D . 杨震死了一年以后,樊丰等人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杨震冤案。
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就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
②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五、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9高一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
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
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
1-1、
1-2、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2-1、
2-2、
2-3、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3-1、
3-2、
3-3、
4-1、
4-2、
4-3、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6-4、
五、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