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通河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通河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
监视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
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
没有意义的。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
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同的。
B.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甚至否定,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
C.文艺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
D.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分析评价,也有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价值意义的思考,立论深广。
B.文章采用典型例证,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事例翔实,分析深入透彻。
C.文章在引证时,选用了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使立论更加全面,令人信服。
D.文章在论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时,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论证周密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有些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与人类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区分。
B.面对人类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的趋势,我们应珍惜、维护自己独有的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
C.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它的艺术创作可能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到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
D.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创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逐渐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
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
荣。
“美丽中国”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
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
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
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
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
“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维度逐层深入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主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就一定能形成审美意义上的社会。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么建设中国”的问题。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博士打假,让学术回归纯粹
田卜拉
在央视春晚上,演员翟天临在小品《“儿子”来了》中塑造了一名“打假”警察。
没想到,这位高学历明星竟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打假者”反被打假,令人始料未及。
戏骨+博士的组合,加上知名高校的光环,无疑提高了观众的期待。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演员应当以扎实的演技、高尚的艺德回馈观众。
尤其当学历成为人设的要素时,它就不仅仅是自我包装、形象公关的一部分,而势必要受到学术道德规范的严格约束。
“自古华山一条路”,学术是获得学位的唯一门径。
有人认为:演员以演技为务,何必在于学术的小节?问题在于,无论是美术、设计,还是音乐、影视,艺术类专业虽具有实践性,但技艺不能替代理论,好演员不等于好博士。
尤其自2011年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自当夯实理论根基,在造国民精神、提高审美品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身处娱乐圈,博士学位或许可以充当为演员增色的手段;但立足学术界,博士理应致力于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不能因为演员等其他身份而获得丝毫优待、降低学术“品位”。
博士的水准照见着一所学校的学术成就,学校的严格审核是把住学术尊严的最后一把锁。
在这次事件中,网友爆料的不少“实锤”的确有据可查。
这反映出相关高校在学术成果审核、学位授予流程上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抄袭、文章代写、招生放水、学位注水等失德、违法事件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少数商界、政界、演艺界的人凭借财富、权力、影响力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位,将博士看作附丽于学位身上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更是把学术矮化为“生意”。
高校理应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的一片高地;它不能与世隔绝,但却要超然物外;它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人オ,更要塑造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当“金钱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学历不代表学问”等说法充斥于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学历含金量低的隐忧,也反映出少数高校公信力下降的事实。
如何让学位“禁得起推敲”?学校应完善考核、淘汰、资金管理等机制,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把牢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纪。
多方携手施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高校决不能变为名利所、买卖场。
“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术回归纯粹,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师生守土有责、诚信治学。
守住学术的底线,保住学位的尊严,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撑起民族的明天。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打假者”反被打假,是因为其学术不端行为,与观众一直以来较高的期待相抵触。
B.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当夯实理论根基,为塑造国民精神、提高审美品位服务。
C.相关高校在多方面的把关不严,会导致高校学术成就降低,学术尊严受损。
D.只有多方携手施治,维护教育公平,让学术回归纯粹,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由明星翟天临被“打假”的事件切入,有现实针对性,使读者有阅读兴趣。
B.文章引用“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论证具有明星光环的演员须受学术道德的约束。
C.文章辩证论述了学历学位对演员等公众人物的意义,对立统一,有浓厚的思辨色彩。
D.文章列举了现实中人们关于学历的种种声音,表现民众对学历含金量下降的担忧。
3.请联系全文,概述高校应如何“让学术回归纯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荦,字牧仲,河南商丘人,权子。
顺治四年,荦年十四,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
..。
逾岁,试授通判。
康熙三年,授湖广黄州通判,以母忧
..去,十六年,授理藩院院判,迁
刑部
..员外郎,榷赣关,还迁郎中。
二十二年,授直隶
..通永道。
二十六年,迁山东接察使。
再迁江苏市政使,察司库亏三十六万有奇,荦揭报督抚,责前布政使刘鼎、章钦文分偿。
户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厘荦以江苏不产钢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下部议改视各关例斤一钱。
二十七年,擢江西巡抚。
湖广叛卒夏逢龙为乱,征江西兵赴剿,次九江,挟饷缺几哗变。
荤行次彭泽,闻报,檄发湖口库帑先行粮,兵乃进。
至南昌受事,旧栽督标兵李美玉、袁大相纠三千余人,谋劫仓库,应逢龙以叛。
荤诇知之,捕得美玉、大相,众恂恂,荦令即斩以徇,谕众受煽惑者皆贷不问,众乃定,江西采竹木,饶州供紫竹,南康、九江供檀、楠诸木,通省派供猫竹,名虽官捐,实为民累,荦疏请动支正帑采买。
三十一年,调江苏巡抚。
苏州滨海各县遇飓,上元、六合诸县发山水,淮,扬,徐属县河溢。
疏请视被灾轻重,蠲减如倒,发江宁、风阳仓储米麦散赈。
别疏请除太湖傍坍地赋额,户部以地逾千亩,令详察,肇再疏上陈,上特丸之。
荤在江苏,三遗上南巡,嘉荦居官安静,迭蒙赏赉,以荦年逾七十,书“福” “寿”字以赐,四十四年,擢吏部尚书,四十七年,以者乞罢,濒行,赐以诗。
五十三年,诣京师祝圣寿,加太子少师,夏踢以诗,还里,卒,年八十,赐祭葬。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厘/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
/疏请停采/下都议改视各关例/斤一钱/
B.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厘/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下部议/改视各关例/斤一钱/
C.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厘/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下部议/改视各关例/斤一钱/
D.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厦/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下部议/改视各荧例/斤一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卫,古代官名,清代选拔各族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又在其中特选御前侍卫。
B.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遇母亲去世一般停职守丧三年,期间不婚娶不赴宴。
C.刑部,主管刑罚,最高官员为刑部尚书,在清代与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三法司”。
D.直隶,即直接隶属,清入关不久成立直隶省,包括今北京郊区、河北、天津等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辈少年出仕,官运亨通。
他十四岁时以大臣儿子的身份入仕,先后任黄州通判、理藩院判、刑部员外郎、山东按察使等,在吏部尚书任上退休。
B.宋荦为官清正,严惩腐败。
他担任江苏布政使之时,发现官库亏损了三十六万多,于是他将此情况上报总督巡抚,责令以前的布政使偿还亏损的钱财。
C.宋荦平定叛乱,坚决果断。
他任江西巡抚时,湖广叛卒夏逢龙旧部李美玉、袁大相纠集三千多人,响应叛乱,宋荦杀掉他们示众,很快稳定了局势。
D.宋荦致绩卓著,多次受赏。
他年老退职后,皇帝两次以诗赏赐,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去世后,皇帝在祭葬上予以赏赐,可见皇帝对他十分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荦行次彭泽,闻报,檄发湖口库帑充行粮,兵乃进。
(2)疏请视被灾轻重,蠲减如例,发江宁、风阳仓储米麦散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
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
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
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听到记者问她在半决赛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保留了……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傅园慧瞬间走红网络。
拿下奥运会铜牌后,傅园慧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赛后,傅园慧刚在混采区露面,就有记者高喊“洪荒少女,这边。
”当记者问她下一个目标是不是银牌甚至金牌时,傅园慧表示,没考虑这么多,尽情享受运动这一份快乐,尽力就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是相同的”表述绝对。
依据第一段“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
化”“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可知,原文只是假设“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且原文意思是不可能达到与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相同的地步。
B项,“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错误,第二段原文为“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