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杂谈(改稿)【优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热”中谈国学
自近现代“国学”的概念产生以来,关于国学的讨论从未止息过。

在当今“国学热”兴起以来,关于国学的研究和争论就更加热烈。

不过,对“国学”这个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事物、事件和运动予以概括和总结,远不是当代人能够完成的。

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意思是说,要想顺畅而妥当地说明一个事物,首先要做到概念明确、意义清楚。

说到“国学”,我们也应该弄清楚“国学”这个词的相对准确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国学就是一国之学,就是能够代表一国之学术、学问,进而代表一国之思想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事物。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从理论上讲,各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国之学。

但是,用一个像“国学”这样的明确而固定的专有名词来称呼这种一国之学的,只有中国。

换句话说,各国都有其国学,但我们的国学却大有独特之处,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学问。

事实上,认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门囊括整个国家的精神取向及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中国人的认识,也是外国人的认识。

比如说,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为
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主流思想,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就形成了“汉学”。

“汉学”的概念与“国学”非常接近,重叠之处占了绝大部分。

可以说,“汉学”是从外域的角度,是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角度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

直到当代,在好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仍然有许多汉学家,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不仅影响了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影响了当代中国学者的思想认识和研究工作。

这都说明,在中国,就有这样一门学问和思想,能够代表中国历史传统的发展,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了这门学问和思想,就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和今天。

它就是我们的“国学”。

概括地说,国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悠久而不绝的历史
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有公认的四大古代文明,即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但是,只有中华文明绵延未绝,一直有序地发展到今天。

换句话说,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就其国家而言,或民族而言,能够得上“悠久”和“不绝”这两条标准的,只有中华文明。

因为我们的文明有这样的特点,它本身的内容,以及对它的研究,才有资格成为一国之“学”,国学。

其他国家虽然都有其学,但都是多种文明的交替或组合,不足以成为
一门有始有终的学问。

一门学问,必须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包括内容的一致性和发展脉落的一致性。

国学就具有这种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历史是接续不断的,中国文化是遵循着一条主线来发展的,中华民族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其发展传统和最终归宿而言,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始终是一个整体。

只有在这样的特性之下,才能用“国学”这样一个概念把传统历史文化加以概括;反过来说,我们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国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包容性和同化力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这在世界其他文化和思想学说中是罕见的。

孔子有一项原则,叫做“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各种力量、各个因素、各方面的事物,在承认其他方方面面合理存在的前提下,求得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的最早发源就是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诸多民族相互承认、相互容纳、团结协作的产物。

传说中最早的“炎”、“黄”二帝,其实就是不同民族的化身。

还有龙的象征、十二生肖的出现,都是各民族互相包容和同化的结果。

有史可考的夏、商两个王朝,也是各个民族的联合体。

当然,民族有大有小,有强有弱。

但是,我们的先民早就认识到,大不可能以
欺小求得自己的永久生存,强不可能以凌弱求得自己的永久安定。

因为大与小、强与弱都是相对的概念,永远的强大和永远的弱小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这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原则,事实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同化力,也完全体现在了国学之中。

众所周知,到了周朝制定周礼时,虽然占据中原的华夏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流,但对于周边民族及其文化并不采取排斥的态度。

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时有冲突,但总体上来说,各民族之间能够和睦共处,经济交流不断,杂处通婚也是寻常之事。

在这种大的形势下,文化交流势不可免。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认为周边民族在文化上有胜过华夏民族的地方,这就肯定了华夏文化的包容性。

当然,因为当时的华夏民族在各方面更胜一筹,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化交流中,同化同流会成为最终的归趋。

但是,这种同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化消融或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而是兼容并包,使各种文化都获得提升,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不断为国学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特性。

在这两种特性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文化只能以“国”加以概括。

当然,国学也不排斥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各地域文化的存在,而是更强调了这些不同之中的“和”,并且这样的“和”或和谐已经形成了具有特定性质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

我们整体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称之为国学,而并没有以某个民族或地域之
“学”来代表,就是因为国学具有包容性和同化力。

(三)官方倡导和民间认同相一致
国学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并在今天展现出新的生机,与历史上的官方倡导和民间认同相一致是息息相关的。

在孔子之前,古代文化是所谓的“学在官”,一切教育和文化活动都由社会上层把持和垄断,平民以下的阶层无缘参与和分享。

经过以孔子为首的早期儒家的努力,从官学之中逐渐分离出私学,最终发展成像科举考试这样的全体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文化教育活动。

有人戏称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办教师,他的功绩,就勃兴私学这一项,就可以使他成为国学史上的第一人。

有官学有私学,这在其他国家也不罕见。

但是,在中国古代如此漫长而不断的历史发展中,官学与私学能够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就是非常难得的了。

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一致性,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主流思想文化的合理性,主要是儒家思想,既可以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和安身立命的最好选择。

另一方面,即使是非主流的思想,比如佛和道,也因其内在合理性而成为官与私的一致选择。

第二是政府始终把个人的儒学修养作为出身社会、进入仕途的必备条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举考试。

第三是主导思想文化发展方向的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的认可,对于大一统天下的追求。

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官学与私学之间虽然也会有不协调之处,但在大的方
向上,在整体原则上,却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这对于国学的兴旺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四)成体系和有传承的传统
在官学与私学的共同努力下,国学一直是以成体系的和有传承的方式不断发展的。

所谓成体系,是说无论是整体的国学,还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某一分支,都不是散乱的一家之言或偶然兴起的、稍现即逝的某种观念,而是发展成一整套思想学说,有主有次,有点有面,在现实和历史中形成了明显而广泛的影响。

从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周礼,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以及汉代的章句之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之学,以及道教和佛教之学,甚至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都是整体性、成体系地发展和走向辉煌的。

所谓有传承,最明显的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道统或学统,以及上述每一种学术思潮和文化成就,都是一代一代学人的接续,甚至还有师学和家学的传统。

这种整体性和有传承的国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互为因果。

换句话说,正因为我们的历史是接续不断的,其历史文化也必然是代代传承的。

中国的国学由来已久,但“国学”的名称是近代才有的。

近代的国学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的产物,是中国学术适应现代化的一种回应。

国学二字,有名词性的倾向,指古代文化和文明的结晶;也有动词的倾向,就是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化的结晶。

在提出这一概念之始,确实是有以我们已有的古代文化和文明抵御和化解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意味,就是说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明显具有消极被动的倾向。

但在今天,国学热更多是从接续和复兴古代文明,建设自己的现代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发生的,即自我发展的意味重于抵御外来政治文化的意味,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倾向。

国学的出现,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积弱积贫,以及外国列强的侵辱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落后挨打,迫使有识之士不得不反省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是不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关系的程度如何。

19世纪末以来,文化上的激进派认为中国的落后挨打,主要在文化上落后于西学,即我们的国学出了问题。

而文化保守派则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遵循古代圣贤所指引的方向,没有完全落实国学的真精神。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要想融入世界大潮,必须解决如何面对过去,如何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问题。

特别是在知识分子阶层内,这种态度集中反映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命名方面。

早在“五四”时期,有本著名的杂志就叫《国故》,研究国学。

也有学者曾提出“整理国故”。

所谓“国故”,明显是认
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

所以,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国粹派”和“国粹运动”,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

除了这些比较专业化的名词,还有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之类的对称名词,反映了处在历史变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所受到的重视和冲击。

很显然,“国故”和“国粹”之类的说法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甚至政治倾向,而“国学”则相对平和,所以才能够流传下来,成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代名词。

当然,国学在其产生之初,主要是想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所谓消极的一面,是说倡导国学的主体具有消极的倾向,即片面地认为西方文化从总体上对中国社会有害,而传统文化几乎不容臵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的积极意义也在不断体现,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水火不能相容,而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才真正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国学这一概念或理念自近代产生以来,其范围或具体内容始终存在着大与小或窄与宽的矛盾。

比如说,由于国学的概念最初只是出现在学者范围之内,所以,关于国学范围大小的争论,有人认为国学就是占古代思想主流地位的儒学和经学,有人则认为国学还应该包括诸子百家,甚至后来的佛学和道教的学术思想。

如果从学者的圈子扩大到全社会的领域,国学的范围大小又
起变化。

比较保守的人士认为国学既然称“学”就应该指能够成其为学问的东西,比如儒释道思想,比如经史子集,也就是习惯上认为的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内容。

比较开放的人士则认为,国学应该包括一切传统文明,从地域上讲应该囊括各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从形态上讲应该包括所有历史上存在过的和仍然存在着的文化现象,如衣食住行,甚至医卜方术,等等。

传统的国学偏重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当代的国学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内涵和外延要更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但既然是一国之“学”,应该具有学问或学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能成为学问或学术的内容,不应包含在国学的范畴之内。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范畴要大于国学的范畴。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年来遭到了持续的,甚至是残酷的打击,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已经弱不禁风,但是,因为它具有本文开始时说过的若干特性,它注定会有报效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力量。

我们问“国学因何而热”?事实是要回答“为什么需要国学”的问题。

(一)国学是发展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已在世界上崛起,
但文化上却并没有与经济相伴崛起,所谓的“弱文化”给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破坏、能源危机、贫富差距加大、伦理道德失衡、拜金主义盛行、腐败日益严重,等等。

这就说明,经济与文化的不和谐已经引起了社会的不和谐。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代中国还没有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新文化,相反,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

事实上,就其重要性和作用力而言,文化的崛起并不亚于经济上的崛起,它是外部世界长久地、深刻地认同中国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近一个世纪的文化路程已经证明,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我们前面的西方世界的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根基上寻求复兴和突破,寻求发展和辉煌。

与此同时,也确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一直在默默耕耘和奔走呼吁,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能够把国学作为民族、国家和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努力在不断的内战和民族救亡中进行,未获正果。

上个世纪后半叶,由于政治或其他因素,国学不仅未能成为文化主流,甚至屡遭无辜摧残。

但是,尽管屡遭劫难,国学的生命力却依然不减。

这就充分说明,西化是行不通的,割裂和抛弃国学也是行不通的。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持续发展之基。

没有先进的文化,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成果是有限的,更是难以持续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

历史已经证明,并且正在证明着,国学
就是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之根。

这不是说国学会自动产生经济效益,也不是说国学可以包医百病,而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充分发挥固有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个社会注定不会得到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二)国学是文化认同
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历史文化认同,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灵魂,也就是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

反过来讲,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任何民族和个人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只能游荡,直到死亡。

认同国学,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随风漂荡和随波逐流。

这里所说的认同,相当于身份证明,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个体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个体的东西。

通俗一些来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可能具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实力,但不会禀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素养。

之所以强调这样的区别,并不是强调不同的一面,更不是要制造矛盾,而是强调个性,强调多样性,以实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和谐相处。

因为和谐是各种不同因素和不同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一化。

所以说,失去了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和个人,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身份的“黑户”。

如果失去与其他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区别,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经济和政治实力固然不可缺少,但真正能够持久发生影响力却是文化。

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和政治也不
可能获得没有文化支撑的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国学的支撑。

国学使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且最充分地显示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贡献。

在人类所有成就中,只有文化成就是永恒的,而中华民族在其绵延不绝的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其文化成就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有了这样的文化认同,我们才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三)国学是信仰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宗教信仰比较淡漠的民族。

特别是在古代,因为我们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政治形态也比较平稳,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大体上也比较有保障,所以,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始终难以形成一种大气候。

在古代,虽然有本土宗教,也有外来宗教,但也始终未能占据文化主导地位。

但是,缺乏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并不表示中国人就缺乏信仰。

任何人都需要信仰,中国人也不例外,我们的先民先辈同样不例外。

什么是信仰呢?信仰就是不证自明的终极理念,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最终的存在理由和心理支撑。

比如说世界存在的终极理由,人生在世的终极理由,人的生存意义,行为规范的最后心理支持,等等。

无论是当代中国人,还是古代中国人,都需要这样的信仰,也都有这样的信仰,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信仰的内容和坚持的程度有所不同。

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来
说,国学就是他们信仰和信仰体系。

所不同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国学的信仰内容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思想,特别是它所倡导的有修养、讲道德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信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传统的儒学称为儒教。

当然,不管如何论证,这样的儒教毕竟不同于西方的宗教。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仰有所失衡,需要加以调整的时代。

我们固然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以世界的眼光去寻求信仰,但是,对于我们的先人留下的宝贵的信仰财富,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我们固然不能把全部国学拿来做全社会的信仰,因为事实上也不可能,但也不必完全排斥国学的信仰价值。

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信仰体系。

从中国近一个多世纪的文化探索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可以给当代中国人提供切近的信仰和信仰体系。

国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已经有的东西,使我们的信仰更可靠,更能解决思想问题。

(四)国学是知识结构
国学既是我们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个人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国学早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外族的人士用中国特有的国学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直到用以安身立命。

如上所述,今天的国学,其范围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该
仅限于相对狭隘的古代经学,也不应该仅限于在古代只能登于大雅之堂的学问。

相反,古代文化中的一切有益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都应该于属于国学的范围。

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尽力去掌握传统文化中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裨益的内容;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便于再好地面向未来。

事实上,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国学对于我们开拓视野、与人交往、举止谈吐、道德修养,都是可以借鉴的,甚至是可以发挥指导作用的。

总之,国学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有品位的东西。

有人说,当代社会知识爆炸,需要学习的东西数不胜数,为什么还要用几千前的东西麻烦自己?殊不知,只有扎实的根基,才能枝繁叶茂,长大成材,而国学正是这个基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因为有上述四个方面的需要,国学才逐渐受到当代人的重视,走向它的“热”。

但是,对于这样的国学热,人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自有国学以来,就有对国学的不同态度;自有国学的概念以来,就是对国学范畴的不同看法。

在近现代之前,没有人怀疑国学的重要性,有的只是不同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的收获和成果,不同的观点和学说。

但是,自西学传入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不断出现对国学的各种不同态度。

对于传统历史文
化,有怀疑的,有批判的,有全盘否定的,当然也有赞成的、支持的和全面肯定的。

还有取中间路线的,比如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区别。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国学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躯体的一部分。

我们很难说我们的生命中的哪一方面更重要或不重要,也很难说我们的躯体的哪一部分是好或是不好。

特别是处在现在这样一个在我们历史上的最重要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对于国学,我们所能做的,首先是要了解、学习和研究。

能做到这一步,国学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和个人表现中发挥作用。

以下是我自己对于国学所持的态度。

(一)旧名词,新概念
“国学”这个概念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遭遇、对峙中产生的,在此之前,人们更多地是使用与“西学”相对的“中学”的概念。

相对来讲,“国学”比“中学”概括性更强,外延也更周严。

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国学”既是个旧名词,也是个新概念。

说它是旧名词,因为它产生于一个世纪前;说它是新概念,是说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社会才开始正面应对与国学相关的越来越多的问题。

特别是在现在的“国学热”中,如何能够做到热得不过度,如何做到长久保持较高的热度,以弥补我们在此前半个多世纪中欠下的国学之账,确实是个非常现实的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