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中庸》语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近七十高龄仍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

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

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

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陈独秀等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道德的公利精神。

(2)影响:有利于激发国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新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主要因素:中国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初心;中国共产党秉承践行历代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

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材料二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

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

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融合。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2)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

原因:伴随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

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亚非拉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这些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

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

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

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1)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2)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
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

(3)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

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由推进之根本动力也。

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

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

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

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

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毁我就人而不惜,惟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

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

……今日之中国,显为有病,病且殆矣,万不容讳。

然犹有所希冀者,其人虽病,尚有内部自身生力可以为抗。

——钱穆《国史大纲》(1940),原文有改动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答案观点:钱穆认为“民族与国家历史的推进不免遭遇顿挫与波折,但生力者是历史推进的根本动力”,此观点正确。

评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生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面对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抗争和探索,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尤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其他观点:如“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人类历史演进是曲折前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近代治史者,对东西方历史存在绝对主义倾向”“近代中国虽面临巨大挑战,但尚有内部自身生力可以为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