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介绍西吉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以为当地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宁夏西吉中图分类号S43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5)22-0131-02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ota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Xiji County
LIU Hui-ping
(Xiji County Agriculture Compren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Xiji Ningxia 756299)
Abstract Onset of symptoms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ota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Xiji County we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Key words pota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set of symptom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measures ;Xiji Ningxia
西吉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刘慧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宁夏西吉756299)
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西吉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自2008年以来,西吉县马铃薯栽培面积一直保持8万hm 2,但是马铃薯晚疫病每年或轻或重都有发生,是困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难题。

作为发生最为严重的马铃薯真菌病害,世界各地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损失程度由气候条件决定,一般年份减产10%~20%,气候冷凉、多雨年份则可减产50%~70%,甚至绝收[1-6]。

因此,笔者近年在
西吉县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1发生症状
1.1地上部症状初有水渍状褪绿斑点在叶缘及叶尖处产生,外界湿度条
件适宜时,病斑扩大甚至蔓延至整个叶片,有时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有褐色条斑形成,叶片背面有白霉似的孢子囊枝产生,病健部无明显交界。

茎部受害后,有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生成,同时也可长出白色霉层,茎部病斑比较脆弱,常从此处折断,有时可发生萎蔫。

1.2薯块症状
薯块受害后,有稍微凹陷的不规则小斑点形成,位于病斑下面的薯肉颜色变褐并坏死,最后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还会导致薯块在储藏期间大量腐烂。

2传播途径2.1种薯带菌
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种薯带菌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采用病薯播种后,或出土前腐烂,或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可以开始活动、扩展,形成中心病株。

2.2风雨传播
中心病株出现后,有分生孢子囊产生,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通过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通过伤口、皮孔、芽眼等侵入块茎。

10~25℃、田间湿度较大是马铃薯晚疫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

2.3土壤传播
连年重茬、迎茬种植马铃薯会使晚疫病病菌积累,基数
逐年加大,加重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

3防治措施3.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据研究,近几年选择种植的高抗晚疫病品种有旱地种植青薯9号、青薯168、庄薯3号、冀张薯8号;水地选择种植费乌瑞它、早大白等。

3.2严格精选种薯,剔除病薯
播种前20d ,取出放置在种薯窖中的种薯,于20~25℃的避光环境中进行催芽,待芽长至黄豆大小时将种薯移至13~15℃,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晒种,不仅可以促使种芽
短壮结实,又可使病薯暴露出来。

经过人工严格挑选,选用生长规则、健康的种薯,剔除生长不规则、种芽弱小及带病的种薯。

3.3合理轮作
马铃薯适宜与禾谷类、豆类、油料、玉米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度,如豆类—麦类—玉米(胡麻)—马铃薯,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或迎茬、重茬,以便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4合理栽培措施,降低土壤湿度
旱地选用宽行大垄栽培技术,即垄宽80cm 、垄高20~
25cm 、垄沟宽20cm ;种植规格为垄上窄行距40cm ,株距33~35cm ,种植密度为5.7万~6.0万株/hm 2,这样形成宽行距为60cm 。

水地选用宽行高垄栽培技术,即垄面宽60cm ,垄沟宽40cm ,垄沟深25~30cm ,每垄种2行,窄行距30cm ,株距26~28cm ,种植密度为7.05万~7.50万株/hm 2,这样形成宽行距为70cm 。

这2种栽培方式形成的宽行距都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7]。

对于平种垄植的栽培方式为防止块茎感染适当高培土。

3.5化学药剂防治3.5.1
种薯处理。

一是切刀消毒。

用75%酒精、5%高锰酸钾溶液对切刀进行消毒,每次确保有2把切刀交替使用。

二是药剂拌种。

切薯后,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27g+滑石粉650g 拌种薯50kg ,或用杜邦克露30g+多菌灵25g+农用链霉素10g 对水2kg 喷拌薯块120kg ,边喷雾边用木锨翻拌,喷
匀后摊开在阴凉处晾干再播种[7-9]。

作者简介刘慧萍(1969-),女,宁夏西吉人,高级农艺师,从事马铃薯
脱毒种薯质量监管、繁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2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2期131
.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2期
验仅限于本人在本地区试验效果,为进一步验证不同鼠夹防鼠效果,建议进一步进行试验。

4参考文献
[1]高军,范婧芳,崔栗,等.河北省农区害鼠种群现状及防治策略探讨[J].河北农业,2015(6):56-57.
[2]尚玉儒,戚洪书.冀北坝上达乌尔黄鼠发生调查及防治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06(7):46.
[3]尚玉儒.冀北冷凉地区害鼠优势种群及密度与活动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杨再学,金星.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3):197-202.
调查时期试验处理布夹时间布夹数∥个
有效夹数∥个
捕鼠数∥只
鼠密度∥捕鼠数/百夹
04-11铁板鼠夹
04-101001006 6.00方便快捷鼠夹100964 4.1704-21铁板鼠夹
04-201001005 5.00方便快捷鼠夹100953 3.1605-11铁板鼠夹
05-10100985 5.10方便快捷鼠夹100922 2.1705-21铁板鼠夹
05-201001004 4.00方便快捷鼠夹100953 3.1606-11铁板鼠夹
06-10100984 4.08方便快捷鼠夹100902 2.2206-21铁板鼠夹
06-20
100963 3.13方便快捷鼠夹100952 2.11平均
铁板鼠夹
10098.7 4.50 4.56方便快捷鼠夹
100
93.8
2.67
2.85
表2农舍逐日不同鼠夹捕鼠情况
(上接第128页)
(上接第129页)
的复配剂,防治效果有明显下降趋势。

该试验结果表明,40%菌核净、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新的药剂配方,一般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可在油菜盛花期(分枝开化80%以上),采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900g/hm 2,或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g/hm 2防治1次,防治效果50%~60%;油菜花期多阴雨高湿天气,应当在油菜初花期(主茎开花株率80%~100%)和盛花期(分枝开化80%以上)各防治1次,防治效果可达70%~80%。

同时,对油菜生长安全无影响,未发现药害现象,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6]。

4参考文献
[1]刘福海.25%咪鲜胺乳油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J].农药,2002(12):
34-35.
[2]张夕林,张谷丰.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新药剂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1999(2):43-44.
[3]张夕林,孙雪梅,张谷丰,等.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6):18-22.
[4]秦虎强,陈芳颖,付鼎程,等.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及不同药剂田间防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117-122.
[5]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等.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研究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12):23-25.
[6]杭德龙,夏必文,杨学文,等.不同施药适期及防治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4683.
3.5.2田间适时喷药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喷药预防的关键期是中心病株开始出现时。

在发生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果已经出现中心病株,可用铁锹将块茎和病株一起挖出,轻轻放入塑料膜中移出田间销毁,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进行防治。

据多年实践得知:要重视“防重于治”的原则,最好做到防病不见病,一般在现蕾期后始花期,开始喷药防治,每隔7d 喷药1次,一般喷药3~4次。

西吉县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此时段雨量充沛,气温在8~24℃之间,马铃薯也正是开花期、结薯期、薯块膨大期。

因此,在6月中、下旬必须购药、修理器械等做好充分的防治准备工作。

田间喷施常用药剂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百泰水分散粒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大生可湿性粉剂等。

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发病后必须要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要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3.6收获期防治
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块,防止薯块与其接触。

收获的块茎要及时运回,不能大量堆放于露天,要严格防止雨淋和薯堆发热腐烂。

运输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否则,病菌容易侵入。

3.7做好贮藏窖的消毒尧杀菌工作
旧窖在薯块贮藏前彻底打扫干净,并用40%福尔马林
50倍液仔细均匀喷洒窖壁四周消毒,或用40%福尔马林10mL/m 3、高锰酸钾7g/m 3熏蒸消毒,即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然后注入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

药剂喷洒窖壁四周消毒杀菌与熏蒸消毒杀菌都要在施药后密封窖48h ,然后打开通气孔和窖门,2d 后才能窖藏种薯。

4参考文献
[1]冯延江.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2002(5):302.[2]张志铭,王仁贵.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和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4-10.
[3]胡尊艳,夏平.6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0,24(2):106-108.
[4]刘会清,张爱香.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包衣马铃薯适宜浓度的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2,16(5):334-336.
[5]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6.
[6]周平,王朝海,王朝贵,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技术,2011(1):210-211.
[7]金光辉,文景芝.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现状和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24(6):28-31.
[8]朱国翱,唐莉琼.3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41-43.
[9]刘永海,张玉雷.8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研究[J].农技服务,2010,27(5):594-595.
132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