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知识之自动对焦详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基础知识之自动对焦详细讲解
什么是自动对焦?
对焦的概念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对焦点要清晰。

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是透过调整相机镜头的镜片去对焦。

自动对
焦有主动/被动之分。

所谓被动式对焦,是利用对比度感应器对焦,特点是相机会直接接收被摄物的反射光来进行对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即使目标物较远,也能进行准确的对焦。

缺点是当被摄物的光源很弱、反差很低时,自动对焦的速度就会变得很慢,甚至无法测出焦距。

由于不需要额外配件,故较便宜,一般消费型DC及备有LiveView功能的单反相机才会配备。

因此我们在拍摄时,锋利的边缘或突显的纹理对自动对焦的运作非常有用,我们进行对焦时可尝试瞄准这些位置。

而主动式对焦的原理是,使用主动对焦时,相机会射出红外线或可视的红色光束,在接收到反射光后决定对焦的距离。

本教学将讨论被动式对焦。

对比度自动对焦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对焦前(左)和对焦后(右)比较图
(1)自动对焦处理器(autofocus processor –AFP)轻微改变对焦距离。

(2)AFP在改变距离后,会比较对焦前和对焦后的数据,以评估及衡量对比度有否增强。

(3)一旦有增强,APF会调整镜头从而获得新的对焦距离。

(4)自动对焦处理器会不断重复步骤2-3,此时你会见到相机的取景器慢慢由朦变清,直至取得令人满意(高对比度)的焦距。

整个过程会在少于一秒的时间内完成,但对于不理想环境(例如是太暗或者在水底)、或者是不理想的被摄物品(对比度不足),则有机会对焦失效。

影响自动对焦表现的因素
被摄物的状态对相机的自动对焦表现有重大影响。

其关影响力甚至比相机型号、镜头种类及对焦设定更为重要。

自动对焦极受以下3种因素影响:
•光暗水平
•被摄物对比度
•被摄物是静态还是动态
一般而言,最理想的环境便是光线足、对比度高以及静态的被摄物。

这三个因素并不独自影响自动对焦的表现,而是互相影响的。

而以下例子将较棘手。

这次远方的景物有高对比度、光线充足及静止状态等三重有利因
素,相机成功在远方对焦。

但由于景深不够深的关系,离相机较近的主体便很容易走焦了。

在实际应用上,摄影者往往只能够在片刻之间,猜想哪个是最完美的对焦位置(上图的到底是跑者还是远方风景?),这才是对焦系统最困难的地方。

我们会在下面探讨对静态物件及动态物件的自动对焦技巧。

自动对焦感应点(AF点)
AF点的多点、类型及排列方式决定了一部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有多强大。

高端的单反相机,可以有多达45个甚至更多的AF点(最近更有厂商推出了多达100个对焦点的相机……),然而不少相机只能拥有少至一个的中央AF点。

以下是两款不同的自动对焦感应器:
(左)高端单反相机所配置的AF点(右)入门级单反相机所配置的AF点
从上面两张图可见,AF点有分十字型(红色和绿色)和一字型(蓝色)。

以一字型为例,相机会使用这条垂直线,来测试直线范围的对比度。

因此,两条一字型线组成的十字型AF点,比一字型AF点更为精准,这也是其中一个高档单镜相机比入门级单镜机贵的原因之一。

现时大多数的最新的数码单镜相机种,都已采用这类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

就单反机而言,AF点的数目及准确性,会随光圈的大小而转变。

一般而言,光圈越大,能使用的AF点便会越多,准确性亦会越高。

我们以刚才的两款感应器作例子:
由上图可见,镜头及光圈对自动对焦的表现影响很大。

由于中央AF点的表现是最好的,当被摄物不在中央位置时,应先使用中央AF 点来进行对焦。

在成功对焦后便锁定对焦点(focus lock)再进行构图。

我们可以使用多个AF点来提高自动对焦的可靠性,亦可以使用单个AF点来增强准确性。

有些相机甚至有「自动景深」(auto depth of field)功能,即在拍摄团体照时,相机会透过这些AF点侦测出多个主体的距离,获得数据后,相机便能计算出最合适的光圈,以达致足够的景深,覆盖全部的主体。

自动对焦模式:追焦 VS 单次自动对焦
对于拍摄静物,使用单次自动对焦(One-Shot)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这方法的缺点是当被摄物在镜头成功取得焦距后,突然偏离原本位置时(例如是走来走去的小朋友),相机便不懂更新该被摄物的位置,结果导致走焦。

而追焦(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即AI Servo Continusous)就是为弥补这不足而诞生的。

追焦系统会针对该动态被摄物的移动速度,对其移动距离及其未来位置进行预测。

在获得数据后,相机便会自动在其预测的位置对焦。

这样做便可以大大降低在拍摄动态物时的走焦率。

在对动态物进行追焦时,以下的几项会影响自动对焦的表现:
1.该被摄物的移动方式(直线/迂回)
2.被摄物的对比度
3.光线的充足度
4.镜头的类别
5.AF点的多少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追焦系统非常耗电!长期使用请带同后备电
池。

实际应用:拍摄动态物件
拍摄动态照片时,最佳选择当然是选用追焦。

但实际应用又如何呢?你首先需要把相机对准一个位置,该位置是你预期该被摄物将会进入的范围(用上图做例子,我们首先对该段路面进行对焦,然后等待这赛车从右方进入这范围)。

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相机不停测试焦距而浪费的时间,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追焦。

另外在这个模式底下,相机并不需要对焦锁定(focus lock)后才可以按下快门,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效果,你需要有一定的摄影功力和技术。

实际应用:人像及静态照片
在拍摄人像或静态照片时,我们会较常使用单次自动对焦。

与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不同的是,在按下快门前,我们先要获得对焦锁定。

在拍摄人像时,眼睛会是我们最好的对焦位置,这是因为它们拥有稳定、又突出的对比度。

此前提过中央AF点拥有较高的性能,尽管如此,使用中央AF点并不保证你能获得最准确的焦距。

特别是在进行人像拍摄时,原因是在拍摄人像时,我们先对准人的眼睛对焦,锁定焦距后我们再移动相机进行构图的话,相机与该人像的距离有机会转变,由于焦距已被锁定的关系,失焦的情况便很容易发生这情况对拍摄人像时影响尤其严重,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一般会使用大光圈进行人像拍摄,且被摄物往往离摄影者很近,导致景深会变得非常短,由于人体不是一块薄薄的纸板,只要有一丁点的焦距改变,一部份的身体便会失焦,我们往往需要用到其他的AF点去进行较准确的对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