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攴”、“攵”、“夂”、“夊”的区别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攴”、“攵”、“夂”、“夊”的区别是什么?
这些字都不单独成字,都是汉字的偏旁部首。

从字源角度简单的说,它们都是文字学上所谓的「动符」,表
示「动作、动态行为」的部首:
「攴、攵」跟「手」有关,表示用到「手」的「动作行为」。

「夂、夊」跟「脚(止)」有关,跟「脚」有关,肯定是表示
人的「行走、运动」。

知道了这个大前提,看下面的分析就会清晰一点。

------------------------------------------
「攴、攵」其实一字二形,念做「pu」,二者是等价的偏旁部首: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551
古今字形演变过程:
引《字源》,页246
在所有字典中「攵」和「攴」都是当做一个部首看的。

比如在《中华字海》它们是一个部首,该部收录的汉字,从「攵」和从「攴」的都有:
引自:中华字海,页871
只不过隶楷书(今文字)中从「攴」的字非常冷僻:
那「攵」和「攴」应该说作为表意偏旁它们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字形上有一点区别。

「攵」和「攴」都是从「父」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轻唇音,上古音读音是一样的。

「父」和「攵」完全是一个字,像「从手持杖」或者「从手持斧」
之形。

在古文字中,当做单字使用的时候表示「父亲、父辈」,当做偏旁使用的时候表示「手部动作」的「动符」。

《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敎者。

从又
舉杖。

比如在「教、败、效」中的「攵」中就是古文字的「父」:
「攴」是「父」的「声化」,将表示「权杖」的笔画上加一点,成为一个「卜」字进行「表声:pu」。

《说文》释意为「小击」也,清代学者段玉裁等人认为这个字是「扑」的初文:
比如在古文字【改】中,用的就是「攴」部,但隶楷书今文字还是「攵」部。

所以,这两个部首即便在字形上有微小的区别,在古文字也是混用的。

可能古人造「攴」字是想与「攵」区别开来,表示「不以伤害为目的的击打」,但是分化并不成功。

学者何琳仪认为,「父」和「攵(攴)」都是从「手持权杖」会意:施动者为「父」,小敲动作为「攵(攴)」,一个事物两种不同的角度而已。

将《字源》一书中学者李守奎释「父」和引用过来(页221):
---------------------------------------------------------------- 「夊(sui1)」和「夂(zhi3)」都是「止」字分化出来。

「夊、夂」就是倒过来的「止」。

汉字古文字中「脚、手」都是简化为三个指头表示:「手(又)」像侧视的「手」之形,有三个手指头,「止」像「脚板」之形,有三个脚趾。

「止」倒过来就是「夊」:
甲骨文的「步」从「止」,就是一个「左脚」,一个「右脚」,表示「前进」:
甲骨文的「陟」也从「止」,一个「左脚」,一个「右脚」表示「登高」:
从甲骨文的「降」字来看,「夊、夂」可能一个表示倒过来左脚,一个表示倒过来的右脚
但它们实际在单独使用的时候经常「夊、夂」混用不分,所以,很难分别二者。

之所以要用倒过来的「止」,就是要表示与「前进」相反的运动,如:「后退、返回、下降」。

如:古文字「复、後、各」都从「夊」或「夂」:
•「复」中「夊」表示「下降、往返」运动。

•「後」中的「夊」表示「后退」。

从古文字「出」和「各」表现得为清楚:
•「出」从「止——左脚」,表示「离开」、「走出去」,
•「各」从「倒止『夂』——左脚」表示「到来、返回」。

「各」是「 」的初文,在「 」字的「各」中又用的「右脚」:
一句话管总:「夊、夂」都是「倒止」,一个左脚,一个右脚,实际在用作偏旁的时候,是混用不分的。

汉字「止」这个部件演变成很多种形态:
•「步」的上面是左止,下面是右止。

•「复」的下面的倒置的左止。

•「韋」是「围」的初文,「韋」的上面左止,下面是右止。

•「舞」的下面就是「左止、右止」。

•「乘」的中左、右「止」又变成了「匕」形:
------------------------------------------------------------
最后总结一下:
「攴、攵」从「父」中分化。

「夂、夊」从「(止)」中分化,它们都是当做偏旁部首用,是汉字的「动符」,表示「动作、运动」的形态。

「攴、攵」就是一个偏旁,没有区别,「夂、夊」就是倒「止」,二者用作偏旁也可以混用不分。

一般人只要知道这些就可以,特别细微的区别,我也不知道上面的分析好不好懂,如果不好懂,你不是研究文字学,就没必要知道。

我开始以为很简单的问题,但发现这个「止」在隶变以后,变成了十几个不同的符号,我都看得TMD头都是大的。

另外,这个「夂」还有点疑问,《說文》对「夂」的解释不知所云:
“夂,从後至也。

象人兩脛後有致之者。

讀若黹。

台湾文字学家季旭昇认为「夂」是误将古文字「致」的右半部分,
当成了一个部首。

这个字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一个字,是许慎搞错了。

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说文》的说法,完全没有办法分析。

所以,《说文》中也有很多是错的,古今文献对错参杂,考证起来很费力,暂且到此为止吧。

我们总想对汉字进行条理化、理据化的分析。

但关键古今汉字使用者,是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人,他们不会条理化,有时候也搞错了,所以汉字经常会发生讹混,讹变,之后将错就错,积非成是,然后是约定俗成。

这样的一个非理性的过程,你就没有办法诉诸理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