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以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传统理论与政策内容的反思及对宏观审慎政策促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 国外学者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考源自对传统理论与政策的反思。Thomas I.Palley (2013)对现代货币理论(MMT)提出批判,认为该理论关于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内容过 于简化。Levine&Lima(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失衡状态下引入相应监管政策对减少社 会福利损失是有效的,有利于避免小摩擦演变为大风险,并由此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概念。 Akinci O.等(2017)的研究指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是用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目 标,并强调在银行融资比重高的经济体中该政策更有效。 2008年次贷危机后,国内学者高度关注宏观审慎管理问题。周浩(2011)提出宏观 审慎管理政策在中国建立的必要性,指出其对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产生正向影响。蒋海 (2017)认为,无论是从货币政策影响金融机构决策从而影响金融稳定的视角出发还是从 金融监管的角度考虑,不论金融监管体系是分权还是集中,新一轮监管理论与制度变革都 应重视在“双支柱”形式中明确两种政策及其平衡问题。汪川(2018)在近年经济增速下 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研究提出两种政策的结合可以降低福利损失水平,同 时补救型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相较于预防型政策更有优势的建议。 (二)对不同政策组合效应的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宏观审慎管理的不可或缺性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是经济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于稳定物价、 降低失业,后者则着眼整个金融系统稳定。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二者作用、关系以及具体 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厘清和丰富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理论内容。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下的库克委员会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概念,认为对单个银行的 微观审慎监管需要配合宏观经济形势综合考虑。1989年巴塞尔委员会强调,金融自由化与 创新放大经济金融体系波动并威胁金融安全,需特别重视,并于1992年提出评估金融稳定 的宏观审慎指标(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MPIs),作为潜在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信 号。2008年的危机给不注重宏观审慎管理的监管机构带来了惨痛的教训,2009年国际清算 银行从解决“大而不倒”、金融监管标准过于宽松等问题出发,提出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宏 观审慎管理。2010年,巴赛尔委员会正式提出系统的逆周期监管框架,主张建立涵盖金融 机构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推动建立具有前瞻性拨备计提体系、引入能够控制风险的 杆杠率、逆周期资本缓冲四方面内容的监管框架。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发布了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权威定义, 即:宏观审慎政策使用审慎工具来预防系统性风险,从而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以及它们对 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而逆周期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资本金的构成之一,本质 是对最低资本金要求的一种补充,属于宏观审慎管理中时间维度下的主要工具之一。
[ 收稿日期 ] 2020-07-16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 (14ZDA04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教高厅函〔2019〕46 号)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南京审计大学应用经济学 ( 苏政办发 [2018]87 号 )。 [ 作者简介 ] 金素 ,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 , 研究方向 :国际金融和货币经济学 ;杨江涛 , 上海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研究方向 :金融史。
[ 关键词 ]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逆周期缓冲资本 ;金融监管 [ 中图分类号 ] F8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0)06-0106-15
在大国政策博弈更加复杂、环球贸易保护主义复兴、地缘政治风险频发、新冠疫情 影响深化的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 多。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前瞻性地防控金融风险,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构建逆 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2016年正式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 柱调控框架,2017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被写入十九大报告。 同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在其统筹协调下,人民银行负责制定金融法律及 金融发展改革规划,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同时地 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地方金融监管事宜,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多管齐下,形成了多角度、 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央银行在其中地位突出,“双支柱”框架得到进一步加强。此 后,逆周期调节多次在各类货币政策中得到强调,如监管部门制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
2020 年第 6 期·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以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金素 1 杨江涛 2
(1.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南京 211815 ; 2.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 200020)
[ 摘要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业缺乏系统性监管的缺陷,引起监管当局对商业 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深刻思考,2010 年版巴塞尔协议据此提出各国监管 当局应构建逆周期监管框架。本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建议的方法,利用 H-P 滤波法模拟计 提 2008-2018 年间中国银行体系逆周期缓冲资本,讨论了若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可能对 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逆周期缓冲资本有助于 减少货币政策波动性,提高货币、信贷与 GDP 的匹配度,从而减少对经济稳定的冲击,降 低通货膨胀风险,一定范围内可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自动调节作用,有助于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以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金融控股 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 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思考和 研究纳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宏观审慎管理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是经济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于稳定物价、 降低失业,后者则着眼整个金融系统稳定。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二者作用、关系以及具体 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厘清和丰富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理论内容。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下的库克委员会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概念,认为对单个银行的 微观审慎监管需要配合宏观经济形势综合考虑。1989年巴塞尔委员会强调,金融自由化与 创新放大经济金融体系波动并威胁金融安全,需特别重视,并于1992年提出评估金融稳定 的宏观审慎指标(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MPIs),作为潜在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信 号。2008年的危机给不注重宏观审慎管理的监管机构带来了惨痛的教训,2009年国际清算 银行从解决“大而不倒”、金融监管标准过于宽松等问题出发,提出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宏 观审慎管理。2010年,巴赛尔委员会正式提出系统的逆周期监管框架,主张建立涵盖金融 机构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推动建立具有前瞻性拨备计提体系、引入能够控制风险的 杆杠率、逆周期资本缓冲四方面内容的监管框架。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发布了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权威定义, 即:宏观审慎政策使用审慎工具来预防系统性风险,从而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以及它们对 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而逆周期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资本金的构成之一,本质 是对最低资本金要求的一种补充,属于宏观审慎管理中时间维度下的主要工具之一。
[ 收稿日期 ] 2020-07-16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 (14ZDA04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教高厅函〔2019〕46 号)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南京审计大学应用经济学 ( 苏政办发 [2018]87 号 )。 [ 作者简介 ] 金素 ,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 , 研究方向 :国际金融和货币经济学 ;杨江涛 , 上海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研究方向 :金融史。
[ 关键词 ]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逆周期缓冲资本 ;金融监管 [ 中图分类号 ] F8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0)06-0106-15
在大国政策博弈更加复杂、环球贸易保护主义复兴、地缘政治风险频发、新冠疫情 影响深化的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 多。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前瞻性地防控金融风险,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构建逆 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2016年正式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 柱调控框架,2017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被写入十九大报告。 同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在其统筹协调下,人民银行负责制定金融法律及 金融发展改革规划,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同时地 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地方金融监管事宜,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多管齐下,形成了多角度、 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央银行在其中地位突出,“双支柱”框架得到进一步加强。此 后,逆周期调节多次在各类货币政策中得到强调,如监管部门制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
2020 年第 6 期·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以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金素 1 杨江涛 2
(1.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南京 211815 ; 2.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 200020)
[ 摘要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业缺乏系统性监管的缺陷,引起监管当局对商业 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深刻思考,2010 年版巴塞尔协议据此提出各国监管 当局应构建逆周期监管框架。本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建议的方法,利用 H-P 滤波法模拟计 提 2008-2018 年间中国银行体系逆周期缓冲资本,讨论了若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可能对 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逆周期缓冲资本有助于 减少货币政策波动性,提高货币、信贷与 GDP 的匹配度,从而减少对经济稳定的冲击,降 低通货膨胀风险,一定范围内可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自动调节作用,有助于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以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为例
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金融控股 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 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思考和 研究纳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宏观审慎管理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