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航路的开辟
1.(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
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
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12分)
【考点】(2)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其中的历史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角度分析。
政治方面,英国通过殖民确立了世界政治优势;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也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导者。
文化上,英语文化随着殖民者的铁骑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
【答案】(2)原因:英国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12分)
2.(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
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
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
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
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C。
【答案】C
4.(2013·北京文综·40)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8分)【考点】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海洋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审题正确,题目:“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
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
并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分)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
(2分)
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2分)
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
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
(2分)
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5.(2011·北京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
【答案】D
6.(2010·北京文综·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
大影响。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第一问可以从商品、市场、资
本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而引发茶叶产量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
【答案】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两次工业革命
1.(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
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
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12分)
【考点】(2)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其中的历史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
政治方面,英国通过殖民确立了世界政治优势;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也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导者。
文化上,英语文化随着殖民者的铁骑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
【答案】(2)原因:英国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12分)
2.(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
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
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
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答案】C
4.(2013·北京文综·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8分)
【考点】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第(2)问“阶段划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理由”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归纳,如“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得出: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如“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得出: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答案】
(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
技术条件。
(2分)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
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
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分)
5.(2012·北京文综·2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考点】西方政治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
A 项实际上是维护债权人利益;B项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就是城市化,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C项1860年俄国还是农奴制社会,不属于资本主义;只有D项在20世纪初,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说明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答案】D
6.(2012·北京文综·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
(4)示例:
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
7.(2010·北京文综·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
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答案】变化: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