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选择题专项经典测试卷(培优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铜
B.金刚石
C.氨
D.硫酸铜C
解析:C
A、铜是金属,由铜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氨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的三态变化一一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A
解析:A
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是因为饭菜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饭菜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的三态变化,是因为温度发生改变,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3.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②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D.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C
解析:C
A、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所示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3,为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②和③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2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表示的是原子;②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B
解析:B
A、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既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的描述正确;
B、该图示可知汞、氧气都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同时生成水,故B描述错误;
C、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因此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故C描述正确;
D、由图示可知:氧化汞与氧气由分子构成,而汞由原子构成,因此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描述正确;
故选:B。
5.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第一层的2个电子能量最高
C.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氦元素相似A
解析:A
A、由图可知该粒子有12个质子,A正确。
B、该粒子最外层的2个电子能量最高,B错误。
C、该粒子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易失去两个电子,C错误。
D、该元素易失去电子,氦元素化学性质稳定,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氦元素不相似,D错误。
故选:A。
6.已知A-、B2-、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它们对应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A>B>C>D>E B.B>A>C>D>E
C.C>D>E>A>B D.E>D>C>A>B D
解析:D
A-、B2-、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A-、B2-为阴离子,电子数分别比各自质子数大1、2;C+、D2+、E3+为阳离子,电子数分别比各自质子数小1、2、3;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A-、B2-、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E>D>C >A>B;故选D。
7.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钠B.镁C.铝D.铁A
解析:A
【分析】
等质量的金属,所含原子个数最多,即原子质量最小;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成正比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即是原子个数最多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铁>铝>镁>钠,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钠>镁>铝>铁,所以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钠原子。
故选A。
【点睛】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C
解析:C
①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故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①说法正确;
②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则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②说法错误;
③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
③说法错误;
④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一
个电子的质量是一个质子质量的
1
1836
,可以忽略不计,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④说法
正确。
①④说法正确。
故选C。
9.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
这说明三种物质的
组成中都含有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化物
D.氧元素D
解析:D
A、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气这种物质,故A项错误;
B、纯净物中只有一种微粒构成,而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分子,故B项错误;
C、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而氧化物是一种物质的类别,高锰酸钾、氯酸钾都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C项错误;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D 项正确;
答案:D。
10.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
铷元素和氢元素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A
解析:A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1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C
解析:C
A、25m3的石油气加压能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经过加油站常闻到汽油的气味,是因为汽油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汽油的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50mL氧气和50mL氮气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氧分子和氮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D、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锈蚀都是氧化反应
B.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并在通风橱内进行
C.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为道尔顿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C
解析:C
A、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锈蚀过程中,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是氧化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并在通风橱内进行,是因为防止中毒,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为门捷列夫,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A.2个氧原子B.1个氧分子C.氧元素D.氧气A
解析: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其他分子、元素、物质,因此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都含有2个氧原子。
故选:A。
14.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有“双腿”、能在盘子里“散步”的机器人,它是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种机器人是一种分子
B.我们已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
C.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一定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
D.这种分子的组成是混合物A
解析:A
A、分子机器人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是一种分子,正确;
B、分子很小,我们不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错误;
C、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其“散步”并不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错误;
D、这种是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组成的物质是一种化合物,而不是单质,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
解析:C
【分析】
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与构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才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6.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D
解析:D
A、镁、锰、锌元素符号分别为Mg、Mn、Zn,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A错误。
B、铝、银、汞元素符号分别为Al、Ag、Hg,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B错误。
C、氖、钠、硅元素符号分别为Ne、Na、Si,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氯、钙、铜元素符号分别为Cl、Ca、Cu,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17.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一—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一一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所占体积明显变小一—分子数目变少D
解析:D
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A解释正确;
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只是分子间隔改变,故选项B解释正确;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C解释正确;
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故选项D解释错误
故选D。
18.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
解析:C
A、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错误;
B、铁丝熔点高且在空气中加热产生红热,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固态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能够测定氧气含量。
正确;
D、蒸馏水遇酚酞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错误;
故选C。
19.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
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
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D
解析:D
【分析】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该实验过程中,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该实验过程中,C中溶液变红色比B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片刻后不能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A.B.
C.D. C
解析:C
A、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故表示的是氖原子,故A错误;
B、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故表示的是钠原子,故B错误;
C、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故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故该图表示的是硫离子,故C正确;
D、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故表示的是氯原子,故D错
误。
故选C。
21.已知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又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二氧化硫分子中,①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②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③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④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D
解析:D
①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硫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说法正确;
②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而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即一个硫原子的质量是一个氧原子质量的2倍,而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说法正确;
③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电子数也等于核内中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说法正确;
④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故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故二氧化硫分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用“●”和“〇”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图所示表示混合物的是()
A.B.
C.D. C
解析:C
【分析】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A、该物质中有一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中有一种原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原子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中有两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D、该物质中有一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
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
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D
解析:D
A、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则X、Y、M均是已形成相对稳定结构,但M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是离子,故A不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Y的质子数为19,核外电子数为18,则粒子Y若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故B不正确;
C、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分别为17、19、18、17,则它们表示三种元素,故C不正确;
D、X是氯离子,Y是钾离子,M是氩原子,N是氯原子,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故D正确。
故选D。
2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 解析:D
A、质子数相同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说法错误;
B、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区别,核外电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相同,故说法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说法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