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
屠群峰
摘要:以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按年度、省市、专业大类分析入手。

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对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点进行了关联度分析,以考量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和受益面.并提出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关联度;建设方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项目。

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有着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其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

本文从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入手.对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点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并提出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一、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
(一)国家精品课程按年度分析
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通过6年的建设。

至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达605门(表1)。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

是“十五”中期至“十五’’末;第二阶段自2006年始,属“十一五”期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达605门.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

从2003年的24门增加到2008年的196门。

作为“十一五”期间的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共470门.按“十一五”期间建设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1000门计算。

则2009—2010年尚需建设530门.年平均265门.年平均门
数超过“十一五”期间前三年的任何一年。

(二)国家精品课程按省市排序分析
在全国31个省市中有28个省市拥有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

宁夏、青海、西藏无l门国家精品课程。

按各省市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多少取前10位进行排序(表2)。

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浙江和江苏。

广东省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在全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中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最多。

而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为40多所.且拥有平均每校有1门以上的国家精品课程。

2.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关。

如浙江省教育厅将省级精品课程纳入每年的教学专项检查范围,以推进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将精品课程建设成效作为教师晋升技术职务的教学业绩等。

3.与高职高々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关。

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至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已在全国范围确定了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这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由于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年度检测目标.故建设成效相对显著。

(三)国家精品课程按专业大类分析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分为19大类78类.根据2003—2008年高职教育605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17门为公共基础课)按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大类进行归类(见图1)。

1.按专业大类的专业点排序.排在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财经大类。

这些精品课程所在的专业大类在全国范围的专业点相对较多。

2.制造大类国家精品课程最多,达113门;其次为电子信息大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和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有关。

行业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较少.如水利大类和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公安大类、法律大类.其专业拓展的面较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3.国家精品课程门数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性质有关.公安司法、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较少。

其所设臵的专业点在全国范围内就较少。

加之公安大类、法律大类中的司法技术类为国家控制专业.其他学校无法设臵。

二、离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专业点的关联度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具有以点带面。

以典型拉动一般。

以共享普及全体。

最终使学生、教师和所有高校成为受益者。

所以.国家精品课程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

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与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中拥有的精品课程的数量有关.即与各专业或专业群所拥有的精品课程有关。

一般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某专业大类所设臵的专业点多。

其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多.如此匹配才能真正提高共享程度和扩大受益面。

按各专业大类设臵的专业点所占的比例与各专业大类所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比例进行
关联度分析.可以考量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

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为605门。

其中有17门为公共基础课,按588门在19专业大类中的比例进行分析(图2)。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

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为:设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全国设臵的高职专业点为参考数列Xo,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为被比较数列(因素数列) 且
则关联系数为:
式中: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max,△min为各个类的绝对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显然是关于专业大类的函数,如果对取其平均值。

则得到的X。

与臵之间的关联度,即
通过计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专业点
与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的关联度为。

两者的关联度为0.756.应认为两者关联程度较大。

说明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较大,从图2中粗略可见,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精品课程与相关专业点有较大“错位”.但这些专业点的开设相对投入较少。

如电子信息大类多为计算机类专业.凡是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又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机房.均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学校设臵的辅助专业: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建设重点专业的同时,会派生出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点。

三、高职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从课程的评价角度看.精品课程应包括“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不是强调一门课程的改革.应体现其系统性。

应以I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要切入点。

引导课程设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皮之不存.毛将蔫附”,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在工学结合课程标准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一)教学团队应体现合作性
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首先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包括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均较合适.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等。

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的开发必须强调教学团队的作用。

其一,课程的开发必须校企合作,只有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的最新技术结合。

把课堂搬到企业中去。

才能成为精品;其二,课程组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

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其三.课程的开发必须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员参与,制作相关的网页、课件,开发在线自学系统和测试系统,交互平台等。

(二)教学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和适用性
一流的教学内容来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臵.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设计意识上.体现在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上。

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课程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有无设计意识上.课程的设计意识是一种追求完美,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超越经验主义和传统习惯的约束.以科学性、高效率、整体化、有特色为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

教学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要求。

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性。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体现一体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坚持融“教、学、做”一体的原则。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学习情境的创设。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现代技术手段.以解决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性课程的设计问题。

(四)教学资源应呈现立体化
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系统.建立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质量工程的课程政策导向下.优质的精品课程必须面向所有高职院校的师生.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重视教学资源的反馈评价.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

精品课程的构成包括一流的教材。

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教材不仅要反映内容的更新,还要反映教学方法的创新。

使教材系列化、多媒化。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五)教学管理应满足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主要指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管理.也包括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

随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实施往往与现有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相矛盾.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使得课程的教学实施必须在课堂、实训室、企业中交替实施.这与学校按周为单位的教学安排相矛盾。

学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

学校应建立对精品课程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以促进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更新和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使学生、教师和所有高校受益。

同时,学校应建立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随机、专项检查。

找出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给予指导性的建设方向。

对课程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投入大、效果好的给予奖励。

四、结束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选取的一个突破性措施。

精品课程不仅要解决高校扩招后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为高职教育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指明了方向。

开辟了道路。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为了造就国家精品课程.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理解高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设计方法,催生出高质量的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类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瞢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r7.
[4]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5]首珩.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内涵的探讨忉.中国成人教育,2008.(1):98—99.
选自:《教研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