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思,以思促学——让学生带着问题与任务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邮箱:***************.com
数学教学通讯
2020年7月(上旬)<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着重于思维训练和逻辑能力培养。
从小学开始,
教师就应该定好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上诱发思考,让其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后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温习,这样积累下来,学生的数学能力
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带着问题教学———产生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是
一门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科。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化,此时拼命灌输是无济于事的。
作为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要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任务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他们就乐意去学习,学习成效也会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学《认识除数》时,教师可充分应用兴趣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时
指出除数是相对于加法、
减法、乘法而言的,除法存在除尽与除不尽的情况,除法可以用平时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摆放演示。
此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六个苹果,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这六个苹果,由你来分,分给爸爸妈妈还有你自己,你看看每个人能分多少个呢?小学二年级学生立马来了兴趣,
因为这跟自己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纷纷举手回答,探究得出可分成三份,每份有两个苹果。
摆放完成后,教师告诉学生们,这就是除法,6除以3等于2。
教师可拓展提问:如果把9个苹果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你自己(共5人),每个人能分多少个呢?同样邀请小朋友上台摆放,但不管怎么摆都摆不合适。
对此,教师可以解说到:这个小朋友遇到的问题就是除法除不尽的问题,需要将苹果拆分才能分配,这是你们以后会学到的知识。
经过这样一番互动,
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到了极致,学习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下课后,教师还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将十根香蕉平均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你自己,看每人能分到几根,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往往要以兴趣为前提。
如果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怎样操作才行,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另外,他们的接受能力差,也是听不明白的。
以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感兴趣的食物、玩具作为参照,他们便能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领悟,教学效
果往往也能有所体现。
带着问题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应该和实践相结合,
尽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提出的问题,应具有生活的属性,这样学生能理解老师所讲述的知识。
以疑促思,
以思促学———让学生带着问题与任务去学习
陈晓霞
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226241
摘要:小学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并逐步成型的阶段。
因此,发散思维便显得
尤为重要。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使他们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小学
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和
任务;课堂效
率
作者简介
:陈晓霞(1974-),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素养养成策略研究。
75
投稿邮箱院***************.com
数学教学通讯
>2020年7月(上旬)
比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注重与实践操作联系。
首先,
教师拿出三个角放在课桌上,并指出:两边垂直的即是直角,两边向外倾斜的即是钝角,两边向里倾斜的即是锐角。
接着,教师拿出一根直的绳索,将一根木棍垂直放在绳索中间(不穿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看到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回答:两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将木棍倾斜,再次提出问题:你能看到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纷纷作答:两个角,分别是锐角和钝角。
此时,
教师解说到:其实这条笔直的绳索,也能形成一个角,我们叫它平角,有180度,是两个直角的总和,也是刚才的一个钝角和锐角的总和。
教师的操作给学生一好的示范,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认识,可邀请学生上台来操作演示:
请两名同学拿住绳索的两端,一个同学不动,另一个同学绕着这个同学旋转。
当旋转刚好一圈时,教师讲解到:其实平角并不是最大的,你看这个角,绕了整整一圈,这样的角叫作周角。
至此,学生顺势认识了360度的周角。
通过一根绳索,
就让学生完完全全认识到各种角。
课后,教师布置任务: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钝角,哪些是锐角,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在该案例中,教师利用操作实践,具体说明直角、锐角、平角、周角等问题,同时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让学生对角的
知识进行深度领悟。
、
带着问题学习———引导联想
其实带着问题学习的最重要一点,
就是促进学生产生联想,
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关键。
如果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数学将十分吃力,也注定是事倍功半。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联想,学会举一反三。
比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提出的问题和带回去的任务都应该具有举一反三性。
教师指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一步是先算乘除,第二步是再算加减,如:478-145÷5×6+46,运算顺序是先算145÷5,再乘以6,最后算加减。
同样的运算,教师可以举出三到四题,请学生们说说运算顺序。
另外,教师指出: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如:(70+10)÷(18-10),先算括号里的,再做除法。
讲清楚这些之后,
教师就可以提问了:6×(30+70)÷3-2×(18-10),这道题目该怎么算呢?问题看着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算法,皆可迎刃而解。
对这个问题,教师还可提问:为什么不先算乘法?如果3-2用括号括起来又会是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提出来后,笔者相信,学生能完全理解并且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可布置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带回家重温,第二天检查并且温故。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牢固掌握了。
举一反三能力是数学课堂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
只要理解了解答的思路和运算的规则,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题目均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就像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管多长的运算,也不管有多少个括号,更不需要管加减乘除怎么排列,最终都能算出来,而且不会算错,这便是通过提问、解答、布置任务、重温等连贯的教学方
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
带着问题学习———寻找规律
学习数学,找规律很重要。
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产生联想能力,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促进学生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找规律,
看似简单,实则是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
在教小学数学时,教师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拥有数学思维能力的优秀学生。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
时。
教师提问:找规律一般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一般是注意颜色的排列组合、数字的排列组合、和
的排列组合、积的排列组合等等。
教师补充道:
就是寻找其中潜在的规律,据此推出下一步下一个是怎样的。
比如:
图1
1+2的和是3,随着方框向后移动,
他们的和会有什么变化?教师这样提问到。
反应快的学生立马会回答:
和分别是3、5、7、9、11、13、15、17、19。
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它们的和,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回答:随着方框向后移动,得到的和每次都会增加2。
教师对该同学予以表扬,肯定他的发现。
教师继续深究:为什么每次都会增加2,这个规律它是如何来的?该生继续作答:
因为每次方框向后移动一格,相当于两个数字都向前进了一位,所以加起来就多2了。
另外一个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方框的右边数字依旧在,
只不过是它的前一位数字变成了后一位数字,
后一位数字比前一位数字正好多2,比如3-1=2。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不仅能找到规律,而且知道该规律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只要掌握了归纳总结技巧,对所有规律的寻找都能得心应手。
课堂后,教师布置一些找规律的作业,学生们把任务带回家,通过回想老师的提问,回想老师的归纳关键点分析,可以充分锻炼他们归纳总结找规律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带着问题任务去教学,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学习,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产生学习兴趣,学
会与实践相联系,提高举一
反三的思维能力,锻炼
归纳总结找规律
的技
巧。
以疑促思,以思促学,教学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