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饿的毛毛虫主题系列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主题系列活动
壹、主题由来:
根据观察,小三班幼儿的阅读特点是:非常喜欢听故事,自主阅读时经常更换图书,部分孩子翻书时不按顺序翻页,对图像鲜明以及和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图书很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推测不感兴趣,也不知道推测。
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有针对性地增强幼儿的阅读体验,体验越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孩子的阅读欲望越强烈。
于是,教师想通过阅读主题活动激发小班幼儿前阅读兴趣,引导小班幼儿学会自主阅读。
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语言简单,色彩鲜艳,主体角色鲜明。
选择此绘本开展活动,一方面可以强烈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多领域展开多种活动,从各方面增强孩子们的体验。
贰、活动目标:
1、增加幼儿多方面的阅读体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2、培养幼儿的倾听、观察、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叁、活动网络图:
肆、主要活动及目标:
活动一:讲述故事《好饿的毛毛虫》
目标:引导幼儿了解绘本故事;激发幼儿对绘本故事、对毛毛虫的兴趣
活动二:美术活动——粘贴毛毛虫
目标: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审美的情趣;促进幼儿精细肌肉的发展
活动三:儿歌《拉绳毛毛虫》
目标:引导幼儿喜欢并能初步和着音乐节奏跟读儿歌;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朗读。
活动四:复述故事《好饿的毛毛虫》
目标:引导幼儿看图把故事复述出来
活动五:数学活动——好糊涂的毛毛虫
目标:、引导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六:印染蝴蝶
目标:引导幼儿学会使用滴管;初步培养幼儿色彩搭配感
活动七:表演活动《好饿的毛毛虫》
目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表演需要的要素:语言、动作、表情;让幼儿感受表演的快乐,喜欢表演
伍:具体活动内容:
活动一、讲述故事《好饿的毛毛虫》
一、活动名称:讲述《好饿的毛毛虫》
二、活动准备:《好饿的毛毛虫》的立体绘本书、毛毛虫的小谜语
三、活动过程:
T: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小昆虫的故事,这种虫子喜欢吃叶子,身上有毛,有足,是那种昆虫?
S:毛毛虫
T:对,讲一只毛毛虫的故事。
T:你们看,这只毛毛虫的眼睛在看谁啊?
S:看外面。
T:它在干什么呢?这本故事书的名字叫《好饿的毛毛虫》
S:我在家里看过这本书
T:哦?是吗?你们家的书里面的毛毛毛虫会动吗?
S:不会,是书
T:今天,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看的这本《好饿的毛毛虫》里面的毛毛虫会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S:好
T:月光下,一只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T :好啦,故事讲完啦,好听吗?
S:好听。
T:故事里面,那只毛毛虫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啊?
S:一开始是小的
S:一开始是一个蛋
S;去找东西吃
T:一开始啊,毛毛虫是一个小小的蛋,后来,它从蛋壳里面爬了出来,是一只又饿又小的毛毛虫。
然后呢
S:后来长大了
T;怎么长大的呀?吃了什么东西啊?
S:苹果、梨
T:它星期一,吃了?
S:一个苹果
T:肚子怎么样?
S:还是好饿
T:星期二,它吃了?
S:两个梨……
(教师依次问到星期六,孩子们回答)
T:那吃了这么多东西,那天晚上,毛毛虫的肚子怎么样啦?
S:好痛好痛
T:那怎么办呢?
S:它吃了一片叶子,感觉舒服多了
T:后来,它是不是长大啦?变成了一只又肥又大的毛毛虫。
它给自己做了一个房子,叫做?
S:茧
T:它在里面住了多久?
S:两个星期
T:后来,它怎么出来啦?
S:咬了一个洞,
T:变成什么了?
S:变成蝴蝶飞了出来!
T;那,看完这本书,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动动脑筋,看看你们想问什么?
S:老师,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啊?
T;你们觉得呢?
S:毛毛虫长大了。
S:因为毛毛虫是蝴蝶的宝宝
T:恩,小朋友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具体毛毛虫为什么会变成蝴蝶?它是怎么变成蝴蝶的,我们下次活动再和小朋友们说,好不好?
S:好!
四、活动反思:
对于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很多幼儿在家里或者是图书馆都有阅读过,但是立体书,孩子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对书里面能动的毛毛虫和立起来的大树都非常惊讶,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教师讲述的过程,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立体绘本上。
阅读第二遍,看图书问孩子们问题时,有一半的孩子能按照教师指示的图画内容回答出问题。
孩子们对于毛毛虫为什么会变成蝴蝶也很感兴趣。
教师反问孩子们:那你们觉得为什么毛毛虫最后会变成蝴蝶呢?时,有幼儿回答:因为毛毛虫是蝴蝶的宝宝。
此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
对《好饿的毛毛虫》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活动目的也达到了。
活动二、美术:粘贴毛毛虫
1、活动名称:美术活动粘贴毛毛虫
2、活动准备:彩色不同大小的圆片、彩笔、
3、活动过程:
T:老师这块地毯上有几个小圆圈,我想做成毛毛虫,你们告诉我需要怎么做?:S:幼儿把他们粘在一起
T:怎么粘,是这样粘吗?
T:(教师错误示范)
S:不对,应该把它们连在一起粘
T:恩,好啦,那我想问问小朋友,是不是身子只可以有一种颜色?”
S:(一部分幼儿说是,一部分幼儿说不是)
T:可以看你们自己的喜欢,如果你想做一只彩色的毛毛虫,就可以用多种颜色的圈圈做身子,如果你只喜欢一种颜色,就做一种颜色的身子。
T:你们看毛毛虫还缺什么?
S:脑袋、眼睛、脚
T:那它的脑袋我选这个最后的小圆圈做吧。
脑袋上有什么啊?
S:脸、眼睛、鼻子
T“眼睛怎么画?
S:两个圆;两个点;
T:这样画行吗?(教师示范)
S:可以
T:那毛毛虫还有什么没画?鼻子怎么画?
S:不知道
T:那就点一个点吧
T:嘴巴呢?
S:桃心嘴
T:行,给它一个桃心嘴.还有什么没有画?
S:毛毛
T;毛长在哪里?
S:身上
T:画长长的,这样的毛好看还是这样短短的毛好看?
S:短的。
T:还有什么没有画?
S:脚
T:这样画行吗?
S:可以
T:好啦,那粘贴毛毛虫做好了。
一会儿你们每个人来自己画画。
希望你们自己做的毛毛虫是你们自己的,有你们自己特点的毛毛虫。
老师不喜欢一样的毛毛虫。
4、活动总结与反思:
这次毛毛虫的制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幼儿对毛毛虫的各个部位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对毛毛虫的制作兴趣。
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各种不一样的毛毛虫:有刘宇博的“史上最长毛毛虫”,还有程帆启的“慧眼毛毛虫”还有李宝
颐的“温馨毛毛虫之家”等等,孩子们的作品真正彰显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作品,这个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孩子们独立完成美术活动的自信心!但是从此次粘贴活动也可以看出来,孩子的绘画水平是有个体差异的,有几个孩子拿彩笔还不大会拿。
活动三、语言:儿歌《拉绳毛毛虫》
一、活动名称儿歌《拉绳毛毛虫》
二、活动准备图文并具的儿歌纸、音乐朗读磁带
三、活动过程
T:上星期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毛毛虫。
叫:拉绳毛毛虫,是一种玩具,它身体会伸缩,脑袋还能震动,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怎么说的?
教师放和着音乐节奏的儿歌
“花园里,开红花。
宝宝要去外婆家,起早早,穿穿好。
带上聪明的虫宝宝。
虫虫身体会伸缩,虫虫脑袋能震动。
走一走,摇一摇,激发潜能是个宝!”
T:怎么样?录音机里面的小朋友读得好不好?
S:好
T: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儿歌吧。
教师出示儿歌纸,教幼儿一句一句朗读。
接着是玩“儿歌接龙”的游戏,我说一句,他们说一句。
最后是和录音机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这首儿歌。
S:最后,孙浩正小朋友问了一句:老师,什么叫做激发潜能啊?
T:激发潜能就是你身体里面有好多好多的聪明细胞,但是外人却看不出来。
激发潜能就是用一种正确的方法把你身体的聪明细胞让其他人看得见,展示出来!
四、活动反思:
这首儿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难记住,难点在:情节转换比较多,幼儿不容易记住段与段之间的连结句子。
教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儿歌纸没有发挥很大的效果,因为孩子们现在还很难建立起儿歌每句话的首字与图片的关系,儿歌接龙的过程进行得也不太顺利,因为孩子们对于儿歌记不太熟,只有部分幼儿:比如孙浩正、李宝颐才能接起来。
活动四、语言:引导幼儿看图讲述《好饿的毛毛虫》
一、活动名称:看图讲述《好饿的毛毛虫》
二、活动准备:会本书
三、活动过程:
活动引入——
T :先玩一个小游戏好不好,玩我们前几天教过的小游戏”“一像棍子,二像……三像…….”游戏结束。
T:“好啦,我们的故事马上就要开始啦,小朋友注意听故事,故事结束后,我要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来讲故事”
T:“故事的名字叫?”
S:“好饿的毛毛虫”
T:“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这是谁的蛋?”
S:“毛毛虫的蛋。
”
T:星期天早上,太阳出来了,它要去找一些?”
S:“找东西来吃。
”
T:“星期一,它吃了?”
S:一个苹果
(这样的问题式阅读一直持续到故事结尾,幼儿都能跟着讲述)
T:好啦,故事好听嘛?
S:好听
T:杨老师要表扬全部的小朋友,今天在听故事的时候你嫩都是很好的小听众,安静听,没有吵闹到其他小朋友。
今天,有个特别的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班,它是?S:毛毛虫
再次强化幼儿的记忆——
教师请出玩具毛毛虫,做成吃的样子,和幼儿再读一次绘本。
读第二次回本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冯逸楠)问到:毛毛虫是怎么给自己做茧的啊?(教师回答:毛毛虫吐丝坐茧)
引导幼儿回忆——
T:今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听故事听得好,讲故事也讲得不错,谁还记得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
教师依次询问到星期六
幼儿自主讲述故事——
T: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T:请巩恪
T: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S:故事的名字叫:好饿的毛毛虫,月亮升起来,有个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一天早晨,小小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去找吃的。
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
T:肚子怎么样?
S:肚子还是好饿
巩恪一直能讲到星期六吃的食物,“纸杯蛋糕”没说清楚。
T:那天晚上?
S:那天晚上它肚子好痛好痛。
吃了一片叶子,感觉好多了。
他把自己包在一个茧里,住了两个星期
T:怎么出来?
S:咬了个洞,从茧里飞了出来,变成了一只蝴蝶。
接下来,教师请了另一个男生来讲故事——请桑子潇
桑子潇的故事:一天晚上,一个蛋躺在叶子上,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个从蛋里爬了出来。
它要买东西吃。
去吃苹果,星期一,他吃了一个苹果。
T:教师问饱了吗?桑子潇答:“饱了。
”T:“那还吃吗?”S:“还要吃”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李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幼儿一直说到星期六,没有错误)那天晚上,肚子还是好饿。
T:“你看它表情”S:肚子好痛好痛。
吃了一片叶子,感觉舒服多了。
毛毛虫变成好大好大。
做了个茧,呆了两个星期,把茧子咬了一个洞,从里面怕了出来,变成了一只好大的蝴蝶。
最后,教师说把毛毛虫和书放在图书区,请小朋友自主去看。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该活动整体上来说都比较成功,幼儿在听教师讲述和听小朋友讲述故事的时候都能安静倾听。
整体上,幼儿对故事内容都能简单复述。
幼儿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
方式,喜欢在集体面前讲故事。
积极性很高。
为了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在集体面前讲述的故事,每次午饭后,都有请小朋友讲述的活动。
教师在阅读区的指导中注意组织孩子们讲述故事。
活动五、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活动名称:数学活动——好糊涂的毛毛虫
二、活动准备: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字块、水果图片
三、活动过程:
T:月光下,一个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波”的一声,一只又小又饿又糊涂的毛毛虫从蛋壳里钻了出来。
它伸伸头,向四周望了望,想找一些东西吃。
它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果园里,有苹果、草莓、梨、西瓜和香蕉。
它正想要抬头,爬上苹果树啃个苹果。
树爷爷笑眯眯地对它说:“小毛毛虫,你肚子饿了吧?我们这里有很多果子,但是这里所有果树都被施了魔法,每一棵果树都是听秘密口令的。
我们的秘密口令就是“今天是星期几,你就吃几个果子”,吃多了和吃不够,你的肚子都会变得好痛好痛,你听明白了吗?”
T:树大爷说的这个秘密口令,小三班的小朋友明白吗?“星期几就吃几个水果?”
S:部分孩子点头,部分孩子摇头。
T:星期几就吃几个果子?比如说,星期一,要吃?
S:1个水果。
T:星期二,要吃?
S:两个水果
T:星期三要吃?
S:三个水果。
T:恩,好,小三班小朋友都很聪明。
糊涂毛毛虫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
它很想吃果园里的苹果,现在要请小三班小朋友来帮忙。
一会请你们告诉毛毛虫,星期几,它该吃几个水果好不好?
T,星期一早上,太阳升起来了,毛毛虫爬到了草莓树旁边,它想起了树爷爷说的口令,星期几就吃几个水果,今天是星期一,应该吃几个水果呢?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和大家说说,今天是星期一,毛毛虫应该吃几个草莓,然后你从盒子里面选出几个放在星期一的字旁边。
请X1小朋友
S:(排列正确)
接下来的任务中,排列到4的时候,上来的小朋友排列错了。
请了其它小朋友纠正。
T:小三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帮糊涂的毛毛虫正确迟到了水果。
毛毛虫说,谢谢小三班的小朋友
四、活动反思
活动总体上对小朋友的吸引力还挺大的。
全班幼儿都能安静倾听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请小朋友上来回答星期几要吃几个苹果这个环节,孩子们的声音不太大,六个孩子正确摆出水果有五个。
活动的缺点主要在于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水果的数量和种类不太多,对部分孩子们的挑战不太大。
且,笔者也在思考,星期几对应吃几个苹果属不属于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是时间名词,一个是数量词,能否这样产生对应?
活动六、印染七彩蝴蝶
一、活动名称:印染七彩蝴蝶
二、活动准备:调好的颜料、不同大小的蝴蝶样式的宣纸
三、活动过程
T:教师先出示滴管,孩子们,你们先看周老师手上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S:管
T:恩,它的名字叫做“滴管”你们看,这个工具能汲水,怎么汲水呢?你们看看S:孩子们看到水吸上来了,哇地一声。
T:怎么汲水呢?首先,三个手指捏住这个滴管的头,用力把滴管里面的空气宝宝捏出来,一直捏着放到颜料水上,接触到颜料水后,马上松手,就把颜料吸上来了。
你们来试试
S:孩子们自己试了一试,大体上都会用,开始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接触颜料时松手,导致水吸不上来。
T:好啦,你们现在都会用滴管了,你们看周老师这边还有什么东西?
S:白蝴蝶
T:恩,对,我们把这个白蝴蝶对折,然后,拿起滴管,吸颜料,吸上来后,轻轻地给蝴蝶滴颜色,比如说,如果你先吸上来的是红色,那你就先把红色先滴完,再吸别的颜色。
明白吗?
S;明白。
孩子们就开始给白蝴蝶滴颜色,教师准备的蝴蝶是对折的蝴蝶
四、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的进行是小组活动,教师能比较方便照顾到每个幼儿。
孩子几乎都能正确使用滴管,活动进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小朋友在滴颜料时太用力,导致纸张会被弄破。
还有,水粉颜料的颜色不大好看,可以更换水彩颜料。
教师在给幼儿展开蝴蝶的时候要等到蝴蝶八分干的时候展开。
活动七、表演活动《好饿的毛毛虫》
一、活动名称:表演活动《好饿的毛毛虫》
二、活动准备:绘本需要的头饰
三、活动过程:
T:小三班小朋友,上次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里面看了一个表演,是叫什么名啦?S:嫦娥奔月
T:那个表演好不好看?
S:好看
T:今天,我们班也要进行一个表演,就演那个《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S:部分幼儿能跟着教师一起讲述,但是只是小部分
T:恩,大家都记得很清楚,那,要表演的话,是不是需要演员?
S:是
T:那要演《好饿的毛毛虫》的话,需要哪些演员呢?
S:我来演,;我想演
T:不,老师的意思是需要什么演员,都有谁在里面
S:有蝴蝶
T:蝴蝶,还有呢
S;毛毛虫
T:还有呢?毛毛虫去干什么啊?
S:去吃东西,
T:那它吃的东西是不是需要人来演啊?
S:恩,
T:那这样吧,选六个演员分别演周一到周六毛毛虫吃的东西,然后选一个人演叶子,还有一个人演蝴蝶。
现在导演开始选演员。
T:好了,演员选好了,那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舞台?你们说舞台在哪里比较好
S;在中间。
T;在中间的话后面的小朋友就看不到了,这样吧,把那边的小朋友移到这边来做。
我们的前面是舞台,好不好
S:好。
T:好了,演员要注意了,跟着我讲的故事来,注意听,轮到你演的时候你就要准备好啦。
毛毛虫开始是一个蛋,身体就要蜷缩着。
演食物的小朋友,老师说吃到你的时候你就要动一下好不好。
S:好。
T: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幼儿开始表演
第一次表演结束
T:你们觉得刚刚在表演里面,谁演得最好啊?
S:XX小朋友
T:为什么呢
S:因为毛毛虫吃到他的时候他动了一下
T:还有吗?还有哪个演员你们觉得也演得很好
S:XX2
T:为什么呀?
S:因为他动了一下。
T:老师觉得亮亮应该可以把他的角色演得再丰富一点,一开始是一只蛋,就先蜷缩着,后来变成了毛毛虫,要慢慢地爬出来。
然后,住在茧里面的时候,也要蜷缩回去。
蝴蝶飞出来的时候可以在观众面前飞过去,这样比较好看。
还有,一定要记得跟着老师的故事来。
然后,就是毛毛虫通过吃完东西的时候要对着观众说:可是,我的肚子还是好饿。
明白吗?S:明白
T:那我们再来演一次。
选演员,教师个别指导
第二次表演结束。
教师引导观众鼓掌,演员谢幕。
四、活动反思:
1、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的毛毛虫语言虽然简单,但是故事里角色无语言,纯属从他人角度来讲的故事,所以在给幼儿演的时候,小演员没有台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表演的效果。
2、幼儿初次进行表演,演毛毛虫的幼儿没有完全放开。
在动作和表情的诠释上还是不够。
但是总体上来看,第二次的表演效果比第一次的好。
看来教师的引导示范是有一定效果。
3、值得一说的是从幼儿的精神状态上来看,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很强烈。
很投入,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4、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的那个片段,孩子们不大能跟得上,原因可能有:一,离开书本,幼儿没有图,讲述困难。
第二,幼儿难以组织要语言跟得上老师的讲述。
因为在星期六吃的食物中,老师已经忘记吃了什么了,但是孩子们的提醒特别到位,而且都是按着顺序说的。
说明孩子们对于绘本有一定的熟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