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识别与优劣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识别与优劣势分析
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是江西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之一。

研究和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对优化江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

近几年,我国把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发展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江西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以赣南脐橙、绿色蔬菜、有机茶、油茶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建设赣东、赣中、赣南的生猪重点县,巩固发展常规渔业、特色渔业,着力扩大创汇渔业。

积极研究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将初步探讨如何识别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及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具备哪些优劣势。

一、理论概述
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作用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而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国内外学者也有论述,如Oklahoma商务部把集群活动概括为农业生产、农业支持和增值加工。

而宋玉兰则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农业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大量农业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通过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

据此,本文认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指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区域产品及生产优势,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产业链及相关支撑机构形成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具有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产业集合体。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关于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的研究有很多。

当前,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区位商(LQ)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法(PCFA)、多元聚类法(MVC)、图论法(GT)和网络流法等,最常用的定性方法是波特提出的案例研究法。

区位商法主要用于中观层面的分析,侧重区域行业间的空间集聚功能和经济功能联系。

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用区位商对地区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和分析,但对农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产业集群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尝试结合所研究的对象特性,采用区位商(LQ)法对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识别与优劣势分析。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又称专业化率,所谓商就是比率的比率。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产业集群的效应可以由区位商的大小得到体现,其计算公式为:
LQ=(eij/ei)/(Ej/E)
这里LQ指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指i地区j产业的产值(产量);ei指i地区的总产值(总产量);Ej指全国j产业的产值(产量),E指全国的总产值(产量)。

当LQ>1时,表明j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j产业在i地区具有集群效应,j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

LQ越大,集群效应越大。

一般来说,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或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业;当LQ=1时,表明i地区j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LQ<1时,表明i地区的j产业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以进口为主要导向[1]。

二、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识别
本文计算区位商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04—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的《全国农业统计提要2003年—2006年》和2004—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根据江西省地域种植和农产品生产特点,选取了统计项目中的14种主要农产品为计算对象。

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得出江西省14种主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LQ系数分布表(表1),结果表明:
2003—2007年间,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中,水果(柑橘)加工产业、水产品(淡水)加工产业、肉类加工产业、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林产品中的油茶籽产业以及蜂蜜产业的LQ均大于1。

而在2007年,除以上6种农产品加工产业外,以花生、芝麻、油菜籽为原料的油料加工产业的LQ也大于1。

显然,柑橘、水产品、肉类、粮食、蜂蜜、油料、油茶籽这7大加工产业均存在产业集群现象。

LQ小于1的是蔬菜、茶叶、棉花、烟叶、禽蛋、奶和糖加工产业,说明这7大产业不存在产业集群现象。

三、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劣势分析
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如果各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能比较密集地利用其丰富生产要素的商品,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

因此,那些能密集地利用本国或地区充裕生产要素的生
产部门或产品,则具有相对优势。

区位商分析方法即是依此理论反映区域产业优势的[2],LQ越大,区域产业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对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做出判断。

(一)显著优势产业
柑橘、淡水产品、油茶籽、粮食(稻谷)5年来的LQ均大于2,说明这4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处于显著优势地位。

1.柑橘加工产业
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柑橘,以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重庆、贵州和台湾等11个省(市、自治区)为主产区。

2003—2007年全国柑橘LQ排名中,LQ大于1的省市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重庆、贵州,其中江西柑橘的LQ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毫无疑问,江西柑橘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且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

柑橘是江西传统优势产业,以赣南脐橙和南丰蜜橘为主。

赣南已有1 50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

近20年来,在自然禀赋和政策支持的优势下,赣南的柑橘有了较大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以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中山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围绕柑橘的种植、保鲜、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柑橘产业集群也日渐成熟。

同时,柑橘产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群体,江西的柑橘产业既要面对来自以上10个省市的压力,又要面对来自国外如美国脐橙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

2.粮食(稻谷)加工产业
2003—2007年粮食(稻谷)加工产业LQ大于1的省份有10个,而江西省粮食(稻谷)加工产业LQ值5年来一直排在第一,江西粮食(稻谷)加工优势非常显著。

事实上,粮食加工业一直是江西省主导产业,从原材料生产到粮食深加工,江西已经创立了以“江西米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产业。

此外,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酒产业优势也非常显著。

3.淡水产品加工产业
图1表明,2006—2007年淡水产品中LQ大于1的省份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

江西的LQ系数5年来仅次于湖北,2004年还排名第一,江西淡水产品产业集群成熟,优势明显的格局显而易见。

近两年,江西的淡水产品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9月,全省34家省级水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6.3万户,600多家渔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2万户,全省5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渔业重大项目正在实施,其中两个已竣工。

4.油茶籽产业
2003—2007年,在我国产茶籽油的14个省份中LQ大于1的省份有6个,说明茶籽油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而6个省份中的LQ中,江西省排名第3,说明江西省茶籽油产业在全国仍具有集聚优势。

山茶油产业是在传统油料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健康消费盛行的今天,健康、天然、营养已成为人们选择食用油的标准,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山茶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年江西省大力开发有机山茶油,共有山茶油加工企业35家,以青龙高科、绿海油脂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潜在优势产业
LQ大于1说明产业存在聚集现象,但一些小的、新兴的产业集群,专业化并不一定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可以把判别标准定为1.4,凡LQ大于1.4的产业判断为已经具有产业集群,LQ在1.0~1.4之间的产业可认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3]。

肉类、蜂蜜和油料加工产业已经具备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存在一些初始企业,如“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江西国鸿集团等,但这些产业还处
于集群形成的初始阶段,属于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三)新兴的集聚产业
LQ小于1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尚不存在产业集群的可能,但却可以通过LQ的年均增长率来判断其是否属于有增长潜力的产业。

有学者认为新兴的产业集聚可通过分析雇员等方面的增长趋势,或通过对区域产业的认识及与区域人士的访谈加以判断。

[1]本文通过对LQ小于1的7大产业进行年增长率计算,结果(见图2)表明,最有潜力的产业是烟叶加工产业,其次是蔬菜、茶叶、禽蛋产业。

烟叶种植一直是江西省的传统产业,但在全国并不具备产业优势。

由于烟草在地区税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对烟草业在政策、资金上予以了一定的扶持和倾斜。

随着中国烟草业的两大巨头红云烟草(集团)与红河烟草(集团)的联合重组,各地区烟草企业跨省重组的风头正劲,江西省也提出了加快烟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目标。

目前,已完成了江西中烟与南昌卷烟总厂的合并重组,江西烟草产业集群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可以预测,烟叶加工应该是江西省未来有潜力的集聚产业。

(四)比较劣势产业
无论从LQ值还是年增长率来判断,江西省的棉花、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都处于弱势状态。

江西有棉花种植的自然优势,十分适宜种植棉花,同时也是我国棉花主产省份之一,但由于“两小一土”加工设备和非法加工企业的大量存在,棉花收购市场相当混乱,这大大挫伤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使得近5年的棉花产量逐年减少,棉花质量水平也很低。

由于缺乏规范的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加之产业链松散,江西棉花产业尚缺乏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由于我国食糖消费水平低下,导致制糖产业发展滞后。

而江西又是我国甘蔗种植的低产省份,制糖产业发展更落后于其他省份。

相关预测报告表明,未来十年中国将是世界食糖最大的潜在市场,要发展中国的制糖业,产业集群是必行之路。

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的奶类产量一直在20多位。

几年前,江西唯一的
传统奶制品品牌“英雄”的消失,使得江西的奶类加工业一直处于产量低、奶类加工企业少的状态。

随著江西“阳光”乳业集团的兴起,江西的奶类产业发展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计算江西省2003—2007年的14种农产品加工产业LQ,运用LQ相关理论及其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通过与全国相关产业区位商对比,结合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因素分析,最后确定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状况如下:
1.水果(柑橘)加工产业、水产品(淡水)加工产业、肉类加工产业、粮食(稻谷)加工产业、油料加工产业、林产品中的油茶籽产业以及蜂蜜产业均存在产业集群现象,而蔬菜、茶叶、棉花、烟叶、禽蛋、奶和糖这7大产业不存在产业集群现象。

2.水果(柑橘)、水产品(淡水)、粮食(稻谷)和油茶籽加工产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集群,并在全国居于显著产业集聚优势地位。

3.肉类、蜂蜜和油料加工产业已经具备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但尚处于产业集群形成初始阶段,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4.烟草、蔬菜、禽蛋和茶叶产业虽然不存在产业集群,但从年均增长率可以进一步判断出,烟草加工产业是江西省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集聚产业,而蔬菜、茶叶和禽蛋产业尚需创造更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5.无论从LQ值还是年增长率来判断,江西省的棉花、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都不具备产业发展优势,要形成产业集群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加大成熟产业集群的对外扩张。

对于已具备成熟集群现象的水果(柑橘)、水产品(淡水)、粮食(稻谷)和油茶籽加工产业,应该注重全国乃至于世界品牌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外出口。

同时,在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引导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以提高国内外的竞争力。

2.加强对潜在优势集群产业的投资和管理力度。

对于肉类、蜂蜜和油料加工产业,可利用其区域优势,培养更多的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间合作,变潜在优势为显著优势。

3.抓住潜力产业,不放弃弱势产业。

为有集群潜力的烟草、蔬菜、禽蛋和茶叶产业创造一切内外在条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整合零散、小规模
的家庭式加工企业。

对于棉花、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要鼓励农民种养殖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利用本土自然资源优势,培养原始企业,建立原生型或嵌入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1).
[2]邬义均.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周叔莲.中国地区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