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
tHe tALeNted
编辑 王雪娇
通过多种形式、多元化的联盟,借助资源优化、对口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团实力的提升,使得联盟各方共赢;还可以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等。

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药护理人员到中职卫校兼职代课,中职卫校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同时兼带实习生。

就教学而言,中职卫校的教学专家和医院的专业人士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切实将学校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笔者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办学模式:第一,专业共建,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养,在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充实了医院的人才储备;第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在第一年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各学科大量渗透临床知识,例如临床应用、案例分析等,第二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入实训,实训主要在各专业的摸拟仿真实训室完成,第三年到医院进行岗位实习,实习前聘请专家进行实习前教育、实习指导以及岗前实训,实习中有专业教师带队和辅导,每科实习结束都要进行出科考
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第三,聘请医院和药店的专家来校任课,每年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医院进修或实践,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笔者学校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校企合作模式对中职教育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接轨的最佳教育模式。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从2013年至今,省市财政已对笔者学校护理和药剂专业投入实验专项经费900多万元,并且还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笔者学校建设了模拟仿真实训实习基地,例如模拟仿真病房、模拟仿真急救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药房等,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医院工作环境相适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岗位,并逐渐向社会开放,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为校企合作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校企合作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中职卫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卫生学校)文 / 冯菁菁
高职院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
有效途径
2011年,人社部与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从2011年到2020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组织各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在全国建设了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效提升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壮大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将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继续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高技能人才”是指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最关键的是具有适
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投身于实践,能解决在岗位中遇到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动态的概念,其涵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变化的,不同行业工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

因此,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也不尽相同,笔者对电焊高技能人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学院现有条件,提出了适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笔者针对船舶行业及地方企业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在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与之匹配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48
OCCUPATION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才培养tHe tALeNted
编辑 王雪娇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共同探讨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将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等前沿技术引入培训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焊接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

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已经建立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调整课程体系。

3.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严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按照最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鉴定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进行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培训教材的开发研讨。

4.建立“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优秀、理论水平高,同时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

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训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7。

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的教师至少达到3名,充实高技能人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5.建立“六位一体、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
按照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校内实习培训基地现有的基础上,建成集职业素质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和智能化焊接应用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校企共享的焊接综合培训基地,完善焊条电弧焊培训车间、气体保护焊培训车间、新增智能焊接实训室各一个。

6.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两个结合、四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体系,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与学员四方共同参与。

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制定《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企业支配着广泛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
最基础、最典型的组织单元。

依据区域产业以及产业
集群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区域企业建立起稳
定的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框架,从而实现
信息和资源的“对流”,齐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
提升培训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现多种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充分
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
的有机结合。

创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使“互联网
+教育”应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

2016~2017年度,
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科研课题;将
校企合作开发的焊条电弧焊实训、CO
2
气体保护焊实训、钨极氩弧焊实训、焊接机器人操作等培训主要
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动画、视频、考核方
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

2017~2018年度,开发新
的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网
络学习平台。

2.校企合作共同培训教师,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
作范围。

一方面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办法,派教
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究,并参与生产操作,同时了
解和掌握新设备和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努力培
养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培训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

另一方面,采用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从合作
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充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来校参与理论教学,
指导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将企业生产
实际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和实用性。

3.增加企业人才培训数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大力开展企业职工
专业培训,在原有培训能力及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对
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使用的培训,提升
培训层次,增加区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数量,提
高企业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三、小结
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并通过校
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最终建设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
基地。

总结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基地完善和规
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炼、
规范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完善和推广培训
的工作经验,有助于使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49
20170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