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教学设计(推荐1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教学设计
(推荐19篇)
篇1:《丑下鸭》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四、感情朗读,品味天鹅的美丽
1.长得怪模怪样的丑小鸭慢慢长大了,他还是那样丑吗?画出他变成天鹅的句子。
2.指导朗读。
◆读出天鹅的美丽。
◆看着自己惊人的变化,丑小鸭的心情怎样? (读出快乐的心情。
)
3.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我们下节课仔细阅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书写的重点是“鸭、鹅、蛋壳、翅膀”。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惊奇”“羡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懂得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3.激起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过程】
有小朋友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丑小鸭的成长经历。
一、入情品读,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
1.丑小鸭来到世界上,开始了他的生活,他过得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用“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2.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可怜?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3.朗读交流,适时点拨。
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观察插图,说说丑小鸭受到的欺负。
)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想象:如果你是丑小鸭,会想些什么?)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
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他在“躲”什么?)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抓住“悄悄”,再一次感受丑小鸭的孤独。
)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
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4.选出你认为最可怜丑小鸭的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实施整体观指导下的细节学习策略,让学生观察插图,把握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体验丑小鸭的艰苦生活,让观察、想象、理解三种能力共同成长。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
度阅读和讨论,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感受丑小鸭的可怜处境,实现学生情感与文本的融合。
】
篇2:Is this your pencil? 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教学目标
能够掌握常见物品的英文表达
能够询问教室物品或文具名称并找到物主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句型汇报活动结果
教学向导
语言目标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重点词汇
运用this /that 的一般疑问句及其答句;What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简略回答。
以游戏的形式,做出推理与判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pencil, pen, book, eraser, pencil-case, backpack, ruler, key,ID card, baseball, watch, game, ring, puter, notebook
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跨学科学习
Demonstratives this, that;
What questions;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
How do you spell pencil?
(Formulaic) 寻找物主培养学生绘画和写作能力
主题词表
pencil, pen, book, eraser, pencil-case, backpack, ruler, key, ID card, baseball, watch, game, ring, puter, notebook
Extensive words:
textbook; exercise-book; ball-pen; pass; sharpener; rubber; glue; color-pen; sticker; highlight; ball-point; scissors; chalk; file; blackboard; ink; set- square; paper; pamphlet; peg.
重点句型
(1)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No, it isn’t.
(2)Is that my book? Yes, it is./ No, it isn’t.
(3)Is this/that her/his eraser? Yes, it is./ No, it isn’t.
(4)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
(5)How do you spell pen? P-E-N.
主题思维图及任务型活动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并自学有关文具或教室物品的名词,并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
教师事先应对学生常用的文具有所了解,同时收集部分同学的物品,对于不能出示实物的用具则应准备一些简图。
让学生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物品的实物或图片,并为该它制作一个英文标签,即写出该物品的英文名称;教师也可根据将学生学习新词时感觉困难的词语,制作自己的标签,将其放入学生的物品中;同时为各小组准备好活动用的纸盒或袋子。
Task One: Lead in---Learning words.
教学目的:学习有关文具的英文表达方式
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单词与新句型:pencil, pen, book, eraser, pencil-case, backpack, ruler, key, ID card, baseball, watch, game, ring, puter, notebook
1. 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No, it isn’t.
2. Is that my book? Yes, it is./ No, it isn’t.
3. Is this/that her/his eraser? Yes, it is./ No, it isn’t.
4.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
5. How do you spell pen? P-E-N.
Step 1: 出示实物或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导入Task One中新词。
(pencil, pen, book, eraser, pencil-case, backpack, ruler, key, ID card, baseball, watch, game, ring, puter, notebook )板书目标词汇。
Step 2: 抽取学生中的文具由学生问,学生答;复习上一步所学单词。
Step 3: 从学生中收取一部分文具,引入句型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 t is./No, it isn’t.
或Is that my book? Yes, it is./ No, it isn’t. etc.
Task Two: Guessing game( Finding the owners)
教学目的:巩固目标词汇和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No, it isn’t. etc.
复习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
How do you spell pen? P-E-N.
Step 1: 每位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物品放进一个袋子里。
Step 2: 教师与一位学生做示范。
为接下来的Group work 作铺垫。
需要用到的句型打在屏幕上。
Step 3: 学生开始做Group work。
Step 4: 展示各小组统计的结果,看哪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猜出的物品的主人最多。
Task Three: Competition.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下综合运用目标语的能力。
Step 1: 在小组内部将各自的文具汇集到一处。
运用句型:This is my …….
Step 2: 交换小组成员。
来自外组的同学负责寻找相关文具的主人。
运用句型:Is this your……? Is this Jane’s ……?
Step 3: 完成下表并由Group Leader 进行汇报。
stationery
Owner sharpener Pencilcase eraser dictionary
Homework:
Write down a dialogue using the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Preview the content of the next period. Blackboard writing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How do you spell…?
Is this your/Tina’s backpack?
Yes, it is. / No, it isn’t. It’s his/Mary’s.
篇3:What color is it? 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七年级)教学目标:
1.-What’s that? -那是什么?
-It’s Z. -它是Z。
2.-What color is it? -它是什么颜色?
-It’s red. -它是红色。
教学重难点:
1.-What’s that? -那是什么?
-It’s Z. -它是Z。
2.-What color is it? -它是什么颜色?
-It’s red. -它是红色。
教学过程
Step 1情景导入
以具体的实物进行师生问答互动。
多问几种物品。
(2分钟)(见多媒体)
eg:-What’s this?
-It’s a ruler.
-Spell it, please.
-R-U-L-E-R.
-What color is it? -It’s green.
Step 2完成教材3a-3d 的任务
1.看3a图中的物品,听录音,为这些物品涂色。
(3分钟)
2.看3a图中的物品及3b的句子,再听一遍录音,完成句子。
然后,大声朗读这些句子。
(2分钟)
3.看3c的表格,听录音,完成表格。
然后再听一遍,检查答案。
(2分钟)
4.大声朗读3d的对话,用3a-3c中的物品编对话,两人一组进行练习,然后让几组同学上台表演。
(4分钟)
Step 3完成教材4a-4d 的任务
1.认真观察4a中的键盘,找出字母A到Z,并在每个大写字母旁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
然后大声朗读。
(2分钟)
2.看4b中的字母歌,读一读,听录音,跟着唱直到学会为止。
然后分组唱字母歌比赛。
(4分钟)
3.读一读4c表中的字母和单词,老师总结5个元音字母的主要发音,然后听录音并跟读。
(3分钟)
4.看4d中的字母歌,读一读,听录音,跟着唱直到学会为止。
读记5个元音字母的主要发音。
(2分钟)
Step 4环节说明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颜色的单词以及如何询问物体的颜色的句型。
也掌握了元音字母a, e , i, o,u的两种基本发音。
还学会了英语歌曲。
小结训练:(2分钟)(见多媒体)
1.-那是什么?
-What’s that ?
-它是一把钥匙。
-It’s a key.
-它是什么颜色?
-What color is it ?
-它是黄色。
-It’s yellow.
Step5 Homework
记住第三单元的单词,抄写5遍,掌握
篇4: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
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
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
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
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
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
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
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
平常的一次散步,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
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有分歧的时候,一边是付出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的孩子,他们在你们心里都是沉重的。
尊重年迈的母亲,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深情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
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
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
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
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
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篇5: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诗歌,描写了秋天农家秋景图、江面深秋图、原野深秋图三幅画面,表达对秋天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诗歌的朗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音、停顿、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最后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诗歌的语言精炼生动,品味语句、赏析词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去懂得诗的美。
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饱食”来形容镰刀,镰刀饱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让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
这些都让人想到秋天的丰收之景。
为了有比较的赏析,把“饱食过稻香的”去掉,再让学生体会,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用词的生动形象。
然后学生自己品味词语的美,这样,学生探索的激情产生了,聪明的智慧得已在课堂中闪烁。
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借鉴:
1、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
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2、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
3.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整堂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读课文,或描述图片,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课堂景观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意的教学设计融为一体。
4.为学生提供学习诗歌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品味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吟诵是品味语言的绝佳手段。
在吟诵的时候,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投入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他们还可以让诗、画、歌和谐交融。
篇6: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了解推理方法,会正确写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及运用
难点: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全等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切割。
如果内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切割。
如果它们是互补的,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二、例题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
∵b⊥ac⊥a(已知)
∴∠1=∠2=90°(垂直的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b∥c吗?
方法一:如图(1),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方法二:如图(2),利用“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
注意:本例也是一个有用的结论。
例2如图,点B在DC上,BE平分∠ABD,∠DBE=∠A,则
BE∥AC,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BE平分∠ABD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联系∠DBE=∠A,我们又可以知道什么?由此能得出B E∥AC吗?为什么?
解:∵BE平分∠ABD
∴∠ABE=∠DBE(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DBE=∠A
∴∠ABE=∠A(等量代换)
∴BE∥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创建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所以,数学教师应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课改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展示成果,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和剪刀,让他们把正方体剪开,展成平面图形,再向学生提问有多少种展开图,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图形的特征,然后作出分类。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图形一一展示,再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图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就是设置恰当的问题,其中问题的预设、生成、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紧扣数学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内容,抓住教材的精髓,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表述要具体,指向明确,能够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主动预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本内容,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要熟悉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在内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设问,选准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方式上,教师要根据设置的问题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时,对于“某商人将自己的十几间铺面出租,每间铺面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200元,所有铺面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6。
6万,第二年为8。
4万元,
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这一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答,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如:(1)通过观察,你能试着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吗?(2)根据这些等量关系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你能运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铺面的租金各是多少?这样将问题分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逐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探索高效课堂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再与小组同学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先小组内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思路方法,然后再全班交流。
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晦涩、难懂,很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我讲了,学生都不会;我不讲,学生更不会”,因而不敢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学。
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家长放得开,孩子才会逐步独立生活,担当家庭重任。
因此,教师也要放开学生,放开就是解放,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内驱力才会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在进行合作讨论时才会积极主动,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学习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敢于争论,积极参与;只敢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学生理解晦涩、抽象、
复杂的计算和繁琐的推理非常重要。
老师尊重学生,爱学生,包容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会让学生热爱老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挖苦,这样教师提问时,学生就会畅所欲言,积极讨论,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因此,走近学生,信任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四、总结
高效数学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作为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要根据农村教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优化、整合,努力构建真正适合自己的高效数学课堂。
篇7: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一、变式教育的优点
(1)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如上所述,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
变式是指在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用其他方式和方法对数学内容的呈现。
比如一道数学题,在不同的试卷上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虽然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但考查学生能力的题的内容是一致的,即解题思路本质上是一致的,使用的数学公式是不变的。
通过变式教学法,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即不停留在一类问题上,让学生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解决同类型问题。
有一句话一直在我心里:学以致用。
变式教学就是教会我们灵活的技巧,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提高答题效率,减轻学生压力。
目前学生压力大,课后作业占据学生大部分放松时间。
学生在课后作业上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是因为课后作业不断增多还是因为学生不会做题
而无法快速完成?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身上可以反映出。
学习好的学生几乎在学校就可以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家后还利用休闲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或者做自己买的练习,甚至可以挤出时间看课外书。
但是成绩差的学生可能回家做了几个小时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别说做自己购买的练习或者看书复习了。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并且不会灵活运用,他们只会做上课老师所讲的题目,如果让他们解与老师所讲的题目做法相同但是条件不一样的题目可能仍无法解决或者需要花费很久时间。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变式教学,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基本概念之后给学生不断练习不同的题型,只有不断解题之后学生才可以牢记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活用,而且日后学习中还要不断练习和巩固。
但是在变式教学运用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学生正常学习新内容的能力给学生安排合适练习;第二,加强学生对专业性概念的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才可能运用概念,如果对概念都无法理解几乎无法解决那一类题目;第三,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育者可以把该知识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巩固学习新知识,容易理解和掌握现在要学习的知识。
变式教学是保持数学题目中原有的实质,对题目进行改变并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变化,通过这样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快速解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并且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通过变式教学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变式教学通过不改变题目基本知识点而改变题目题型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性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各方面研究和多角度思考解答该题目。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反应更灵活,增强他们对做题的自信,并且更喜欢学习。
在变式教学中,教育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数学练习,在不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