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探究题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
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试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在A位置时,成一个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一次实验中,物体在光具座10cm处,凸透镜在光具座25cm处,光屏在55cm 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时候,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为______cm,像的性质是______。
若将光屏移去,则像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4)在实验中,经过调整后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某同学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发现光屏上的像的性质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像的亮度
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
2.如图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有一射灯(用B表示),在空气中有一路灯(用C表示)。
小翊(用A表示)既看到水中的射灯,又看到路灯在水中的像。
请画出:
(1)水中射灯B射出的光进入小翊眼睛A的大致路径。
(2)路灯C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小翊眼睛A的路径。
(______)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
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
(2)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_______。
4.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
小明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结合回形针从 2.5 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翅身长度(厘米)翅尾长度(厘米)翅身负重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1440T1
2450T2
3540T3
445一枚回形针T4
545两枚回形针T5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 1、T2、T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为
___________。
A.T1>T2>T3 B.T2>T1>T3 C.T1>T3>T2 D.T3>T2>T1
5.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此实验是根据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2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4)小明把木块沿竖直方向截掉一部分后,继续图甲的操作,测得摩擦力减小,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改进方法是____。
(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
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丙图所示,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为了与A所成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7.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8.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9.如下图甲所示,此装置叫压强计,其用途是可以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它的构造主要包括U型玻璃管、金属盒、橡胶管和支架等部分。
甲图中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边的液面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如图乙所示,若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U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序号液
体
深度
/cm
橡皮膜方
向
压强计
左液面
/mm
右液面
/mm
液面高度差
/mm
1
水3朝上18621428
23朝下18621428 33朝侧面18621428 46朝侧面17122958 59朝侧面15824284
6盐
水
9朝侧面15424692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比较序号为5、6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还跟___________有关系。
10.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丁三个相同的瓶子、水和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比较________ 两图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a、c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清楚其萌发与光照是否有关。
某同学为了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放在温度、空气状况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对照实验方案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一项实验条件不同,其余均相同。
这种实验方法叫做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
(3)若实验前该同学提出了“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假设,则根据假设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
(4)上述实验的实际结果是: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
(5)若两组实验中各有一粒种子没有萌发,请你说出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12.如图是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甲
(1)小峰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倒立、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2)若图中的点划线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点为烛焰上的一点,请在答卷的图甲上通过作图确定点在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和凸透镜的一个焦点__________;
(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__________;
(4)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他选取实验中的凸透镜,利用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图(如丙图所示),分别用红光和紫光来进行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的焦距大些(选填“红”或“紫”),你的依据是__________。
乙丙
13.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4.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
(2)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12345678910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单
层
7978828073848482818080
双
层
2023242424252222212523
①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②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5.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
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组别A B C
实验处理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
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温暖环境中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
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温暖环境中
将①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
扎紧袋口,袋中,扎紧袋
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发霉?
(1)A与B两组构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实验小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
是:_____。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鮮和低温(0℃以下),那么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C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如何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放大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存在没有改变改变
【详解】
(1)[1]由图象知道,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2)[2]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知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4]根据题意知道,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与像距分别是
u=25cm-10cm=15cm
v=55cm-25cm=30cm
若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仍为30cm,由于此时2f>u>f,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由于成的是实像,所以,若将光屏移去,则像仍存在。
(4)[6][7]若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没有挡住的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
【详解】
从水面上看水中的射灯,看到射灯的位置比实际的要浅,这是由于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射灯射出的光线折射时偏离法线,所以小翔看到的射灯的位置比实际的要浅。
水中射灯(B)射出的光进入小翊眼睛(A)的径迹;
过水面作出路灯C关于水面的对称点C′,即为路灯C在水中的像;连接AC′与水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CO就得到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路灯C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小翊眼睛(A)的径迹,如图所示
3.不合理实验具有偶然性,应多次实验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分析】
实验具有偶然性,实验结论的得出要经过多次实验而得出。
入射到交界面的光线称为入射光线。
先有入射光线之后,才有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于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详解】
(1)不合理。
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次实验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进行多次实验。
(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点睛】
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和反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无风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C
【详解】
(1)[1]为保证“竹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2)[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3)[3]当翅身长度相同时,翅尾长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2可知,时间T2<T1;
当翅尾长度相同时,翅身长度越大,下落所得越快,而下落时间越短,因此比较1、3可知,时间T3<T1;
因为翅尾长度对下落的影响明显大于翅身长度长度的影响,所以时间T2与T1的时间差距肯定大于T3与T1的时间差距,即T3>T2;
那么三者的大小关系为:T1>T3>T2。
故选C。
5.二力平衡变大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控制压力相等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详解】
(1)[1]在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2]虽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是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大小相等;由于拉力在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在增大。
[3]根据题意知道,“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说明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不相等,操作是错误的。
(3)[4]甲、丙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等,丙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大于甲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拉力大于甲的压力,说明丙的摩擦力大于甲的摩擦力,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5]甲图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所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6]改进方法: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6.到平面镜的距离 A 不变上方
【详解】
(1)[1]如图乙,刻度尺可以测量长度,实验中选择刻度尺这一实验仪器,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2]实验时,蜡烛A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后,会出现在蜡烛A的同侧,故小明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故小明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4]玻璃板向蜡烛A倾斜放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成像在桌面的上方,因此为了与A的像重合,蜡烛B需移动到桌面的上方。
7.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
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8.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不同意一粒种子有偶然性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9.4、5 1、2、3 液体的密度
【详解】
(1)[1]3、4、5三组数据同种液体,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可得出结论:同一液体,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2]1、2、3三组数据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不同,但压强相等,可得出结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3]5、6两组数据,是控制了液体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0.海绵的凹陷程度 a、b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详解】
(1)[1]压力作用效果用海绵形变大小来反映。
海绵形变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2]分析比较a、b的实验现象可知,两图的压力大小不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受力面积越小、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3)[3]分析比较a、c两图可知,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可以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1.控制变量法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的种子萌发了,无光照
环境种子不萌发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种子的胚已经死了(或处于休眠期)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培养皿中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
(3)若实验前该同学提出了“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假设,则根据假设所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的种子萌发了,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种子没有萌发。
(4)上述实验的实际结果是: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结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
(5)若两组实验中各有一粒种子没有萌发,请你说出其可能的原因是:种子的胚已经死了(或处于休眠期)。
【点睛】
探究实验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变量必须是唯一。
12.缩小是红
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详解】
(1)[1]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过A点和光心作一条光线,折射光线与光屏的交点为像点A′;过A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然后过透镜后到达A′点,折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焦点F,如下图
(3)[3]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不影响成像。
只是撤去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了。
(4)[4][5]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
同。
由图乙知道,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13.③大 BC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③方向移动;
(2)[2]标记物在A房间,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故为了使像更加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亮一些;
(3)[3]对本实验,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用光屏验证像的虚实,所以不能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故选BC。
14.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详解】
(1)[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3)[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
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5.水分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低温(0℃以下)环境中新鲜的桔皮不发霉适宜的温度低温干燥
【分析】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A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B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所以A、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A 组的变量改变了是实验组,B组变量没有改变是对照组.A和B两组中橘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小组针对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B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C组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于低温环境中。
结果C组低温(0℃以下)环境中新鲜的橘皮不发霉,而B组温暖环境里新鲜的橘皮发霉,因此B与C两组也构成对照实验,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食物。
【点睛】
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