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保护传承的感受与收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保护传承的感受与收获
今天学校开了关于秦腔的讲座,讲述了关于秦腔的知识,对此,我有很多的感悟和收获。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自诞生起,就以高昂激越的唱腔、深厚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歌颂着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
“2010年以来,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
2020年,秦腔院团减少到25个,从业人员减少到2797人,其中在档秦腔艺术人才426人。
2020年至2021年抽样调查的秦腔院团中,90%没有经常性的新创剧目经费支持。
多数基层秦腔剧团缺乏自己的编创队伍,全省戏曲创作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
”当老师在现场说出这些数据和问题时,在现场听讲座的我们无不陷入沉思。
曾经声震西北、戏迷无数,陕西人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秦腔已经陷入这样的发展困境了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秦腔发展后继乏力,纷纷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保护秦腔”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才培养是秦腔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马健翎的名言“后锅没水了,前锅就会干”,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
秦腔艺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创造力。
创作推出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与传播方式的优秀剧目,是推动秦腔艺术发
展、培养年轻观众、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听完这个讲座,我深深体会到秦腔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舞台来传播戏曲、培养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戏曲的传承与赓续。
相信随着进一步贯彻实施,网络传播展示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动漫、影视行业与秦腔的融合发展,将给秦腔艺术带来更多生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