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作者:辛媛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
辛媛媛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摘要:《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约德一家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男性和人类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忽视、压迫、摧残和统治,揭示了女性精神和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功利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深刻批评,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命运同等关注的远见和情怀。
关键词: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34-03
一、生态女性主义
1962年,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发表了震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由此揭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人们愈来愈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无法治愈的创伤: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物种灭绝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热切关注,于是生态理论就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则是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奥波尼
(Francoised’Eaubonne)于1974年在《女人或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
它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试图寻找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其核心观点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历史的、体验的、象征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已成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思潮,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旨在将解放妇女与解放自然结合起来,对父权制统治和压迫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它提倡女性原则、关怀伦理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并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它致力于根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以及以此为特征的压迫性概念框架;具有结构多元性、观点多样化、价值观共容、道德观和认识论包容性等特点。
二、《愤怒的葡萄》
长期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因《愤怒的葡萄》而习惯于把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称之为“愤怒的作家”和“左翼作家”,而忽视了斯坦贝克在许多作品表达的生态思想、生态忧思和生态伦理。
其生态思想的形成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
既有他早年的阅读,父母及外祖父的影响,又有他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所形成的自然观。
既有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密友里基茨的影响、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又有他本人密切的观察和思考,还有他的生态忧思和忧国忧民,以及对人类未来、对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切思考。
在那个时代,这是相当难得和可贵的。
国内对斯坦贝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作品主题、圣经象征、文体风格等方面。
在生态文学蓬勃发展,文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化,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正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终极命运的今天,探讨斯坦贝克生态思想就有了显著的意义。
斯坦贝克在多部作品中,在对自然物象征性描绘时,通常也把女性安置其间,来探求妇女与自然之间的难以解脱的微妙关系,试
图像生态女性主义者那样对所谓存在于女性与自然间(在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的亲和关系的
复原。
本文就以《愤怒的葡萄》为蓝本,来探索土地与妇女的共同命运的问题,展示了土地和
女性的双重困境,表达了斯坦贝克对自然和女性命运深切关注。
三、约德妈妈与大地母亲
斯坦贝克在小说的第三、四等章节中多次描写俄克拉荷马州飞扬的尘土、滚滚的热浪、
干涸贫瘠的土地等惨状景观。
它们不仅预示了农业的危机和以约德一家为代表的农业工人未来
破产流亡的悲惨命运,而且启示人们深思一个严肃的生态命题:这些农业工人曾经的幸福家园
为何会变成令人无法生存的沙漠尘谷呢?那就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美国人对土
地的掠夺式开发。
这些“人类中心主义者”不仅包括美国政府和唯利是图的农业资本家,也包
括像约德一家那样的农业工人。
《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并不多,其中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便是约德
妈妈。
约德妈不仅是现实生活中可信的女性形象,还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女性,一个伟大母
亲的象征,大地女神的化身。
在文中,约德妈妈是以一位慈母的形象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
在
汤姆从狱中假释回家之后,见到了正在为全家人做饭的母亲:“她慈祥而严肃的脸上那双饱经
忧患的茶褐色的双眼中透出乐观的人生态度。
她十分清楚自己是这个家的核心。
坚强而且快乐,无论家里有什么天翻地覆的事,她都能泰然处之,这树立了她在这个家中伟大而且平凡的地位,这地位赋于她尊严,给了她一种纯洁、娴静的美。
她好像明白,一旦她动摇了,这个家也会动摇。
她的意志主宰着这个家。
”她对假释归来的二儿子汤姆表示欢迎。
后来的流浪过程中,对
三儿子奥尔想离开父母独立组织小家庭表示理解。
大女儿罗撒香的丈夫康尼出走之后,一直尽
心尽力照顾自己怀孕的女儿,并为其接生。
在露西不慎将汤姆杀人的消息透露出去之后,并没
有像温菲尔德说的那样“揍她一顿”,而是说“她已经够难受的了”。
她尽心尽力侍奉公婆:
她追着公公让他扣上裤子钮扣,千方百计满足婆婆的各种要求。
流浪途中,因为没有为公婆举
办一个体面的婚礼而自责。
对自己丈夫的哥哥约翰也是从生活上加以帮助,从思想上予以开导。
正如同她自己所说的,“我们只要保住这一家不散就行了。
我们要像牛群面对恶狼一样紧紧相聚,我们一家人活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一家人拆散……要是把我一家人拆散,我要气疯的……”
如果说约德妈妈对自己家人的好是一名妻子、母亲、媳妇应尽的责任的话,那么她对其
他人的热心照料、帮助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逃难途中,她把自家所剩不多的事物和现金留下一
部分给了萍水相逢的威尔逊一家;在自己的家人都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匀出来一点点炖菜
给周围的小孩子吃;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的时候,她还在幻想以后能在自己家里请客。
这使她的
大地母亲形象更加丰满。
在小说中不管什么情况,约德妈都随时准备着与那些需要者分享自己
的一切,她就是众人之母。
慈祥温柔只是约德妈妈性格的一个方面,她那双茶褐色的眼睛似乎饱经了忧患,到达了
豁达的境界。
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堡垒,是一个攻不破的坚强阵地。
在自己及家人遭受不
公平待遇时,她会像个男人那样冲锋陷阵。
与约德爸爸意见相左时,“她走到旅行车旁边,从
后座车底摸出一只旋螺丝的铁扳手,托在手上掂一掂咬紧牙细声说:‘我不想走,除非爸爸打
我一顿,才能叫我走,但我不会让你打我,也不会求饶。
我要跟你拼命。
一定要这么干。
’”
家里闯入驱赶他们的警察后,“妈气得脸发青。
她慢慢地站起来走到炊具箱跟前,弯腰取出一
只长把短脚的小铁锅捏在手里,走近警察。
‘先生,’她说。
‘你戴着徽章,又有手枪,应该
客气一点。
’说着,她拿着铁锅朝他冲过去。
他从枪套里拔出了手枪。
‘你开枪吧,’妈说,
‘欺负我是女人啊,趁人之虚,男人不在,你们来撒野,要是在我老家,担心叫人撕成碎块。
’”精神有问题的难民散德莱太太跑到他们家大放厥辞,“眼看罗撒香被气得低声哭了,
妈妈忍不住弯腰捡起了一根柴棒,看样子是准备打一架。
‘滚开!’她冷冷地说。
‘你这种人,别人的一点点快乐竟然容不得,下次别让我在这看到你!’妈向散德莱太太冲过去。
”
老汤姆和孩子们是不知道忧愁的,因此发生了什么快乐的事情,大家就首先看看她是否
有快乐的表情,于是她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无足轻重的喜事,也能大笑一场。
但是比快活
更重要的是她的镇定。
她经常会保持着泰然自若的神情。
家里已经没有余粮果腹的情况下,她
依然能镇定地指挥全家各司其职。
汤姆杀了一名警察之后,她带领全家迅速转移,并且将儿子
藏在灌木丛,每天去给儿子送饭。
奶奶去世之后,为了避免途中警察的搜查,在全家人都不知
情的情况下,她和奶奶的尸体呆了一夜。
罗撒香分娩时遭遇大雨天气,又是她指挥着约德爸将
女儿转移至干爽的仓库里。
其实约翰妈妈的性格也是在逃亡途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之前她不过是一个只知道照顾
全家人衣食住行的家庭主妇。
就像是她跟汤姆之间的对话:“‘忍住点,’她说。
‘你得有耐
性才行……别的人全都完蛋了,我们还是要活下去。
我们应该坚强地活下去,不能叫他们消灭,我们老百姓总会有出路的。
’‘我们总是挨揍。
’‘我知道,’妈格格地笑了,‘挨揍能让一
个人坚强,有钱又如何,还不是要一样死去,而且他们的子女大多没什么出息,我们的路却在
自己脚下,越走越宽敞。
你别着急,汤姆。
好日子会有的。
’‘你怎么知道?’‘究竟怎么知
道的,我也说不清。
’他看了看他的母亲,她的脸色是沉静的,眼睛里有一种奇怪的神情,好
像那是长在一尊古老雕像上的眼睛。
汤姆伸出右手去,拍了拍她的肩膀。
他非拍拍不可。
随后
他就把那只手缩回来。
‘我是第一次听你一下子说了这么多话。
’他说。
‘过去从来不像这样
有头脑呀。
’她说。
”
母亲的转变从父亲对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最初流浪的时候,两人在走还是留的
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母亲坚决反对父亲的意见,这个时候父亲的反应是“‘她真泼辣,’爸毫
无办法地望着大家。
他说。
‘我从来没见过她这么泼辣。
’”“提议几个人一起来制伏妈。
”
再到后来,“爸把鼻子吸了两下。
‘年头似乎是变了,’他讽刺地说。
‘现在好像是要靠女人
代替男人来出主意的时候。
我看如此下去,非把棍子拿出来不行了。
’再到了后来,母亲安排
汤姆的出逃计划时,爸抱怨道:“从流浪以来,什么事都变成你作主了,你这个泼辣货,剥夺
了我们男人说话的资格。
要是我们有机会定居下来,我要揍你一顿来解解气。
”母亲回答:
“到那时候再说吧。
”直到最后,父亲面对艰难一筹莫展,说道:“真是怪事!女人家当家作
主了。
我还满不在乎呢。
”当父亲准备放弃、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母亲说出了她关于男人和女人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不同之处的看法。
男人,他的生活总是一跳一跳的,孩子出世大人死掉这
是一跳;置了几亩地,又把它丢掉,这又是一跳。
女人呢,她的生活老是像河水似的流个不停,像小孩子似的,只是向前流着,女人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这样,我们不会被消灭的。
人们都在前进——也许有变故,不过好歹总是在前进。
女人和河流的类比非常适合这位不可战胜的女性,她就像一条
小河,像生命的溪水涓涓流淌,而与她相伴的是自然界的万物。
虽然斯坦贝克的作品被评论界称
为有时过于偏激,有许多缺点,但约德妈的力量和美德的特征都是对女性所拥有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同时约德妈与大地母亲形象的相契合也隐含着作者对哺育了人类的大自然的赞颂,对人与自
然相生共存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在约德一家流浪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成长的还有汤姆的妹妹罗撒香。
最初她是以一名喜
气洋洋的孕妇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与丈夫康尼是幸福的一对。
她的眼里是一个怀孕的世界。
在刚刚和家人开始流浪之旅时,看到一只被撞死的小狗罗撒香都能哆嗦半天。
设想未来的时候,她打算的也只是和康尼以后住在城里,让康尼去学习函授课程等等。
后来,康尼忍受不了流浪
的艰苦与无望,扔下怀孕的妻子自己一走了之,就像是那些农业工人被迫扔掉那些已经没有产
出的土地一样。
这个时候罗撒香还只会哀声痛哭。
在哥哥汤姆杀人之后,她害怕会连累到自己
而对汤姆恶言相向。
但是到了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时候,罗撒香终于不再自哀自怜,主动要求要
和家人一起去摘棉花,减轻其他人的负担。
在挣扎着生活下去的过程中,罗撒香逐渐认识到关
怀其他生命,也就是关怀人类自己,并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女性原则以及以爱、关怀、互相尊重、相互依赖为特征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从而摆脱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以及
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
于是这才有了作品最后一部分的描写:罗撒香在避雨的
仓库里遇到了一名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年男子。
此时,她克服了新生儿夭折给自己带了的巨
大悲痛,在母亲的支持下,毅然解开衣扣,向一名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子奉献出自己的奶水。
虽然在小说发表之时,“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还远远没有产生,但是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就可以发现斯坦贝克早已将这一思想运用到该小说中,可见其作品的超前性和进步性。
参考文献:
〔1〕高祥峪.《愤怒的葡萄》与美国1930年代的大平原沙尘暴[J].外国文学评
论,2011,(3).
〔2〕胡天赋.《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6,(5).
〔3〕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谢江南.尘暴与《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价值观[J].外国文学,2008,(7).
〔6〕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