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虎门销烟教案语文S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论.)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出示要求:自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检查自学效果。(3)出示词语。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四、练习巩固1、描红.
2、熟读课文。第2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2.学习第二自然段。(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3)指导朗读。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
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三、拓展练说(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四、学法练笔1。齐读第三自然段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5.怎么说就怎么写。五、练习巩固1.小练笔。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让学生反复读并背诵,同桌互背.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巩固生字和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并背诵。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课文。
指名读
理解“束手待毙"
蚁团不见缩小说明了什么?
板书:突围
7、蚁团的结果是怎样的?齐读最后一句。
板书:冲进河流
三、齐读课文,讨论:
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
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牺牲.
四、指导背诵
讨论如何更好的背出来.
指导学生,列出提纲:起因(不慎、起火、火舌围向丘陵)——被发现—-突围——蚁国英雄们坚守岗位-—冲进河流
教学重点:
读懂两则小故事,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蚂蚁团结合作、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映示:课后词语和补充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蚁国英雄”)
1、学生齐读课文.
2、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自己提出哪些字难写,该注意些什么?
2、用钢笔字描红9个生字。
注意:“肆"的笔画较多,要进行具体的书写指导。
“链”的各部件比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1、读一读,并抄写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每个抄4遍)
2、再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巩固上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课文。
板书:起火
3、给“临河”的“临”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靠近、对着
②来到、到达
③将要、快要
4、靠河的草丛起火了,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指导读)
映示:我们随着……。
这里的“可不是”是什么意思?(的确是),黑压压一片(蚂蚁群)指导读。
5、我当时看了这样的情景,心想:指名读。(惋惜)指导读,反复读。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语以及课文的朗读.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媒体: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小故事,先听录音,思考:着两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注意难读的字和词语.
生命的壮歌
教材简析:
本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然后选出一幅复制在黑板上,老师讲评。
板书:老羚羊献身.
4、指名读第3段。
提问:“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指的是什么情景?
“凌空腾起"的“凌"是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他是神圣的?
猎人门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映示:为什么把羚羊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
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为桥墩的?
1、学生齐读课题“生命桥”,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己读第1段,思考:
当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时,羚羊群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板书:遇险
分析这段课文,理出顺序:(分类
老羚羊

年轻羚羊

飞跃)
指名口述第一段的内容。
3、齐读第2段,思考:出现了什么奇迹?指名回答。
让学生试着用简笔画,把这段话的意思画下来。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课文。
1、提问:谁能说说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答)
2、抽读生字卡。
学生自读课后的生字.老师出示卡片指名读。(用开火车的方法)
3、映示:课后词语.学生读.
补充词语。指名读,齐读.
4、显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
5、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难读的句子.句子略。
三、写字指导。
学生齐读下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6、这么紧张的场面,下来将发生什么呢?朗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映示:(1)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指名读,(“肝胆俱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英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板书:坚守岗位
(2)可万万没有想到……。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读。)
板书:成功飞跃
5、学生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6、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短文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你从这则短文中想到了什么?
板书:勇于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
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4.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自读感悟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3.他明明知道什么?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指名读第2句出投影片: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