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实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相长”,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

评价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

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

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现在的课堂,我听到很多诸如:“好的。

”“不错。

”“恩。

”这样的评价语。

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评价的自身价值吗?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你要学会评价学生。


通过听课、思考、实践,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第一、用适度有效的表扬实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实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
第三、多元化实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实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实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

所以,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动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使用自评、建立自信。

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使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持续地理解和改进自我。

2、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动合作,共同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协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

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课堂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必须注重人性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注重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还应注意,我们在对评价形式实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

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

总来说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

让我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以评促教,评价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使之成为后续学习的新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和实践证明:有评价的教学比无评价的教学好;即时准确的评价比千篇一律的评价好。

不过,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存有着过度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等不足,这种评价的模式已不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而能够促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本文试从过程评价这个方面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作一初步的探索。

二理论依据。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注重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信心。


(二)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

“人在理解世界的同时理解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的精髓也在于说明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改造;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理解是在旧知识结构之上建构新结构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倡发现法学习。

以上奠基建构主义理论基石的先驱们给我们现时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动者和协助者。

(三)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迹性的。

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

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多元呢?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

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

所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1.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所要经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还包括知识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不仅是学科性的基本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活动能力等通用能力。

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还要考虑对学生各种学习数学能力的综合评价。

如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动手、合作能力的评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信息,再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的质量、多少以及根据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一定的评价。

2.评价注重不同学生知识获得的差异水平
每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不同的,在数学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数学技能的掌握,由于天赋等因素的影响,差异十分明显。

因此,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
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例如:四年级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可制定四个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少数数学基础特别好、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得优秀的标准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对于大部分具有一定数学基础、能力也不错的学生,得优秀的标准是能用方程解答;而部分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用算式进行解答,并给予良好的等级;个别数学基础较差的,如果能用分步列式计算法,也可给予合格。

这些不同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生能力大小而制定的,只要态度认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肯定。

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轻松、愉快,既获得了成功,又增强了自信。

3.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状态
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

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太注重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过分追求数学知识体系的形式化,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的形成,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以至于对数学学习缺少必要的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设计教学,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

如:做游戏、讲故事等,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亲切、可信,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使他们形成活泼向上的思想。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曾说:“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如:教学第一册中“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玩扑克”的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抢答对一个题目或想出一个不同的算法,这个小组就获得一颗星星,到下课时比一比哪个小组获得的星数最多。

学生们没有了以往数学课上的指令性操作活动,而是在他们喜欢的扑克牌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究,得出了不同的口算方法。

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评价中,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激发了他们“乐学”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