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
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我的四季》,回答问题。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尽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有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次。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作者以“生命如四季”领起全文,层次分明,寓意深刻,请在下面横线上进行填写,以完整地显示全文的脉络和内容。
春,________ , ________;
夏,青年时期,浇灌人生;
秋,________ , ________;
冬,晚年时期,品味人生。
(2)在生命的春天里,作者面对自己的“不毛之地”是怎样做的?
【答案】(1)少年时期;耕种人生;中年时期;收获人生
(2)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能力,解答两题都要仔细阅读文章,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结构清晰,容易梳理,文中有明确的提示语言,学生只要抓住提问的问题阅读文段即可找到答案。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换一种方式离成功更近
梁勇
①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
②每次考试他都是和倒数挂上名。
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
大家认为他是笨蛋,是个白痴。
伙伴们嘲笑他,说他永远和失败在一起,是失败的难兄难弟。
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
父母听到这些话,暗暗为他担心。
③他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似乎为零。
但是,他还是在不断加班加点苦读。
每天,他醒来后都害怕上学,害怕被嘲笑。
周末,他坐在自家的门前,看着草地上喜笑颜开的男孩们,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学校也在考虑劝其退学。
④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为了一张被老鼠咬坏的一美元钞票而痛苦不已。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悄悄回家将自己平时积攒的硬币换成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交给了老人,说,这是他用魔法变回来的。
老人激动不已,说他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
⑤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个笨到家的人。
接下来的这天,是孩子永远不会忘记的。
父亲要带他出门,目的地是波士顿。
他父亲说:“我们坐汽车可以到达。
”他们一起坐上汽车。
可是,在中途的一个小站,父亲下车买东西忘记了汽车出发的时间。
就这样,汽车在他喊叫声中呼啸而去。
他很害怕,心想这下怎么办,没有汽车,父亲怎么能到波士顿呢?波士顿汽车站到了,他下车时却看到父亲正在不远处等着他。
他快速跑了过去,扑进父亲的怀抱,诉说一路的忐忑不安,害怕父亲到不了波士顿,并惊讶父亲是如何到达的。
父亲说:“只要我们能到达目的地,管它用什么方式呢,孩子,就像你学业不成功,并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不能成功,换一种方式吧!”此时,他猛然醒悟。
⑥随后,他看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帮助他们实现,即使是假的,但起码从精神上减轻了他们的痛苦。
从此,他对魔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跟随一些魔术师学习魔术。
⑦他克服心中的怯懦,为自己的梦想开始奋斗。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进行的努力受到了父母的鼓励。
教他魔术的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学东西很快,而且每次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创新。
很快老师的技巧便被他学光了,他不得不换老师。
短短的
两年时间里,他换了四个魔术老师。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一个匪夷所思的成功人士。
⑧有人问他是怎么成功的,大卫·科波菲尔说:“父亲让我醒悟,成功对我们来说好比是个固定的车站,我们在为怎么到达而绞尽脑汁,大家都在争夺汽车上的座位,没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车,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骑马或者乘轮船去车站呢?这样,我们不是也到达了吗?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
”
⑨最后,大卫·科波菲尔又说:“后来我知道,这一切是父亲安排好的,其实那个小站离波士顿很近,骑马竟然比坐汽车还快,所以父亲到得比我早。
”
⑩道理浅显易懂,可是真正理解它,并付诸行动的人却很少。
当你发现自己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取得成功时,你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换一种方式呢?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你会离成功更近。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改动)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①腼腆________ 。
②怯懦________ 。
(2)从第①~③段看出大卫·科波菲尔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
(3)父亲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一个笨到家的人?他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孩子醒悟?
(4)文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中事例谈一谈。
【答案】(1)miǎn tiǎn:因为怕生或者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qiè nuò :胆小怕事
(2)可以看出大卫以前是一个内向,胆小,怯懦,不自信的孩子。
(3)因为大卫有一颗善良的心,大卫懂得帮助别人。
父亲善于借助生活中比较浅显易懂的实际事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示例:父亲:从中途下车后骑马到达波士顿一事可以看出,父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
点,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启发和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
儿子:善良、有同情心,有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发现哲理,认准的目标努力去实现!
【解析】【分析】
(1)注意对常见的字词音形意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认知。
学会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含义。
(2)阅读文本,了解情节,总结人物思想性格特征,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答案。
(4)只要紧扣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水浒传》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
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
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武松的绰号是________。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3)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行者
;鲁智深
(2)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3)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
(4)武松打虎耗尽了力气。
反映(衬托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解析】【分析】(1)本阅读选段出自《水浒传》,描述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
文段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特别是文段中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表现出武松的英勇,令无数读者着迷。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四大名著,不仅只是追求情节,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内容分类记忆,作深入的了解。
《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他到二龙山落草,当时的大头领是鲁智深。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意,“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本题就是要我们分析文段的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
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先写武松以为山上没有老虎,谁想老虎还真的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重点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3)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划线的句子将老虎的吼叫说成是“霹雳”,很明显是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有力。
(4)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及主旨来分析。
从前文内容来看,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很凶险,他没有了有用的武器,最后还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肯定耗费了很多的力气,这时写他拖不动老虎,很真实,作者也想借此侧面表现出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4.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是《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也无怪他们疑惑”中“他们”是谁?
(2)选文中提到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
【答案】(1)《藤野先生》;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
(2)弃医从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读懂上文是考查“他们”的指代内容作答的关键。
应该是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
也是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从下文得知,“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的举动。
故答案为:(1)《藤野先生》;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
(2)弃医从文。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
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乙]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
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
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1)写出下面句中客人的姓名。
①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________
②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________
(2)你知道七个客人喝完酒还要求兜上一瓢的用意吗?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能不能去掉?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
(4)[乙]段中的两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5)课文中,[乙]段出现在甲段之后,如果将它调到甲段之前,你觉得好不好?
【答案】(1)刘唐
;吴用
(2)一是为了进一步打消杨志的疑心,二是好趁机下药。
(3)不能去掉,因为正是有了松林的掩护,吴用才能躲过杨志的眼睛,在酒里下药。
(4)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更能突出吴用计策的巧妙。
(5)不好。
到最后一段才用补叙的手法将计谋全盘托出,这样的安排,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既吸引了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1)此题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①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刘唐②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吴用。
(2)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去思考。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两个设问句,可以从设问句的作用这个角度去回答,同时应结合本文内容。
(5)此题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如果将它调到甲段之前不好。
到最后一段才用补叙的手法将计谋全盘托出,这样的安排,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既吸引了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生的女儿。
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曾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兄弟姊妹跟前(暗示对同母弟弟贾环),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
她独具胸怀,又与大观园众姊妹不同。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走得出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探春这番话可见她非同一般的志向。
她勇建海棠社,在建社宣言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众姐妹及宝玉都听她的号令,入社吟诗谈文。
凤姐患病时,她和李纨、宝钗暂摄家政,对大观园进行了一番改革,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她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实际上津贴了袭人、李纨、赵姨娘。
第二件,把各位姑娘每月头油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因各位姑娘,每月各有其月费银子,此项开支是重复。
第三件,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有办法,联想到大观园中每年所产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年产可值四百两银子,全都糟踢了。
因而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除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等外,各自享有剩下的盈余。
探春的改革,部分地纠正了贾府的弊端。
探春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的表现。
一花独秀,主子中能够反抗的只有探春。
她不愧庶出,她没有白白付出代价,她已经学会了在不利情况下捍卫自己的尊严。
她言语尖刻,说得又狠又准。
她读书知理,能一眼判定此次搜检的极不正常的性质与严重后果。
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
《红楼梦》中整日男男女女吃吃喝喝,哭哭笑笑,本来就少阳刚之气,“抄检大观园”读起来更是令人憋气,幸亏有探春这个耳光,金声玉振,为抄检的受害者也为读者出了一口恶气。
(1)探春为什么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
(2)探春首先发起诗社,众姐妹和宝玉都听她的号召,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才能?(3)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母,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虑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4)为什么说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表现最为突出?
(5)你喜欢作者塑造的探春这个形象吗?对她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1)是为了显示主子的地位和尊严。
(2)从中可以看出探春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B
(4)因为她是主子中唯一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