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合集下载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值董良杰 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7410007概要:冯友兰按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

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当代价值人生境界作为人生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对客观存在的个人修养和人生发展状况的反映。

古今中外一切关注人生的思想家都从不同侧面对人生境界作过描述和探讨。

儒家历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以“成仁”为人生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的人生修养以抛弃一切贪爱欲念为内容,达到内心寂静不动的境界;而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苦乐,把“无知无欲、无拘无碍”的“赤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①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基石。

冯友兰的“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冯友兰的“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以现代精神 .叉继承了中困哲学的变质内窖 ,它是中围哲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 张扬,这种运用是理性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对科学、逻辑和哲学
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察,是对民 族哲学的改造、丰富和补充。 其建构 方法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哲学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系统性。使 [ 关键词] 友 : 着 ; 地 界 冯 兰接讲 天境 中国哲学成为当时颇具现代品 格的 新体系,凸 现了以 逻辑分析方法 冯友兰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哲学家。他穷一生 来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路向 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在 精力,孜孜于研究中陶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建立 自己的哲 奉质一兼具理性逻辑和价值理想的双重存在,不仅具有概念逻辑的 L 学体系时,提 “ 照着讲”和 “ 接着讲”的区别,并申明他是 “ 接 性质,而且有直觉的体悟,形象的意蕴和审美的意境。也就是说, 着宋明理学讲”的。那么,冯友兰的 “ 照着讲”和 “ 接着讲”的含 逻辑分析是一种 “ 言说” ,而中国哲学一些终极性价值内容又是 “ 不 义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昵? 可言说者” ,要靠直觉体验,即是非理性的, 种秘主义的。冯友兰主 就其它面意义来说, 照着讲”即比照、依照着讲,讲别人之所 张只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 与未来世界相称 的哲 “ 讲, 接着讲”足接着,承接着讲,讲j,人所朱讲。冯友兰在此正 学。 “ 1J  ̄ g 是使用了 “ 照若讲”与 “ 接着讲”这种宁面意义。冯友兰将研究哲 冯友兰的 “ 接着讲 ”足接着中国哲学讲,而不是接着西方哲学 学史归为 “ 着讲” 将哲学创作归为 I 着讲”的, 照 . l { 妾 他说 “ 哲学史 讲、它将时代性和民 族性结合起来,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 讲出 家是照着哲学史讲哲学,而哲学家是接着哲学史讲哲学”… 尽管写 中国哲学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在这方面。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 的“ 哲学史”与 “ 本来的”哲学史并小是-l事,但是, 写的”哲 他的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始终把人的 “  ̄ l “ 安身之命 ”问胚作为哲学 学史毕竟是照着 “ 本来的”哲学史写的。而 “ 本来的”哲学史是客 的根本问题提出来.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并 观存枉的 以实现 “ 天地境界”作为人的 “ 最高的安身之命之地” 。 “ 接着讲” 就不同了。 接着讲”着眼于哲学的发展,变化和新 “ 冯友兰在 《 新原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境界说,四境界指依次 的创造, 是有明显的时代性的, 而时代性就意味着新的东西的产生。 由低到高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源于 十 世纪三 年代中期,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 人的 “ : 觉解” 而通过人的 “ , 行为” 表现山米。 觉解就足自觉和了解, 之秋 民族的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政治与义化生活的主题,与 觉解也就是对人所做之事的意义有了解,并 自 觉人与事物足处在某 民族前途密切相关的中两文化之争重登历史舞台。两代派和国粹派 种关系中,即 “ 在做某事” 。人圉有觉解,事物以致整个宇宙人生对 势 两立、各 已 执 见,1以 巾 冯友兰 等为代表的现代新 儒家则带着f 于人就有了 i 『 = J 某种意义,这个意义就构成了人的 境界。 人的觉解有层 显的折衷倾向,他们努力超越中西对立的倾向,不仅重视中两文化 次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境界的差异主要通 之异,而且更注意两者之同,尝试进行两者对等前提下的融合,企 过人的 “ 行为”得以表现。原始社会及儿童时期处于自 然境界。当 望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整个国家和民族。抗战时期,有鐾于民 人们觉解到某个体的 “ 我”的生物性存在,并由之赋予自己的行为 族的兴亡和历史的变化,冯友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生活进行了 以功利目的时,就进入功利境界。人们不仅能觉解 自己生物性的存 全面、 深刻地反思, 先后完成 《 新理学》 13 年) 《 (99 、 新事论》(9 0 在,而且能解觉 自己的社会性存在,并由之赋予 自己的行为以关乎 14 年) 新世训》(90 、 新蟓人》 14 年 ) 《 、《 14 年) 《 (93 、 新原道》 14 ) 社会的价值意义时,他的境界也就提升到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是 (94 、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参考文献: [1]《台湾盗版面面觑》,陈沿慈、林映汝、张菁琬 [2]《对盗版及政府作用的经济学分析》,高山行、江旭 [3]《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刘炼
(上接第128页)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 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 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
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的人可能自发地做出 道德的事,功利境界的人,也可能以合乎道德的行为为手 段,以达到 其为我之目的。但他们的行为只可能是合乎道德的,绝不可能是道德 的,道德行为必须以道德自觉为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自觉,是不能称 道德的。因此,在冯友兰看来,人只要有一颗廓然大公的心,就算是 进入了道德境界,至于这颗心能否产生好的结果,则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人只要尽心竭力,去实现其行为的意向的好,则虽其行为的意向 所向的好,不能实现,亦无碍于其行为的意向的好的实现。主要者是 他必须尽心竭力,不欺人不自欺,即是诚意。
盗版书的销售者会根据读者的反映为读者寻找一些暂时缺货 的书籍。他们很好的利用着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令消费者认为 他们比大型书店的冷酷面孔更为体贴。
面对盗版图书的挑战,出版社应从中汲取有利因素并开发自 身优势,营造正版图书的消费群体,净化版权空气
(一)明确的观念是价格的绝对真理。价格战是不可避免 的,但如何打,却是具有技巧的。出版社一切的活动都应该以在 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为目标。
程。冯友兰正是以理性为人的本体论结构,通过觉解的展开,完成 了尽心、知性、知天的人生自我塑造过程,最终力图实现个人、社 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包含着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蕴含 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渗透理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第一版,北京:新世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冯友兰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的逻辑化的人生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层层递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不同位阶的立体人生图景。

本文试图梳理这一人生图景,以期展现其超越情怀,并对现代文明所遇到的困境有所裨益。

标签:冯友兰人生境界超越启示一、冯氏人生境界说简要梳理在谈冯氏人生境界四重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觉解”一词,在冯氏看来,“觉解”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人生有意义之后才能谈人生境界的问题。

这意味着“觉解”在其人生论中占据着要位,是其人生境界说的奠基之石。

那么,何为“觉解”呢?冯氏认为:所谓“觉”即人之自觉,“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所谓“解”就是人之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

①意思简单明了,所谓“觉解”即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自我了解。

他还说:“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样一回事。

我们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

我们对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对我们底意义,亦即愈丰富”。

②也即是说,人有了“觉解”,事物才对于我们有意义,人的“觉解”越深越多,事物对我们的意义也即越丰富。

简而言之,“觉解”在意义之前,意义在“觉解”之后。

1.自然境界之“顺才顺习”自然境界在冯氏人生四重境界说中处于较低的位阶,这也是一种“觉解”较浅的人生境界。

冯氏说:“在任何种社会中底人,任何年龄的人,任何程度底智力底人,……其境界都可是自然境界。

例如美国的社会,是高度工业化底社会,然其中底人,但随从法律习惯,照例生活者,亦不在少数。

他们照例纳税,照例上工厂,照例领工资,亦可以说‘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他们并不是小孩子,亦不尽是智力低底人。

他们生活在最近代化底环境中,而其境界还是自然境界”。

③冯氏认为,自然境界存在于任何社会中,且与人年龄的大小、智力的高低无甚关系。

但就社会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的境界;就个体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儿童时期的人的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冯友兰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最出名的就是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提出了人生的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系统的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应当这个标准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

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作出了详细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实现人生四大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在冯友兰先生众多的哲学思想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是其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四大境界”。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将西方的现代逻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人生自由的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思想观点,阐述了人的本性及在本性中产生的“利己”意识,而后两者则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境界,需要更高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觉悟,是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阶段。

本文就将对冯友生先生提出的四大境界,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

二、人生第一境界:自然境界,顺势而为自然境界是人生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础的境界,所有的人都必然要经历这一段,冯友兰先生就针对“自然境界”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指导,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在基于满足人生存条件下所作出的各种顺应本能的事情。

处于此阶段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自己的本性或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如同婴儿生下来就会啼哭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婴儿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方式叫什么,而其他人则明确的知道他们行为是什么及其会产生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所需求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医疗保险、教育改革、就业创业、退休年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都是威胁着人们能够生存的潜在因素,因而想要满足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生存需求,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的发展,加以重视,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使得人们能够顺“势”有所作为,同时人的境界不是一层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因此只有满足了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们的需求,他们才会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会在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试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试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事天 底事 。 ”
友兰认 为在古代哲学 中是有这种天地境界 的,一
方面他说是仁 , “ 同天境界 ,儒家称之为仁” ,此 仁并非是孔子之德性仁 ,而是超道德意义且具 有 本体意义之仁 ,亦 如程颢 之仁 。此仁 者之境 界 自 是通天达道 ,明事知理 ,冯友兰认为:“ 在仁者的

天地境界— — 有之 境界
冯友兰认为 : “ 天地境界 的特征是:在此境界 中底
所必依照之某理 ,皆可说是天命。 【 ‘ ”4 此所谓天 】‘ 者 ,即宇宙或大全 之义 ” 本然之天,可释为天 。
人 ,其行 为是 ‘ 事天 ’底。在此境界 中
底人 ,了解于社会 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 全, 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
试 论 冯友 兰 的天 地 境 界
刘 刚
(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 学院 北京 10 8 ) 0 0 8
摘要 :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 , 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 , 而其境界说 的核心又在 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 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 “ 概念来看, 有” 无” 冯
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 然终归有之境界 。而要达到冯友 兰天地境界 , 须是借
助佛道之无之智慧, 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 中生“ 的过程。觉解即是“ 中生“ 的 无” 有” 无” 有” 过程 , 敬及 集义 的过 程就是 一个持 “ 的过程 。 有”
关键词 : 冯友兰 天地境界 有之境界 修养工夫 无中生有 中 图分类 号 : 6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 7 — 5021)1 02 一(4 B2 1 A 1 3 48(000 — 08 0) 6 在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 ,多以心学为传承哲学 , 如梁漱溟、熊十力、贺麟等 ,如此 ,冯友兰 的新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论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禅宗哲学的几点区别

论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禅宗哲学的几点区别
第 1卷 第 1 O 期
2 1 1 01年 月
南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a fNa y n oma Unv ri ( o il ce c s o r l n a gN r l iest S ca in e ) n o y S
V0 .0 N . 1 o1 1
在于清净 的心对 缘起实 际的觉悟 。 在世事 的流转 中 ,
平常心有 着对存 在的清净 底蕴 的清醒理解 和深刻 把 握, 不着 痕迹地 与宇宙真 际一齐流 动 , 过着一 种清 醒 的、 活在 当下 的生 活 。 但它 强调真正 的平常 心是时 刻 具备清净 心 , 基于万 物依 于缘起 而本来 性空 的事 实 , 来把握缘起性空本质而又 回到 日常的平静生存。 总之 ,
归 旨等 方 面存 在 差异 , 由此 导 致其 诸 多区别 。 关键 词 : 冯友 兰 ; 地境 界 说 ; 宗 哲 学 ; 天 禅 区别
中 图分 类 号 : 2 B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 6 3 f 0 1 O — 0 2 0 17 — 122 1 ) 10 1 — 3
收 稿 日期 :01— 9 2 2 00—6
维 。 宗认 为 , 禅 人们 从 众 生 到佛 的转 化 就在 一 念 之 间 , 化 的形式 是 “ ” “ 悟 ” 也 就是 说 , 转 悟 或 顿 。 只要 靠
人 们 自己的“ 知 ” “ 灵 或 灵性 ” 一 刹那 间领 悟 到 自己 , 的内心本来 就是空 的 , 当下 便达 到“ ” 佛 的境 界 . 就 这
去有所救 赎 , 又能使 将来 的生活获得 保障 。 释迦牟尼 佛 就是 人们 出于这样 的需 要 . 用具 体 的历 史人 物来

冯友兰四个境界

冯友兰四个境界

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与超越性价值的建构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与超越性价值的建构

或 来 自道 德 践 履 , 来 自r . 。无 论 哪 一种 价值 的 实现 , 只 能是 人 类精 神 的 内在 超越 。 因为 , 质 上 , 观 意 志 无 法 超 或  ̄飘 - - z 仰 都 实 主
越客观现 实。就此 而言, 冯友 兰的“ 天地境界 ” 所建构的超越性价值优 于宗教信 仰。
如此 。
( ) 一 世界的意义源 于人的 觉解 冯友兰并没有直接说 明人 生 的意义是 什么 , 而是
常住“ 天地境 界 ” 的人 , 即可得 到 “ 安身 立命 ” 之 地 。但是 , 找到“ 安身立命 ” 所并非 易事 。在冯 友兰 之 看来 , 为了找到这一精神皈依 , 人务必要对 自然持一种 理性 的态度 , 深入 了解 自然 。也就 是 , 要深 入 了解《 新 理学 》 中的理 和真 际。理对 事而 言 , 真际对 实 际而言 , 通 过认识 理和真际而深 入认识 自然 , 也就是 通过殊 相 认识共相 。共相寓 于殊相 , 于共相 , 对 只能依赖人 的思 考而得之 , 能靠 情感体 验 。思就 是把 宇宙 或大全 当 不
觉解 。 ( ) 二 超越 性价值 的 建构是 人 的精神 不 断 自觉的
过 程
“ 天地境界 ” 中的人能 够觉 悟到 自己是 自然 的一
分子 , 则其 行为的最终指 向就是 自然。按 照《 中庸 》 的 说法, 人所 得于天者 , 性也 , 只有秉 持天性 而行人 间 人 之事才符合天道的要求 , 这种 行为才 是“ 天” 事 的。人
21 0 0年 第 6期 ( 第 14胡 ) 总 2
贵 州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n I f uz o nv r t f ai aie P i sp ya d S c l c n e o ra o G i u U ies y o N t n l i h i r o t s( hl o h n o i i c ) o aSe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1、自然境界
•一般世俗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低层级境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层级,为人处事本能反应。

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低层次的社会群体中。

•2、功利境界
•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衡量什么事情以功利为目的。

有的形式上大公无私但骨子里还是功利标准;
•3、道德境界
•以利他为原则,做人做事以帮助人为出发点,接近儒家的“仁”的标准;讲究社会道德,凡事能替别人着想。

不为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韦(违反公德)
•4、天地境界
•为人处事,顺乎自然成事悯人,超脱人生。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

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

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层研究。

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有“觉解”的生活。

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

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一次使用“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

我觉得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动机也行。

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人 手 :

种潜 伏 状 态 的 划 分 … … 醒备 状 态 ,指 处 于 清 醒状 态 而 且 随 时 状 态 。“ ” 有 觉 醒 的意 思 , 与 梦相 对 , 学 中把 悟 到 本 真 觉 还 觉 佛 称作 觉 。 解 的过 程是 人 的 “ 觉 自我 意 识 ” 醒 的 过 程 。 终 通 往 觉 最 圣域 和达 到天 地 境 界 正 是靠 人 的 自我 意 识 最 深 的 觉 醒 ,才 能
兰 看 来 , 学 是 关 于人 的学 问 , 哲 而人 的学 问当 中最 重 要 的问 题 动 , 知其是怎么一回事 。 此知虽是反观底 , 但亦是了解 , 不过其 则 是 人 之所 以为 人 的 问题 。 2 世 纪 2 从 0 0年代 的《 生 哲 学 》 对 象 不 是 外物 而 是 我 们 自己 的 活动 而 己 。 们 于 有 活动 时 , 人 , 我 心 到 2 纪 4 代 的 “ 元 六 书 ” 再 到其 晚 年 的 《 国哲 学 史 是 明 觉 底 , 了解 的 活动 时 , 们 的心 , 是 明 觉 底 。 明觉 底 0世 0年 贞 , 中 有 我 亦 此 新 编 》 冯 友 兰 都 把提 高人 的精 神境 界 问题 作 为 自己 的哲 学 使 心 理 状 态 , 之 自觉 。 ” 友 兰 叙 述 了人 的这 种 “ , 谓 冯 自我 意 识 ” 的 命, 而天 地 境 界更 是 其 一 直 所 看重 的 。 友 兰 用 觉解 的程 度 来 心理状态 , 冯 但是此状态有一个前提 , 就是主体首先必须具备一 叙述 , 言之 , 简 自然 境 界 中的 人对 于宇 宙 人 生 没有 觉 解 , 利 定 的心理积淀 , 功 此积淀形成一种 自觉 的认知结构 , 而且这种认 境 界 中的 人 对 自己的 行 为 有 清楚 的觉 解 ,但 对 于觉 解 并 无 觉 知 结 构 在 认 知 活动 中处 于 “ 备 ” 态 。 般 来 说 , 识 在 人 的 醒 状 一 知
如 何 来 理解 冯 先 生 的 天 地 境 界 ,我 认 为 可 以 从 以下 几 个 可 以进 入 思 想 动作 的知 识 … …冯 友 兰 的 自觉 大致 可 属 于 这 种

觉解 是 达 到 “ 地 境界 ” 途径 天 的源自( ) 解 的概 念 一 觉
冯 友 兰 是 以觉 解 的高 低 来 规定 人 的境 界 的 ,高 的 境 界是 “ 天 , 天 , 天 , 天 ” 才 能 “ 物 而 不物 于 物 ” 才 能 “ 高 知 事 乐 同 , 物 , 极 由低 的境 界 中觉 解 的提 升 达 到 的 。 么 什 么是 觉 解 呢 ? 那 冯先 生 明 而道 中庸 ” 。 说 :人 在 做 某 事 时 , “ 了解 某 事是 怎么 一 回事 , 是 解 ; 此 他在 做
“ ” 了解 的意 思 , 解 是 冯友 兰 说 : 一 事 物 的 意义 , 人 所 “ 各
某事 时 , 自觉 其是 做 某 事 , 此是 觉 。 ” …可 见 , 对 自己的行 为 说 , 以不同。 人 可 其所说不 同, 乃因持此各种说法者 , 对于此事底 有所 了解 , 自觉 其 有 所 了解 , 就 是 觉 解 。冯 先 生认 为觉 解 了解 不 同 。 也 这 其对 于 此 事 底 了解 不 同 , 以此 事 对 于 他底 意义 亦 所 是人 之 异 于 禽兽 的本 质 特 征 , 由于 觉 解 的 不 同 , 以人 生 的 意 不 同 。 件 事 的 性 质 , 它原 有 底 。 所 可 以 达 到底 目的 , 其 所 一 是 其 或 义不 同 , 生 的境 界 也 就不 同 。 友 兰 先 生说 :人 对 于 宇 宙人 所 可 能 引起 底 后 果 ,这 些 可 能亦 是 原 有 底 。 其 与 别事 物 底 关 人 冯 “
第 2 卷 第 5期 2
20 0 9年 1 O月
濮 阳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 u a fP y n o ai n la d T c n c lC l g o r lo u a g V c t a n e h ia ol e n o e
Vo . No. 1 22 5 Oc. O9 t 2O
和天地境界。人 生境界说是冯友 兰先 生哲学思想的核心 , 尤其是 “ 天地境界” 给中国现 当代哲学界 带来很 大影响 , 而且哲 学界 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 贬也不相 同。 文通过解读“ 本 觉解” 来认识“ 天地境界 ” 并探 索“ , 天地境界” 当代 对
的 启迪 。
[ 键 词 】 友 兰 ; 解 ; 地 境界 关 冯 觉 天 【 中图 分 类号 】 2 1 B 6 [ 献 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62—9 6 (0 9 0 —0 1 0 17 1 12 0 )5 0 6— 3
哲 学的任务是什 么?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 , 的任务不是 按 它
增 加关 于实 际 的 知识 , 是 提 高人 的精 神 境 界 。 因此 , 冯 友 而 在
… …
“ ”有 自觉 的 意思 ,冯 友 兰 说 :“ 觉 自觉 是 一 种 心 理状 态 所 以并 不 依 概 念 。 们 有 活 动 , 们 反观 而知 其 是 某种 活 我 我
论 冯友 兰 的天地 境 界
张 子 恒
( 西北 师范 大学政 法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0 7 ) 3 0 0
【 摘 要 】 友 兰 先 生在 其 著 作 《 原 人 》 冯 新 中提 出 了人 生 四境 界 说 , 低 到 高分 别 为 自然境 界 、 从 功利 境 界 、 德 境 界 道
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仅对 自己的行为有清楚的觉解 , 而且对 心 理 意 识 中潜伏 的程 度 是 不 同的 ,潜伏 深 的 知识 所 需 心 理 能
潜 我们 可 以进 行 四 于人 之 性 已有 觉 解 。 地 境 界为 最 高 境 界 , 知 天 ”“ 天 ” 量 少 , 伏 浅 的知 识 所 需 心 理 能量 强 。对 此 , 天 即“ 、事 、 “ 天 ” “ 天 ”此 所 谓 天 者 , 宇 宙或 大 全 之 意 。 乐 、同 , 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