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韦尔5W模式在教育传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斯韦尔5W模式在教育传播的应用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0 吴清泉
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
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一、案例阅读
1. 阅读下述关于《感悟亲情》的作文教学案例的三个不同场景片断:
【案例一】
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
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特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
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
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最后每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2. 比较上述三则不同的教学案例片断。
场景1 场景2 场景3
目标作文的写作,写作方法的掌握
学生高中一年级
物质环境普通教室
图片: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没有特别的歌曲(氛围的创设) 心理环境的创故事: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方法课件(生动、形象) 设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只是讲解特写镜头(感性的认识) 的机会去打工
媒体的选择和教师口耳相图片,故事多媒体课件使用传
你对效果的预达到了预期效果期
这几堂课类型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掌握知识、培养操作技能、进行德育教育),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室、实验室、纪念馆),由特定的人员(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讲解人员)组织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发生预期的变化(知识、操作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几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传播系统至少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如下图)来解释。
以上的三个场景其实就是拉斯韦尔5 W模式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的结果。
三个场景中传播者(WHO),受众(WHOM)都是一样的,在说了什么(WHAT)也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以亲情为主题,不同之处最主要体现在通过何种通道上,场景一主要以老师讲说为主,没有借用其他的媒介,在最后虽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但是并没有提到后来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并不完整的5 W 模式。
场景二相比场景一在媒体通道上丰富了许多,通过图片和故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存在相应的学习任务,为后来的取得何种效果提供了前提,但是在场景二中仍然没提到5W的最后一个要素。
场景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拉斯韦尔模式的体现,明确的授课主题,多样的媒体通道,在动机方面(一是为何是一是受众者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场景三也体现了5W模式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动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同学们都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课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线性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
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的传播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在香农—韦弗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受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其中发射器起编码功能,接受器起译码功能。
噪声是指任何干扰信息传递或使之失真的因素。
与拉斯韦尔模式相比,香农—韦弗模式多了“干扰”因素。
这也是香农—韦弗模式的一大优点。
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
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
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
香农—韦弗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未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素、社会
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
后来,这一模式有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使之更接近人类传播的一般过程。
香农——韦弗主要有其七个部分组成,是一个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这一模式用图来表示是这样的。
例子:某大学的远程教育,老师通过计算机在网络课程中对身处不同地方的学生进行授课和网上解答,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听老师讲解,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在BBS上和其他同学讨论也可以发E-mail向老师请教,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同样的途径进行解答和讨论,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所在。
在这个案例里两次运用了香农——韦弗模式。
两次模式的有运用的不同之处在于被编码和被译码的对象不同。
在远程教育中,老师是信息源,学生是信宿。
老师通过网络向同学们传递相关的学习信息,网络是信道。
老师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对信息进行讲解总结并讲说给同学们听。
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同学通过网络接受老师的授课内容。
根据本身知识经验译码。
在传播过程中也许会存在因为网络干扰问题而无法王成课程的情况。
同学们学习后可以通过讨论等方法获得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另一种被译码和编码的对象是信号。
老师通过计算机讲授,计算机先把老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2 进制数字在网络中传播,目的地的计算机再把它转变成声音和图画传递给学生。
奥思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认为每一种合适的模式至少包括两个以上的传播单位。
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
循环模式首
先已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息与信宿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再次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信息时,是互相作用,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反复,持续不断的。
奥思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图如下:
例子:法学院里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
原告人律师和被告人律师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抓住证据和对方语言中的破绽而迅速反击,让观众席上的同学紧张不已。
在这个案例里,被告人律师和原告人律师既充当了编译者也充当了译码者和解释者。
他们相互传递信息,又在对方的基础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变异了不同的信息,在这里经验范围有所局限,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
贝罗传播模式
贝罗的传播模式主要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
贝罗的传播模式简称S-M-C-R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每个要素有含有几个因素.这说明在此模式的传播模式中,影响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有很多的、复杂的,各因素间又是相互制约的,要提高传播效果,必须综合研究和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即(1)信源和编码者。
研究信源和编码者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所处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等。
(2)受传者与译码者。
信源、编码者与受传者、译码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
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
所以影响受传者与译码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编码者相同,也是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社会与文化背景等。
(3)信息。
信息内容、信息处理、信息符号是影响信息的因素。
(4)通道。
通道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送与接收效果。
贝罗模式图如下:
例子:老师给心智正常的盲人同学上课,课题是《光现象》。
为了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同学们在各方面对光进行感知和学习,例如让同学们触摸各种灯管,感受光的温度等。
同学们虽让失去视力,但是可以通过听,触,嗅,味等方式感受光,不同的同叙俄对光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在这个传播案例中,老师是信源,因为老师所讲说的与学生的生理特点相冲突,这时老师的传播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可以通过符号等为内容表达信息,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通道理解信息,同学们能接受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经验和上课态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