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教育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与教育问题(反映人们大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践矛盾和理论疑难),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的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论语》有孔子学生们编辑的书籍,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学原则和方法
●乐学与立志:把学习当做乐趣,立志于学习,才能坚持下去。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fei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
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授的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孟子
孟子提”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作用论基本点)
深造自得(进一步学习研究),盈科而进(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教亦多术(教育有多种方式),专心致志
《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zhang:教与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
●尊师重道:“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教师
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知识,高修养,又要有技能理论.
●长善救失: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教学缺点,将
消极转化成积极.
●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尤为重要.
●“预”与“时”:把握恰当的时机是教学过程中重要原则。
“预”预防,防范
于未然。
“时”及时,扎住时机,及时施教。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先河。
朱熹
教育思想归纳:第一,重视基础教育。
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十分讲究教育方法。
朱熹学生汇集他的训导归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反复读书思考体会),切己体察(就是说将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他在教育理论上最大贡献是教学法:“产婆术”又称“助产术”.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
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让人变得谦逊自知无知。
第二步是定义,反复诘难和归纳出明确定义和概念.第三步是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
教育思想著作《理想国》
他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他强调理性思维,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他还认为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认知,当诞生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
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作《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是公共的非私人的。
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
昆体良
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作“教育学之父"。
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住要有:第一,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
第三,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
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卢梭与《爱弥儿》
启蒙主义
《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性本善,自由可贵,因此教育应该是自由的,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地方法培育自然人.主张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展教学的基本因素.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裴斯泰洛齐
教育的目的在于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智育,德育,体育一体化,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脑都得到发展)。
主张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
洛克
“白板说”心灵如白板,观念知识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
“绅士教育"反对资产阶级子弟同劳动人民子弟共同在学校接受教育-《教育漫话》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看做传统教育学代表
“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系统、方法和应用。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他是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必然带来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生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与《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著作
马卡连柯与《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
通过集体和生产老大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凯洛夫与《教育学》
该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结了前苏联20世纪社会主义教育正反两方面,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阐述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用。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以李浩吾为化名写《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范例教学理论
瓦根舍《范例教学原理》,举一反三,独立学习思考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1927—1987)
(二)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呈现多样化
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第四,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密切
第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一词最早见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学校教师为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各级各类的学生。
受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三个方面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使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内部表现在整个系统的表现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个体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由教育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内部
教育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
能过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
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
等
2.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
负向:阻碍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与负向的功能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比重不同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的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隐形是指伴随着显性教育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两者是相对的,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变成显性
五、教育起源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
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该理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美国的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观点忽略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实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的行为。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形态教育: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有年长一代对青年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
(3)教育水平低下生产积累的经验很少,教育方法单一,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等
2。
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
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提到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成均"“庠”“序”“校"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并有了“国
学"和“乡学”之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之风盛行。
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
齐国出现了我过最早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官。
秦朝,法家思想,文化专制,严禁私学,“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严士庶之别"消极作用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改变严格的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吠fei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及爱与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坤是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西欧中世纪
教会控制,培养僧侣人才为目的,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区学校主要是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进行的.
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1)教育成为社会专门只能,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非生产性
(3)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发展,阶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道统性:服从于统治之道
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教师牧师纪律严威
刻板性:死记硬背
象征性:标志社会地位
(二)近、现代学校教育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教会或行会主持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最先普及义务教育
(4)教育世俗化
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分离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
第一,终身教育
第二,全民化
第三,民主化
第四,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教育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强加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链接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延长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参透
第四,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