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太原市
一、教学内容解析
《对数与对数运算》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第二小节内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
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教材从具体问题引进对数概念,加强了对数的实际应用与数学文化背景,强调“对数源于指数”以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设置
1.感受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
3.感受数学符号的抽象美、简洁美.
本课时落实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通过“推断化石年代”和“解指数方程”两个实例,认识到引入对数,研究对数是基于实际需求的。

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二求一”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以及为了表示指数的准确值,引入了对数符号,从而引出对数概念.
通过图示连线,对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对数源于指数,本课时中,对数问题往往回归本源,转化为指数问题来解决,因而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互化和求值.
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学生需要在不
断的学习中逐渐体验对数符号的重要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从运算的角度来讲,加、乘、乘方运算中只有乘方的逆运算对数运算还没有学习.
从函数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刚刚学习了集合、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之后将在学习对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数函数.
2.问题诊断
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形式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是容易的,在真正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能将对数与普通的数平等对待,不理解对数的概念,只能够进行表面上的形式转换;
(2)不能把“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的常用性质的概括.
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要在引入对数概念时,通过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学习对数,是基于研究指数的需求才引入对数,因此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在形成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对数是数”这一事实;在引入对数概念后,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具体感知个例,从对数概念外延的角度进行理解.
本节的第二个难点是:“0和负数没有对数”这一性质的深入认识.在教学中最明显的例证是涉及到求定义域时,看到对数符号,不能如同看到分母一样,瞬间闪现出真数要大于0的限制,因此应该在学习对数伊始,就打好“0和负数没有对数”的认识基础.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不要急于将现成的结论抛出,可以让学生在自主举例(感受个例)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分析通例)对数中的底数和真数可以取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哪些数有对数?为什么?
通过互化和求值的练习,让学生逐渐地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教学中,学习对数概念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通过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数的体验感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
程,来建立对数概念,从概念内涵的角度学习;
再实践:形成概念之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自主举例,感知个例,从概念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理解;
再认识:理性分析通例(思考底数和真数的范围),又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概念的再认识;
循环往复:在随后的练习巩固中,认识两种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和两种特殊的对数值(1的对数和底数的对数),来获得基于对数概念的运算性质,从而丰富学生对于对数概念的认知.
突破难点的策略为:旧知新悟,适度模仿,归纳概括,自主举例.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对数概念的形成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实际情境】网上的一则消息:有驴友挖到几枚恐龙蛋,送到权威机构做了碳14同位素鉴定,结果是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现坐等博物馆上门收购.
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每经过大约6000年,会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研究人员常常根据机体内碳14的含量来推断生物体的年代,其中半
衰次数x与碳14的含量P间的关系为:
1
()
2
x P.
但是,当生物组织内的碳14含量低于千分之一时(这里我们按1
1024
来计算),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了.
众所周知,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一亿年前的地球上,那么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蛋化石的年代吗?
问题1:(1)经过1次半衰期,碳14的含量会变为原来的多少?3次呢?(2)经过几次半衰期,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了呢?(3)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蛋化石的年代吗?
【预设的答案】1
2,1
8
;10;不能
【设计意图】对数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考古鉴定这一实例,让学生感受“求指数”这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源于实际生活的.
【数学情境】解方程:(1)2x=2;(2)2x=3;(3)2x=4.
【设计意图】创设数学情境,通过指数方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在数学学习中,“求指数”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有必要研究这一类问题.
问题2:以上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共同特征: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x .
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
活动:解方程:(1)2x =2; (2)2x =3; (3)2x =4.
【活动预设】感受在求指数的过程中,有的指数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有的指数却不好表示.
【设计意图】为引入对数符号表示指数做铺垫.
问题3:以引例中的2x =3为例,分析x 的值存在吗?如果存在,符合条件的x 的值有几个?能估计出x 的大致范围吗?
【活动预设】
(1)根据函数图象,思考等式2x =3中指数x 的存在性,唯一性和大致范围;
(2)类比:在学习求方程x 3=2的根时,为了表示底数x ,引入了数学符号:√,表示3次方为2的数;这里,我们引入对数符号来表示指数x ,将x 记作log 23.
【设计意图】从引例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思考指数x 的存在性,唯一性和大致范围,为了表示指数,引入对数符号,在具体问题中体验用对数符号表示指数的过程.
问题4:结合方程2x =3来思考,x =log 23中log 23表示什么?
【活动预设】
(1)分析log 23表示的含义;
(2)感受:以2x =4为例,分析指数x 可以怎样用对数符号表示,以及该符号表示什么. 教师讲授:若a x =N (a >0,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设计意图】理解具体的对数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并且在探究特例的基础上,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形成对数概念.
问题5:指数式与对数式是等价的,但a ,x ,N 在两个式子中的名称一样吗?
【预设的答案】此处画上连线图,呈现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1)体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相转化;
(2)理解两个式子从不同角度表示a ,x ,N 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示连线,认识a ,x ,N 在指数式与对数式中的名称.
1.3具体感知,理性分析
活动:自主举例的接龙活动.
【活动要求】
第一组每一排学生在四线三格中写出一个对数,其中底数与真数都是集合A 的元素; (集合A ={-1,0,1,2,3,4,5})
第二组相应排学生说出这个对数的值或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组相应排学生说出对数式相应的指数式.
【活动预设】如果出现真数为负数或0的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
在形成概念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再认识,熟悉概念,从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同时也规范对数符号的书写.
问题6:对数中底数和真数的范围分别是什么?
【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回归指数,根据图象来判断底数、真数的范围.
【设计意图】
从感知个例到分析通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认识底数与真数的取值范围,渗透“对数的本质是指数”这一思想,加深对数概念外延的理解,为后续对数函数的学习作铺垫.
2.初步应用,理解概念
例1 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3125log 5=; (2)4161log 2
-=; (3)2100.01;(4)e 0=1(其中e=2.71828…).
【预设的答案】(1)53=125;(2)2−4=116;
(3)log 100.01=−2;(4)log e 1=0.
【设计意图】
(1)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简单互化,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转化.
(2)认识两种特殊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例2 求值(其中a >0,a ≠1):
(1)log 525;(2)log 2116; (3)lg1;
(4)1log a ;(5)ln e ;(6)a a log .
【预设的答案】(1)2;(2)-4;(3)0;(4)0;(5)1;(6)1.
【设计意图】
(1)利用对数概念以及对指互化求值,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2)从这个例题中归纳概括出性质:1log a =0,a a log =1.
例3 求值:
(1)若53log x 2(其中x >0,x ≠1),求x 的值;(2)4log 8;
(3)3log 24.
【预设的答案】(1)√35;(2)23
;(3)9. 【设计意图】
在解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对数问题指数化;形成解题的基本技能:恰当设数,变对数式为指数式,然后利用指数的相关知识解题.
3.归纳小结,文化渗透
思考:对于N a log ,应该怎样正确读,规范写,它的含义是什么?
【活动预设】
(1)归纳小结;
(2)欣赏诗歌:
我为自己代言(对数版)
你只看到我源于指数,
却没看到我比指数早一步来到这世上。

你有你的迷茫,我有我的规则。

你否定我的可爱,
伽利略说,“给我时间、空间以及对数,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你嘲笑我面目可憎晦涩难懂,
我恳请你靠近一点再多读我一遍。

懂我,是场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探索与思考。

但那又怎样,哪怕再艰难,
也有执着睿智的勇士理解我的价值与内涵。

我是对数,我为自己代言!
【设计意图】
(1)梳理本节课对于对数的认知;
(2)进行数学文化渗透,鼓励学生积极攀登知识高峰,进一步体会学习对数的必要性 .
六、课堂教学目标检测
1.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1) 2−1=12; (2)ln1=0.
2.求值:
(1)9log 3; (2)3log 9.
【预设的答案】2.(1)2; (2)0.5 .
【设计意图】检测是否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否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符号的含义,是否能够较为熟练地进行对指互化和求值.
《对数与对数运算》课例点评
《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A 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对数函数》的起始课,段艳芳老师的这节课在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和理解教学的基础上,有如下特色:
1. 引入新颖,双管齐下
一方面设置“恐龙蛋化石”的实际情境和“解指数方程”的数学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从应用价值的角度突显研究对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进行逆运算的分析,从数学自身发展完善的角度体现研究对数的必要性.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在进行真假判断时,已经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 紧扣概念,辨证认知
对数概念的理解是教学难点,这节课中对数概念的学习过程贴合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通过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数的体验感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来建立对数概念,从概念内涵的角度学习;
再实践:形成概念之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自主举例,感知个例,从概念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理解;
再认识:理性分析通例(思考底数和真数的范围),又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概念的再认识;
循环往复:在随后的练习巩固中,认识两种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和两种特殊的对数值(1的对数和底数的对数),来获得基于对数概念的运算性质,同时丰富对于概念的认知.
3. 类比学习,理解符号
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这节课通过类比熟悉的分数线,根号,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将方程中的指数记作对数符号,该符号是指数的一种记法.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在认识对数符号含义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对数恒等式的特例.
4. 学生发展,贯穿始终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追问,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之间联系,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类比策略,降低理解新知的难度,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过程入情入理;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突破难点抽丝剥茧、水到渠成;多媒体运用恰当,多媒体演示与板书融为一体,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显不足,教学语言不精炼,讲授时间偏多,教师可站得再退后一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探究空间.
2018年10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