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一刻,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
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
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
形成。
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
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全面,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家喻户晓,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地位,通过讨论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片段来活
跃课堂。
对于难点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
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
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
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
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
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填写表格学习法、历史剧再现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
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著名的是黄巾军起义,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黄
河南边的曹操和黄河以北的袁绍,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袁绍当时势力很大,一心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
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我们共同观看两个课本剧。
(有学生表演)
情节一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
丞相而唾弃袁绍。
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
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
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当胜券在握了。
全赖各位
鼎立相助,曹某感激不尽。
情节二人物:袁绍,谋士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
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
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
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师:咱们来看一下两军交战的情况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于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
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
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
他的
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
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
官渡之战。
(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了基础。
总结官渡之战的状况。
(学生回答略)
(培养学生构思创新能力,知识迁徙能力)
师生总结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
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
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师生总结:(曹操的雄才大略,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学习,指出让学生学习其优点,摒弃袁绍
刚愎自用的缺点)
教师讲述: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
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
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
二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
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
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
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很快发展,并与孙
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
(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讨论:在赤壁之战中,谁会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白战争胜败有多种原因,应全面归纳)
教师总结指出: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而此时
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
少胜多的战役。
总结赤壁之战的状况。
(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优势的曹军为何失败了?
1、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
轻敌;战术失误。
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3、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教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
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因此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
基础。
教师:曹操退回北方后,在公元220年病死在洛阳。
曹操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分别是谁?
教师: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接下来,我
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教师:孙权派将领卫温曾经到达夷州,夷州就是今天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神的一部分。
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成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
一、官渡之战(200年)
曹操--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思: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
科知识综合。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服务。
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
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
第三、强调历史人物对我们的影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是我们的领土,认识到保家卫国是自己的责任。
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面对学生熟悉的东西,还是让学生来做,真正的把课堂教给学生,才能领略学生蕴含的巨大创造力,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尤为重要。
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对教具的运用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讲官渡之战的背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来讲解。
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表现在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
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体现在课堂练习时。
学生讨论多围绕老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究,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