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28 July2018(B)
总第428期2018年7月(中)
摘要动态系统理论将二语习得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进行研究,为二语习得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文拟在回顾我国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动态系统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二语习得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Dynamic System Theory in Sec原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Home//Fu Chaoqun Abstract Dynamic system theory(DST)rega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as a dynamic and developing system,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in the study of SLA.Based on the paper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ST in SLA at hom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main aspects of rele-vant studies,through which analyz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DST in SLA at home.It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the research on DST in SLA.
Key words dynamic system theory;SLA;review
1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后,二语习得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之后也进行了相关理论、假说和框架的建立。

虽然框架和理论也从多个角度出发来系统探究了二语习得,但是其基本理念往往都是“自牛顿以来一直统治着科学的线性、简化论思路”(李兰霞,2011:409),也就是把语言学习面临的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单个因素线性的因果关系,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认识到语言和语言学习所具备的复杂性。

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些理论仅仅重视二语习得中某个方面,并没有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二语习得。

动态系统理论也给二语习得中存在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学者对其也愈加的关注。

动态系统理论,又名混沌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或涌现主义理论。

其来源则是经典力学,属于自然学科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

1912年,美国数学家G.D.伯克霍夫发展了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在天体力学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个发现也给动力系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也让动态系统实际应用从以往的经典力学方面拓展到了一些其他领域中去。

应用语言学领域关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始于Larsen Freeman,她于1997年发表《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文,对比介绍了语言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系统的特点,为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拟在回顾我国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动态系统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受我国英语学习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本文未对二语和外语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研究材料为1997年至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对学术论文的检索主要利用中国知网期刊检索功能,通过主题检索,在检索框内输入“动态系统”“复杂系统”“混沌理论”“涌现主义”等关键词,并将SCI及CSS-CI作为期刊来源,随后选择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对文献进行检索。

通过对目录和摘要的通览,笔者最终得到73篇。

3数据分析及讨论
2005年,桂诗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外语教学的认识基础》一文,从非线性、涌现性和不确定性判断的角度,说明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首次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通过对73篇学术论文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4个方面。

3.1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适用性研究
即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该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可行性。

宏观上看,李兰霞(2011)等均指出,动态系统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诸多类似方面。

动态系统具有动态、复杂、非线性,不可预测性、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全面连接性以及系统内部自组织性等特征。

而二语习得系统
国内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综述
付超群
(泰山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b.2018.07.075
作者简介:付超群(1990—),女,山东肥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16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外语翻译
同样具有这些特征,也因此被看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

其次,微观上看,郑咏滟(2011)从二语词汇发展角度,详细论述了动态系统在二语习得领域的适用性。

段士平(2014)则对语块发展过程中意义建构、语法化、构式浮现和语块学习的时候存在的交互性动态性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二语语块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3.2二语知识习得研究
对二语知识习得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词汇、语法、语篇的研究。

词汇层面,王小宁(2015)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讨论了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注意机制。

语法层面,贾光茂(2014)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关系从句的习得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语篇层面涉及话语中隐喻的涌现特征。

陈清、曹志希(2011)通过浮现论,对话语中的隐喻语言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

3.3个体差异研究
所谓个体差异,是指语言学习者个体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性特征(崔刚、柳鑫淼,2013:61)。

传统认知视角采用模块化观点看待学习者个体差异,将其分为外语学能、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及学习者信念五个方面(郑咏滟、温植胜,2013:54)。

王明新(2013)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探究了学习兴趣、自我效能、归因性和效价度等动机认知因素对学习者英语语音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英语语音水平的动机认知因素预测模型。

3.4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外语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王淼(2011)将网络阅读优势与动态系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网络英语阅读动态教学系统模式;焦丹(2017)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口译教学动态模式。

4讨论
综合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就:
(1)厘清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明确了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适用性。

(2)优化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二语习得领域问题的解决更为全面科学。

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使我们能从新的角度考察真实语言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更为科学。

(3)出现了以动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理论层面,研究者不仅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对外语知识及外语技能习得过程相关特征的解释,以动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理论也被构建。

实证研究层面,虽然学术论文中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较小,但所有硕博论文均为实证研究。

这扩展了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对
动态系统的理论介绍重复度高,且主要是对Larsen Free-man等人关于动态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观点的介绍。

其次,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研究还未全面展开。

Ellis(1994)曾将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概括为4方面:(1)第二语言学习者学到了什么?(2)语言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3)学习者个人习得第二语言方面有些什么差异?(4)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影响?(转引自李小辉、董宝华,2008:45)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研究主要涉及对(2)(3)的探讨,而对(1)(4)两方面涉及甚少。

再次,总体上来看,国内对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二语习得方面动态系统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总结,通过总结发现,虽然我国国内的二语习得动态理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存在的不足也比较多。

这也直接说明了将来二语习得领域中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空间还比较大。

怎样将其更好地使用到语言教学中去,是相关专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
(18):141-165.
[2]陈清,曹志希.浮现对话语中隐喻的新阐释[J].外语教学,2011
(2):27-30.
[3]崔刚,柳鑫淼.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阶段[J].中国外
语,2013(4):61-68.
[4]段士平.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语块发展研究[J].外国语
文,2014(4):67-71.
[5]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43-249.
[6]贾光茂.涌现论视角下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现代外语,
2014(1):85-95.
[7]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3):409-421.
[8]李小辉,董宝华.涌现理论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中国
外语,2008(4):41-45.
[9]王小宁.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二语词汇习得中的注意机制运作
研究[J].外语界,2015(1):54-60.
[10]焦丹.基于SWOT分析法的口译教学动态模式构建[J].西安
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7):86-90.
[11]王淼.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网络英语阅读模式[J].外语界,
2011(2):43-49.
[12]王明新.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语音水平与动机认知因素
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94-96.
[13]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3):303-309.
编辑李前锋
16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