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1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1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
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
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素材库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2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

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
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

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

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

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

有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

此时正是隆冬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水过河。

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

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

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饱满。

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

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3
【安步当车的典故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安步当车的典故释义】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当车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

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

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
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

”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

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成长心语】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

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

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4
【子产放生的典故出处】《孟子・万章上》。

【子产放生的典故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

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子产放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

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

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

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

”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

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

”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

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

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

”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

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

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

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5
琵琶
在中国古代文献诗词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说。

不过,在《古今注》、《旧唐书》、《北史》等历史典籍中,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公主对琵琶的钟爱,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两则于下。

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皇公主奏乐之宴,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

公主虽喜爱琵琶与音律,却不知所奏何曲,王维随口禀告为《郁轮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

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

其后王维应举,果然中了个解元。

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

小官梁厚本,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动了怜悯之心,抱回家中将女娘救活过来。

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宫中侍女怜之将其“尸”置于箱子中,随护城河飘出宫外,终命不该绝被救“重生”。

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宫中,便逢宫中乱事。

琵琶乐女“死”
后便无人得知此事,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

及后梁厚本生辰,两人半醉兴起,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

大忽雷果是名器,声音传得又高又远,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宫禀告皇帝文宗。

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即宣召两人入官,问明始末,惊为意,赦去两人罪过,并加赏赐,好好生活下去。

两个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乐”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则鲜有人深究了。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6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

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
别说,我来想措施。

”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7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
“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

这时候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

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

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8
【闻鸡起舞的典故出处】《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的典故释义】闻:听到;舞:舞剑。

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

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
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

24岁那年,祖逖担任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

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

他们志同道合,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一番事业。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很是焦虑。

他们白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回家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谈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盖一床被子睡下。

有一,他们谈得很晚,刚入睡,刘琨就鼾声如雷。

刚睡了一会儿,祖逖猛然听到鸡的叫声,于是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下要大乱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刘琨揉揉眼,想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于是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

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家喻户晓。

【成长心语】
富兰克林说:“勤奋是好运之母。

”正是勤奋与坚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刘琨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

事实上,成功的'大门也永远为勤奋者敞开着,幸运女神也总是垂青于坚持不懈的人。

不要抱怨机会
与自己擦肩而过,在机会来临之前,先问自己:我足够勤奋吗?有时候,牺牲一点安逸的享受,换之以奋发向上,人生便会多一分积极与动力,成功的曙光便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9
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

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我决定和你们
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两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0
春秋时期战争双方的守则,有意思!
(一)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

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二)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

(三)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

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四)
春秋时代的战争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

战车按一字排开。

(五)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

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六)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

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
有?”“好啦。

”“我开始打啦~”“好的~~~”
(七)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

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

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

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

以此类推。

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八)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

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九)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

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

《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

(十一)
一次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军失败逃跑。

所有战车都怕了,战场上只有一辆晋军战车停着不动。

跟他“配对”的那辆楚国战车追上来,在他旁边停下,那个楚军战士下车,问晋国战士“哥们儿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晋国战士回答“我车坏了,它不动。

”楚国战士说“哦,我看看。

应该是这个地方有问题,我帮你弄一弄还能动。

”于是楚国战士帮晋国战士修好战车,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战车上,晋国战士继续跑,楚国战士继续追。

跑了没几步,晋国战车又不动了。

楚国战士又把车停下来,下车问:“哥们你咋又不动了?”晋国战士回答:“它又不动了。

”楚国战士又帮忙把晋国战车修好,晋国战士驾车继续跑,楚国战士回到自己车上继续追。

追到第50步,楚国战士停下不追了,晋国战士也停下车,对着楚国战士招手说:“楚国的兄弟谢谢啊!”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1
白马盟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

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

汉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己。

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

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发老人的意思),来辅佐太子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