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第1课 氓--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 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 (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 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 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 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 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5.《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再有幸福生活?请谈谈你的 看法。 [提示](观点一)我认为她会再有幸福生活。《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 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但她又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 软弱,而是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 遇到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 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吟咏并背诵诗歌,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梳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3.掌握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境导入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 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 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 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 还比较自由。《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 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多年 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的。
谢谢 大家
2.分手后,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什么样的态度?“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清醒、刚烈的性 格特点。
3.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三处写到淇水,伴随女主人公爱情始终, 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怎样的情感变化? [提示](1)恋爱: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沉醉爱河)热情,幸福。 (2)婚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如帷裳)怨恨,沉痛。 (3)分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回头是岸)清醒,刚强。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 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 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 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 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 送入洞房。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 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 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比”,即譬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 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文学常识
三书六礼 1.“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 记录。 聘书:即定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简。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2.“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男家在 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 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托媒人带返男家, 以使男家问卜,决定成婚与否。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 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 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写作特色
1.四言诗 全诗通篇都是四言句,体现了《诗经》的显著特点。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 而陨。”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 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 而衰的象征。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 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 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整体把握
主旨探究
本诗从一个女子自述的角度,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 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沉醉到清醒、从悔恨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达了女子对始乱终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妇女追 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素材积累
《氓》是一首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多 情女子共同的悲剧。女主人公热情、开朗,与氓热恋时,一日不见,如 隔三秋。婚后,她任劳任怨,一心操持家务,但是岁月催人老,氓嫌弃 她年老色衰,对她非打即骂,最终抛弃了她。女主人公悲剧的产生既有 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社会因素,也有她在恋爱与婚姻中过于投入感情从而 失去自我的个人因素。正如她对世间女子的告诫:“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再有幸福生活。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 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虽然女主人公很能干, 但这种依附依然存在。离异后,她的生活怎么办?她能养活自己吗?没 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 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即 “娜拉出走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 面临一系列现实的生存问题。
文本探究
1.这首诗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叙述故事的? [提示]诗歌采用第一人称“我”,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来 叙述故事。前两章写女主人公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第三、四、五 章叙述婚后生活,其中第三章追述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 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抛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最后一章描 写了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文学常识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类型与“赋、比、兴”三种 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进行划分。 “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 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一般看作“正声”。“颂”,即宗庙 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 于人们的头脑中,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期 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 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爱情不自由和 男女不平等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 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狭小的生活天 地中,生活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因此时有 悲剧发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 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4.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造成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是没有婚姻平等权利的。《氓》中男 女主人公虽然是自由恋爱,但还是以悲剧结束。女主人公起早贪黑地劳 作,但氓却嫌弃她日渐衰老的容颜。正如女主人公所叹息的“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强烈的呼 喊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强烈谴责与抗议。先秦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正统所遵循的礼教,既然女主人公敢于打破它,那她后来被遗弃的悲 剧命运就自然成为这股势力发起进攻的有力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