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36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山东实验中学一模)下图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菜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 )
A.1950年B.1954年
C.1957年D.1966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大改造。

从图片中的会议内容“国家计划”“资本家改造”的信息可以判断这一资料应该发生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故选B。

答案:B
2.(2016·山东潍坊一中一模)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
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

毛泽东发表上述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三大改造的实施B.“一五”计划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大改造。

结合题干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而引起“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故选A。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运动,排除C;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

答案:A
3.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题干所给时间是“1953年”。

“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项不符合题干。

1953年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新中国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走农业合作化道路,B项符合题意。

“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C项不符合
题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D项不正确。

答案:B
4.(2016·太原外国语学校模拟一)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开始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产品的平均分配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

A项虽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至1953年,中国同样“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A项不是最主要原因。

实际上,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由于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计划。

因此广告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复兴”的原因1978年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答案:D
5.(2016·南京市一模)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一五”计划。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重工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这说明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C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农轻重比重的变化,而不是经济体制的情况,A 项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
年代,D 项错误。

答案:C
6.(2016·保定市调研)下面对表格中××××年份的经济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
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这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
B.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
C.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D.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提升明显,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更快。

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的评价,有下列三种意见: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
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珲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试评析材料中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史实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并且与观点本身相对应;论证充分,如论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的观点,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要求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

答案:观点一:“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使“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并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观点二:搞早了或搞急了。

中国工业化建设是在极其落后的工业基础上进行的,进行重工业建设的物质基础缺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近二十年,我国三大改造只用三四年时间,后期存在着工作过粗、过快的不良做法。

观点三:中国工业化基础薄弱,不应该从重工业作为突破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此后长期影响了中国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应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三大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离开了中国国情;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