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期末
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参考答案:
B
略
2. 月球上含有丰富的23He,关于23He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核素
B. 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
C. 与24He互为同位素
D. 比24He少一个电子
参考答案:
D
A.23He具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属于一种核素,故A正确;B.23He中子数=3-2=1,故B正确;C.23He和24H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故C正确;D.23He和24He的质子数、电子数都是2,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符号的含义、核素的种类以及同位素的概念,明确原子符号的含义是解答本题关键。
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3. 下列各组粒子,属于同种物质的是_________(填编号,下同),互为同位素的是
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
① O2和O3 ②11H、D、T ③丁烷和异丁烷④和
参考答案:
(1) ④ (2)② (3)① (4) ③
解析:①O2和O3均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②、D、T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③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均是
C4H10,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④和的结构和性质完全相同,属于同一种物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属于同种物质的是④,互为同位素的是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③。
点睛:运用“四同”概念进行物质判断时,常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因此要注意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四同”。
同位素指的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研究对象是核素;同素异形体指的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研究对象是单质;同分异构体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研究对象是化合物;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4.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A.B.C.D.
参考答案:
D
考点:化学试剂的分类.
分析: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性物质标志,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性物质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气体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危险品标志,难度不大,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然后根据酒精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5.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3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D.将H2和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参考答案:
A
略
6. 下列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参考答案:
B
【分析】
根据原子序数,结合元素周期表结构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再结合各元素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详解】M的原子序数为37,位于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ⅠA族;A.19号,55号元素处于第ⅠA族,M应处于第ⅡA族,故A错误;B.20号,56号元素处于第ⅡA族。
20号元素为钙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ⅡA族,M位置正确,故B正确;C.26号、28号元素为
第Ⅷ族元素,图中M处于第Ⅷ族,故C错误;D.17号、53号元素为第ⅦA族元素,图中M为稀有气体Kr,故D错误;故答案为B。
7. 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IA族元素铯的两种同位素137Cs比133Cs多4个质子
B.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第VII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参考答案:
B
略
8. 将、和的混合物通过稀硫酸后,溶液的质量增加,气体体积缩小至(标况下),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木条不复燃,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
A、25.5
B、36.8
C、40.6
D、54.4
参考答案:
C
略
9.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存放氢氧化钠的容器应贴的标签是()
参考答案:
A
略
10. 某燃料电池如图所示,两电极A、B材料都是石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 若电解质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
C. 电子由电极a流经电解液到电极b
D. 若正极消耗的气体质量为4 g,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参考答案:
C
分析:氢氧燃料碱性电池中,负极上通入燃料,燃料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正极上通入氧气,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电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作电池的正极,选项A正确;B. 若电解质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上氢气失电子产生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选项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a电极流出经导线流向b电极,选项C不正确;D.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O2+2H2O+4e-=4OH-,若正极消耗的气体质量为4克,即0.125mol,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25mol×4=0.5mol,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是的判断和书写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关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11.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CO2排放可导致酸雨的形成
B. 焚烧废旧塑料以防止“白色污染”
C.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D. 硅酸多孔、吸水能力强,常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
参考答案:
D
A、溶解二氧化碳的雨水为正常雨水,N、S的氧化物可导致酸雨,则SO2的排放可导致酸
雨的形成,故A错误;B、焚烧废旧塑料产生致癌性物质苯丙芘等,不能焚烧废旧塑料以防止“白色污染”,应使用塑料的替代品防止白色污染,故B错误;C、“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而不是对污染进行治理,故C错误;D、硅胶无毒,具有吸水性,常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把握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等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化学与生活、环境的联系,D选项注意硅胶的吸水性和用途;易错项C,“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而不是对污染进行治理,环境破坏后,恢复很难。
12. 对下列实验事故或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 当有大量氯气泄漏时,人应沿顺风方向疏散
B. 金属钠意外着火时,应用干燥的沙土盖灭
C. 当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酒精失火用水浇灭...
参考答案:
B
A.氯气有毒且密度大于空气,能对人的呼吸道产生损害,当大量氯气泄漏时,应逆风疏散,故A错误;B.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加速钠的燃烧,钠和水也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应该用干燥的沙土盖灭,故B正确;C.皮肤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应用抹布擦拭,再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故C错误;D.酒精失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故D错误;故选B。
13. 下列物质中,属于烃的是:()
A.蛋白质 B.丙烯C.乙酸 D.淀粉参考答案:
B
略
14. 已知、、Z、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Y>X>Z>W B.原子半径:X>Y>Z>W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X>Z>W D.金属性:X<Y,还原性:>
参考答案:
A
15. 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水加热到很高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NH3的热稳定性比PH3强
参考答案:
B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2)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3)写出对应各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②③.
参考答案:
(1)Ba(NO3)2、Na2CO3;CuSO4;NaCl;
(2)烧杯;漏斗;玻璃棒;
(3)BaCO3+2H+=Ba2++CO2↑+H2O;Ba2++SO42﹣=BaSO4↓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碳酸钡沉淀;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碳酸银沉淀,可能含有氯化银沉淀,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碳酸钡沉淀;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碳酸银沉淀,可能含有氯化银沉淀,
(1)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含有Ba(NO3)2、Na2CO3,一定不含CuSO4,可能含有NaCl,
故答案为:Ba(NO3)2、Na2CO3;CuSO4;NaCl;
(2)过滤需要烧杯、漏斗、玻璃棒,故答案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3)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碳酸钡沉淀溶于稀硝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CO2↑+H2O,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
故答案为:BaCO3+2H+=Ba2++CO2↑+H2O;Ba2++SO42﹣=BaSO4↓.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7分)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周期第族,
酸性较强的是(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2)W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分别写出这两种氧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理含XO、Y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Y。
已知:
XO(g)+O2(g)=XO2(g) △H=-283.0 kJ·mol-1
Y(g)+ O2(g)=YO2(g) △H=-296.0 kJ·mol-1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X、Y用实际的元素符号表示)
参考答案:
(1)3 VIA HClO4 (2)略
(3)2CO(g)+SO2(g)=S(s)+2CO2(g) △H=-270kJ/mol
18. 为缓解能源危机,能源专家想出了利用太阳能促使燃料循环利用的构想图:
当前,科学家还未实现这一构想,但大自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日光作用下,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
(1)如上述构想成立,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2CO22CO+O2
2H2O2H2↑+O2↑
CO2+2 H2O CH4+2O2
2CO2+4H2O2CH3OH+3O2
2N2+6H2O4NH3+3O2
(2)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燃烧产物吸收太阳能,所以需要研究新型高效吸收材料。
19. 请你设计至少两种方法除去细小的铁颗粒中混有的细小的铝颗粒。
(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可以使用NaOH溶液洗涤混合物,铁与NaOH溶液不发生反应,而Al可溶于NaOH溶液。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经过滤、洗涤可以得到铁。
方法二:可以使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吸引出来而留下杂质铝。
方法三:向混合物中加FeCl3溶液,Al与FeCl3反应:A1+FeCl3Fe+AlCl3,用水洗涤并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