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_李志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李志菊 (安徽省护理学会,安徽 合肥 230061)
1关键词2 空巢;心理健康
1中图分类号2 R16117 1文献标识码2 A 1文章编号2 1005-9202(2011)04-0719-04
第一作者:李志菊(1968-),女,硕士,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109%,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183%
11~32。
即大约每4个老年家庭中就有
一个空巢家庭。
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预计到2030年空巢率将达到90%
142。
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由于子女不在身
边,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15,62。
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172。
促进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可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1 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182
111 有正常的感知觉、良好的记忆并能进行正常的思维 具体表现为: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一般不会发生错觉;回忆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会出现逻辑混乱;回答问题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现实的奋斗目标。
112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和意志坚强 具体地说就是积极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得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11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与家人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与人为善。
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114 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保持不卑不亢、平和的心态 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
否则,就会因为过于独行而受到社会的排斥,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将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15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 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
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1 性别 进入老年期后,男女之间仍存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情绪角色方面,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的性格特点较脆弱,从事的劳动单一,受传统思想束缚有关192。
212 年龄 不同年龄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1102。
尤其是90岁以上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欲望,从而使得他们容易悲观失望,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应激。
213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1102。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老人的心理应激有所好转。
214 经济状况 经济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经济状况不但影响老年的躯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卫生服务的利用,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192。
215 婚姻状况 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比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水平高。
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1112。
216 健康行为 老年人坚持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将有利于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102。
217 压力应对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1122,空巢老人在承受压力时,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和求助应对方式使用越多,压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使用越少,心理越健康。
218 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有损害空巢老人易产生抑郁症状,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损害可能是老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1132。
因此,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219 社会支持 空巢老人退休以后,由社会回归家庭,由于职位失去、地位降低、同时关系疏远、社交圈子缩小等负面影响,常使老人产生不良心理改变1142。
社会支持对老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尤其是对老人抑郁症状影响最为明显1152。
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测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116,172从支持的对象来看,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是子女的支持,其中子女支持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1182。
2110 基础疾病 心理健康与患疾病数呈负相关172。
空巢老人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和患疾病数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1192。
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所患疾病有关。
3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311失落感从工作到退休,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从社会大舞台转移到家庭小舞台,特别是离退休干部从指挥者变为被动服从者,新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接触的是许多家庭琐事,心理上不免产生失落感1202。
表现出两种情绪: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312孤独感空巢老人多数有一种孤独感1212。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社会交往减少,常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孤独感。
空巢独居老人是空巢老人中最为孤独的一部分老人。
这种潜在的孤独感增添了独居老人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1222。
313焦虑感空巢老人焦虑的患病率非常高。
据报道空巢老人的患病率为2715%,可能与空巢老人缺少子女关爱、社会支持减少,娱乐锻炼不够等有关1212。
焦虑症成为影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老年人的焦虑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二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1232。
314抑郁感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仅次于老年痴呆的常见精神障碍,其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健康1242。
西方国家关于老年抑郁发生率的报道结果在10%~23%之间1252。
在美国有13%~27%老年居民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障碍1262。
在国内有关报道显示1222:15130%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
315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赡养及死亡等,心理负担加重,常会产生忧虑或恐惧感。
316自卑感一种是身体严重残疾,基本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总觉得无地自容;另一种是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如人,家庭条件不如人,子女不如人等,自我封闭。
4空巢综合征
老年人由于缺乏与子女和亲友之间的交流,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尤其是独居的老人,表现更为突出,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
这些负性情绪强烈或持久地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对空巢老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长期空巢就容易引发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导致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1272。
5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研究报道1282: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的2225位独居空巢老人、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相对非空巢老人普遍更低,其中超过1/4的独居空巢老人常有孤独、寂寞等负面心理。
王玲凤1292等研究表明:城市空巢老人中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压力最大,其次是绝对空巢老人,相对空巢老人体验到的心理压力最小。
城市空巢老人体验到的主要的心理压力源为身体健康、生活服务、担心子女和经济状况造成的心理压力。
此外空巢老人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其中老年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1302。
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相对于非空巢老人更差,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特别关注。
6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空巢老人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其影响因素也相当广泛,因此,必须从个人、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各个环节来综合考虑应对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和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611空巢老人改变自我的认知观念,加强自我心理调适¹空巢老人应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0的观念,应该认识到创造幸福的晚年要靠自己。
º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健身锻炼,广交朋友,也可上老年大学充实自己。
培养幽默感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宽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学习琴棋书画,种花养鸟、跳舞打球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¼饲养伴侣宠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2002~2003年随机选取了北京市719个/空巢家庭0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喂养伴侣动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物对人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1312。
½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应重返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重新确立生活目标是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
612家庭给予空巢老人积极的心理支持¹子女对老年人不仅生活上要全面照顾,更要精神赡养。
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你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很简单,他们需要被关注。
所以,对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
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80%的心理问题。
º利用现代沟通手段。
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进行沟通交流,也可通过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进行沟通。
这样,虽与子女天各一方,但彼此的心缺能贴得更近,让老人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对于丧偶的老人,子女应该打破传统的禁锢,鼓励其再婚,这样有利于老年人摆脱抑郁心理。
613社会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1)全社会应重视空巢家庭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提供正式支持,尤其是精神支持。
可建立老人交流俱乐部、老人关怀机构等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多关心、理解老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
(2)社区应积极开展相关知识宣教,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服务。
社区可采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征的阴影。
社区健康教育也应该把老年人再婚教育作为增加社会支持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单身老人积极寻找合适的伙伴1322。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老年人,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¹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会保障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高度来认识;º要大力宣扬
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广泛进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传教育。
»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学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
¼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及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
(3)开展新型养老方式-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1332。
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由于它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等诸多优点,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
作为老年人/第二空间0的社区,可以为老年人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医疗护理服务等项目。
另外,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还要建立应急呼叫系统,以方便老人随时与社区联系1342。
(4)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有些专家提出互助互养思路,这与美国当前的高龄人口健康目标管理的/扩展计划0的内涵有相容之处1352。
社区可建立一支专、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低龄老人是社区服务的一支生力军,社区可建立时间储蓄制度,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照顾,为自己的未来的护理要求进行时间储蓄1362。
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可采取服务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的形式,提供所需服务1372。
614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¹保证空巢老人最低生活保障。
针对经济收入低的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情况,建议政府修改现行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当提高空巢老人的补贴标准。
º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随着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减弱。
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
政府部门应大力兴办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同时鼓励民营养老机构的开办,以补充国有养老机构在数量上的不足,并能改善国有养老机构的垄断地位。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社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看病贵0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空巢老人特别是没有医疗保险的老人由于经济问题难以承受大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去社区医疗机构就医则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对于那些有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老人来说,去社区就医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而且避免排长队等候挂号、诊疗的麻烦。
政府部门应增加社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方便空巢老人的就医。
/空巢家庭0作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空巢家庭0成批出现,给老年人带来了诸多的心理问题,若适应不好极易秀发各种身心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通过子女多关心父母、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7参考文献
1周成超,楚洁,徐凌中1重新审视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健康问题1J21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19-211
2王艳坤1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1J21决策探索,2006;2:81-21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1中
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1M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1
4邬沧萍1提高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1J21人口研究, 2002;26(5):11
5穆光宗1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1J21南方人口,2002;17
(1):33-61
6代爱英,曹杰1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分析1J21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5):3111
7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1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1J2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3(7):405-71
8邵明磊1浅谈老年人的心理问题1D21国家知识产权局论文,2000;
10:32261
9韦丽琴,徐凌忠,王英,等1包头市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心理因子的多因素分析1J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22-41
10张瑞芹,肖健1老人健康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J21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8):781-41
11王庆华,杨玉霞,丁志荣,等1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J21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96-81
12王玲凤,施跃健1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1J21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03-61
13胡志,徐晓超,秦侠,等1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概述1J21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4):25-71
14杨晓秋,任素琴,钱远宇1部队离退休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调查及干预措施1J21现代护理,2005;11(6):429-311
15B o w ling A,B ro w ne PD1Soci al n et works,health,and e moti onalw ell b ei ng
a m ong the ol dest old i n London1J21J C eronto,l1998;46(7):20-321
16B erry K,Barrow cl ough C,Byrne J,et a l1C op i 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 upport i n ol d age psychos i s1J21Soc Ps ych i atry Ps ych i atr Ep i d e m i o,l 2006;41(4):280-41
17To m aka J,Tho m ps on S,Pal aci os R1The rel ati on of social i sol ati on,l one-li ness,and s oci al s upport to d i sease outco m es a m ong the el derl y1J21J Agi ng H ealt h,2006;18(3):359-841
18王玲凤,施跃健1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1J2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221
19吴振云,许淑莲,李娟1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1J2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31
20李红艳,姜晶,王琳1住院老年干部空巢综合征的分析与护理1J21中华现代护理,2007;13(33):3258-91
21贾守梅,时玉洁,周洁,等1上海市社区空巢老人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J21护理研究(中旬版),2007;21(12):3224-61
22张玉峰1/空巢0家庭之忧1J21经纪人,2005;6:14-51
23Schoevers RA,Deeg D J,V an TW,et a l1Dep ressi on and generali zed anx-
i et y disord er:co-occu rren ce and l ong it ud i nal patterns i n elderly patients
1J21Am J Geri atr Psychiatry,2005;13(1):31-391
24周成超,楚洁,徐晓超,等1安徽省农村某镇空巢老人抑郁情况现状及相关因素1J2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4-71
25刁利华,牛燕红,李燕玲1老年癌症病人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调查及心理护理1J21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36-381
26Lebo w itz BD,Pearson J L,Schnei d er LS,et al1Diagnos i s and treat m ent of dep ressi on i n l ate life(Con sens u s S tat e m en tUpdates)1J21J A m M A s-soc,i1997;278(14):1186-901
27罗惠芳1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1J21现代护理,2006;12(7): 601-31
28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1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
的比较1J 21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94-61
29 王玲凤,施跃健1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的调查1J 21中国老年
学杂志,2008;28(14):1415-91
30 赵 黑1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1J 21家庭医药,2004;2:4-7131 新华网1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1EB /OL 21http :/
www 1chc 1org 1cn 12008-07-181
32 Kurlo w i cz L H 1Nu rs i ng standard of practice p rot oco:l depress i on i n el der -l y patien t s 1J 21Geri atri c Nu rs i ng ,1997;18(15):192-91
33 林 婷,黄俊山,姜小鹰1关注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建立多层面关
怀体系1J 21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9):2441-21
34 刘 淼,王爱红1老年空巢综合症的社区护理1J 21护理研究(下
旬版),2006;20(10):2811-21
35 宋佩佩,尼娜#塞维斯厅,吴 蓓1美国高龄老人生活方式与健康
状况的研究:对老年价值社会认定为突破1J 21医学与社会,1999;12(5):29-301
36 张文范1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1J 2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22-41
37 陈雪萍,朱碧华,孙曙青1社区老年保健实施形式的研究1J 21中国
初级卫生保健,2003;17(7):541
12010-02-01收稿 2011-01-06修回2
(编辑 袁左鸣)
前列腺癌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杨裕华 王际莘1
贺法宪2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1关键词2 前列腺癌;筛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1中图分类号2 R737125 1文献标识码2 A 1文章编号2 1005-9202(2011)04-0722-04
1 山东中医药大学
2 日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作者:杨裕华(1952-),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的防治。
老年男性前列腺疾患,特别是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据估计,2009年美国有192280人诊断为PCa 112。
2008年美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PCa ,并占男性死亡原因的第二位122。
近年来我国PCa 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伴随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PC a 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高;PCa 的二级预防是对男性PCa 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治以减少病死率。
因此,PCa 的筛查方法研究一直是本病二级预防研究的热点。
1 随增龄而阶段性增长的前列腺及其病理基础
前列腺是男性性腺器官,具有内外双重分泌功能,是人类唯一终生保持生长的器官,其增长具有阶段性,有4个不同的生长时相,即出生2d~9岁和30~50岁为两个缓慢生长期,分别为每年增长0114和0121g ,而10~30岁和50~80岁则为两个快速生长期,每年分别增长015~112g 132。
第一个快速生长期恰好是青春发育期,第二个快速生长期为中老年时期,此期是前列腺增生和PCa 等的高发期。
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带性差异,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主要源于移行带,而外周带几乎不发生BP H,前列腺随增龄移行带不断增生,向尿道两侧发展,大的结节几乎均由移行带发生142;而PCa 却主要源于外周带,即使少数PC a 源于前列腺的移行带,其细胞通常分化良好,其生物学行为和恶性度明显有别于外周带起源的肿瘤152。
前列腺上皮-基质相互作用在前列腺的生长、发育及功能上发挥核心作用,也在前列腺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基质细胞的作用更为关键。
不同带型基质细胞对PCa 上
皮细胞成瘤性具有明显差异,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特性,可能是前列腺疾患源于不同带型区域的分子基础,也是研究前列腺增生和PCa 发病机制的重要线索162。
2 筛查高危人群
PCa 筛查的高危人群主要有:¹>50岁的男性:美国泌尿协会(AUA )和美国肿瘤协会(ACS)建议对50岁以上男性进行PCa 的筛查。
º有PCa 家族史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一级亲属患有PCa 那么本人患PCa 的几率是无阳性家族史的2~3倍,其仅占5%的患者。
也就是其父或兄弟患PC a 则增加患PCa 危险度的2倍,若父或兄弟在60岁以前发病,则其患本病的危险度为3倍。
若父和兄均有该病,则其患病危险度增至4倍172。
二项独立的全基因组相关性研究表明:8q24上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 N P)位点与PCa 和直肠癌有关,但现仍没有哪个基因能够特异性诊断PCa 182。
研究表明:一个人若有\5个的SNP 位点,其患PCa 危险度将是未有者的10倍172,这一人群的筛查年龄提前在40岁。
»种族:例如美国黑人PCa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被诊断为PCa 的几率大概是白人的116倍,且发现时肿瘤的分期较晚,常常在较年轻时死亡192,故这一人群的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
有多种原因造成种族差异,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社会因素则由于美国黑人卫生保健的质量较差,很少能得到积极的治疗。
还有美国黑人很少有健康保险,并在低经济水平生活。
当然PCa 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对欧洲暴露于大面积污染地区(如佛兰德地区)的居民及其周边居民进行不同污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该地区是重工业、垃圾焚烧、交通与居民稠密且高强度使用杀虫剂的地
方。
研究结果表明:血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 A )与血镉呈正相关,还发现血清PS A 与人暴露于酚、混合蒸汽、烟雾、甲醛、多氯联苯以及摄入烹饪肉时产生的2-氨基-1-甲基-6-苯酰咪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