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
脑血栓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
疗效。

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68例展开
临床调查。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组,对照组(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治疗)与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每组84例。

对两组临床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血清CRP浓度、血脂水平变化(包括TC、TG、LDL-C和HDL-C)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来看,实验组(90.47%)明显高于对照组(69.04%)(P<0.05);治疗后,实验组脑神经功
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可知,治疗后
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实验组
(3.57%)与对照组(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脑血栓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脑血栓;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在临床脑血管病变疾病中,脑血栓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
生命健康以及安全,因此需要积极展开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

有诸多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
集以及抗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68例脑血栓患
者展开,探究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
安全性,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68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4例。

患者CT检查结果确诊为脑血栓,排除伴有恶性肿瘤患者、痴呆患者。

对照组男50例,女34例,年龄53-75岁,均值(61.76±2.34)岁。

观察组男48例,女36例,年龄54-77岁,均值(62.15±2.35)岁。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告知患者家属研究流程并签署同意文件后开展本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与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应用口服给药的方式,10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同样采用口服给药方案,20mg/次,1次/d,连续用药30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83)治疗,口服给药,75mg/次,1次/d,连续用药30d。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2)观察两组脑梗塞患者的血清CRP浓度和NIHSS评分。

(3)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当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开展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若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对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来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
效率(%)
实验
组8
4
26
(30.95)
28
(33.33)
22
(26.19)
8
(9.52)
76
(90.47)
对照
组8
4
24
(14.29)
20
(23.80)
26
(30.95)
26
(30.95)
58
(69.04)
X 2—9.450 2.5930.651
15.61
15.61
3
P—0.0020.1060.4220.0000.000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CRP浓度差异
从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血清CRP浓度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清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对更低(P<0.05)。

表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CRP 浓度差异(±S)
组n NIHSS评分
血清CRP浓度
别(m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实验
组8
4
15.13±
2.38
6.55±0
.78
9.66±
1.74
3.62±
0.84
对照
组8
4
15.19±
2.43
10.66±
1.28
9.68±
1.82
6.55±
0.98
t—0.11217.0670.09814.138
P—0.9130.0000.9210.000
2.3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n
消化
道出血
牙龈
出血
皮下
组织出血
不良反应
发生率(%)
实验组
8
4
(0.00)
2
(2.38)
1
(1.19)
3
(3.57)
对照组
8
4
(0.00)
2
(2.38)
2
(2.38)
4
(4.76)
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指出,脑血栓的诱发因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等,当机体出现血液粘稠度增加情况时,极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以及代谢障碍的发生,脑血栓发生风险高,另外还会对机体脑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聚集,对脑血栓形成过程产生促进作用[2]。

因此,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应选择抗凝、溶栓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均具有良好的降脂、改善微循环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氯吡格雷能够对纤维带原受体活化产生抑制作用,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实现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溶栓的作用。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是阿托伐他汀药物的主要成分,对机体肝脏合成胆固醇过程具有抑制作用,使血液内胆固醇与酯蛋白水平下降,同时还具有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使胆固醇聚集情况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延缓,也有助于血管内皮的增殖,使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提升、血小板聚集降低,具有稳定、缩小斑块的作用。

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一种,能够对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过程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使血小板聚集减少,从而实现脑血栓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减缓[3]。

由本研究可知,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实验组脑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可知,治疗后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实验组(3.57%)与对照组(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实现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使患者凝血功能得以改善,且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脑血栓临床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木子,李春,艾超.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血栓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参数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
[2]冯琪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6).
[3]李君颜.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