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民以食为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民以⾷为天”
辨析“民以⾷为天”
太空⽆知
“民以⾷为天”,⼀般认为是出⾃《史记·卷九⼗七·郦⽣陆贾列传第三⼗七》,所谓“王者以民⼈为天,⽽民⼈以⾷为天。

”,这是郦⾷其向刘邦献策中的⼀句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楚汉相争时,在项⽻的攻击下,刘邦曾计划完全放弃荥阳、成皋两地,然后固守巩、洛两地以拒楚。

但荥阳西北有座敖⼭,⼭上有秦时建⽴的许多专门储存粮⾷的仓库,这是当时关东最⼤的粮仓。

这时,已成为刘邦谋⼠的郦⾷其,就向刘邦说:“⾂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为天。

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很快,刘邦接受了郦⾷其的建议,迅速组织兵⼒,固守敖仓,为后来取胜奠定了很好的粮⾷基础。

这段故事,以及其中郦⾷其的话,在《汉书·卷四⼗三·郦陆硃刘叔孙传第⼗三》中⼏乎是⼀字不差地做了⼀遍转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为天。

”这句话,变成了“王者以民为天,⽽民以⾷为天。

”,这就是为什么有⼈说“民以⾷为天”出⾃《汉书》的原因。

《史记》中记载的这个故事⽐较容易理解,“民以⾷为天”这个句式也⽐较容易理解,但“民以⾷为天”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主要问题就出在这个“天”字上。

从甲⾻⽂看,“天”的本意就是指⼈的“头”、“头顶”,随后,“天”这个概念⼜逐步有了“天空”、“天堂”、“天帝”、“天威”、“天道”等含义,并具有了更多的感情、⼼理及宗教的⾊彩。

由于⾃古以来中国⼈对天的崇拜,“天”这个概念,还对相当多的中国⼈具有领导、神秘、⽀配、压迫及暗⽰等作⽤,相当多的中国⼈也形成了——对“天”这个概念的神圣感、畏惧感,及把“天”视为“世界”(如“天⼈合⼀”中的“天”)的包纳感。

这样,“民以⾷为天”这句话,就容易造成“粮⾷”对⼈民具有——基础性、命令性的、⽀配性、不可违抗性、笼罩性、包纳性、世界性等——多层次、多程度、多含义重要性的复合表达。

可见,由于“天”这个词汇或概念的丰富内涵,所造成的“民以⾷为天”表达意思的差异范围还是挺⼴⼤的,这样,就容易造成具体理解上的差异及偏颇。

其实,中国的古⽂字表达往往都会有丰富的内涵,有些表达的内涵中甚⾄会具有相差很远的实质,具体应⽤起来,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以现代汉语作进⼀步的辩证分析,不能想当然。

例如:习武之⼈常说“得意忘形”,⼀般是⽤来表⽰“得武术之意⽽不必固执于武术的形式”的意思,⽽这句话要是对社会上的⼀般⼈说,⽽⼜不加以解释,就会被⼈理解为“⼈得意得——忘乎所以的样⼦”,意思满拧;还例如:“为德不卒”⼀般的意思是“积德⾏善的事情没有⼀直做下去”,可有时候就是容易让⼈误以为是“做了好事就不会死了”,也有⼈会因为“为”还含有“有为”、“强为”、“做作”的意思,⽽把“为德不卒”理解为“强为的或做作出来的德⾏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等;这样因字义的⼴泛,⽽使相应的句⼦容易产⽣多种理解的情况很多,所以,⼈们在使⽤⽂字的时候,⼀定要尽量注意到它的其它含义会对表达有怎样的影响,否则,就容易产⽣误解,⽽有的时候还会产⽣严重的误解,对此,读者或听者也要注意辩证。

因此,有些⼈,在初始引⽤“民以⾷为天”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想强调粮⾷对⼈民的基础性的重要作⽤,因为,“天”字中也含有这个意思,但问题就在“天”字中还含有其它的意思,这样,时间⼀长了,或在经过⼏件事情之后,⾃⼰或听话的⼈——就会容易糊涂了,就会把“天”的其它含义(如“世界”的含义等)也融进了这句话的内容之中,暗中就会犯“把吃饭作为⼈民⼏乎是全部需求”的错误(把“⾷”字也转⽽理解成“吃饭”,并且在理解上受了“天”的⼴⼤性和威严性的影响),甚⽽还会犯“把⼈民需求庸俗化”的错误;所以,如果要想强调粮⾷对⼈民的基础性的重要作⽤,那就直接这样说好了,引⽤“民以⾷为天”这样的话反⽽会使⼈误解。

可是,也有些⼈,故意不采⽤现代汉语的明⽩⽽严谨的表达,有意采⽤古汉语中容易引起语意误解的表达,通过多内涵词汇的内涵的暗中转换,达到实际上偷换概念的内涵、转换语句表达内容的⽬的。

当然,有⼈这样做只是为了⽂字游戏,⽽有⼈这样做是为了忽悠⼈“买拐”,但如果有⼈这样做是为了欺骗⼈民、达到愚弄⼈民的政治⽬的,那么,⼈民就不要上当,⽽⼈民的政府也需要——对这种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的重要问题——做好恰当的宣传。

不论你最初引⽤“民以⾷为天”这句话的原意是怎样的,事实上,“民以⾷为天”这句话是很容易被理解成“吃饭⼏乎是⼈民的全部需要”的!这种情况,你也很难责怪理解者的偏颇,⽽这时如果你再不加以合理的解释,那么,被教育者在这种“吃饭⼏乎是⼈民的全部需要”的理解之后,则“有饭吃就应该满⾜了”、“⼈得受给饭吃的⼈的⽀配”等认识,就会潜移默化地⽀配⼈的意识及⾏为,这样,“有奶便是娘”、“屈服于强权”、“苟且偷⽣”、“不需要思考地盲从”等等认识,就会流⾏,乃⾄公开地、理直⽓壮地流⾏。

当然,如果⼈动⽤理性,很容易就会知道“粮⾷重要”,只能推出“做好粮⾷的基础性⼯作是重要的”等认识,⽽不能推出“有奶便是娘”等认识,但就这个逻辑推理过程却会被好多⼈搞错。

我前⾯有⼀篇⽂章——《简评新浪推出的林少华博⽂<⽀持:不孝不能进北⼤>》中,就说了这种逻辑错误问题,我觉得,可能林少华教授就是⼀不留神——犯了把“尊重⽗母”只归属于“孝”⽂化的错误了,所以,推理要严密。

事实上,有极少数⼈,其偏爱“民以⾷为天”这句话的⽬的,就是要把⼈的认识从“粮⾷是⼈民的重要需求”,⽽引⼊“吃饭⼏乎是⼈民的全部需求”的误区当中。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度讲,这就是偏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变成机械乃⾄庸俗的唯物主义;从世界辩证法的⾓度,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极少数⼈是因认识的局限及⽬的的偏差(也会有个⼈局部及短视的利益因素),⽽导致了认识及实践⾏为的错误!
其实,“民以⾷为天”这句话,本⾝也有⼀定的对⼈民的贬义,为什么呢?你看郦⾷其在这句话之前说的是——“王者以民为天”,也就是说——“王”,也就是——“统治者”,是不需要直接“以⾷为天”的;⽽孟⼦也说,君⼦应“贫贱不能移”。

在近代饱受列强欺辱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神流⾏,对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御辱的巨⼤⼒量,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精神作⽤。

可今天赶⾛了强盗、推翻了“三座⼤⼭”,⽣活也富裕些了,但危机仍然存在,却流⾏起了“民以⾷为天”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句在理解上很容易造成偏失的话——会在近⼏⼗年⼴为流⾏呢?古语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当让⼈民仅知道吃饭重要的时候,那也就离都吃不上饭的⽇⼦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